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抱怨的艺术:一张嘴,改变你的形状 > 第 3 章 第二章 你最大的财富是鼻子下面的嘴
第5节 ◆不要让悲观登场

  比尔确信他的电视问题无法解决。但实际上,他的思维是被一个他自己制造出来的、狡猾的心理机制给欺骗了——那就是自我实现预言。每一次,比尔从电视机旁经过,都因不能正常使用电视而烦恼,心力交瘁、感到无能为力。两次失败的维修经历使他确信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他认为任何维修的尝试都会失败(这就是预言),他再也不想去打第三次电话(因此事情的结果就自我实现了)。既然比尔没有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问题当然不会得到解决。比尔认为无力改变现状的错误设想以及随后的不作为是该预言得以成真的唯一原因。

  

  “既然都没用,那何必还要找麻烦呢?”这就是以失败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它进一步强烈地加深了我们的无助感,令我们丧失信心。

  

  就比尔的情况,这种失败主义的思想使得他无论何时面对他那台挂在墙上的装饰品时,都不会去尝试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解决方法。比尔在午餐时大动肝火,并不是因为他想到了电视故障,而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无助感。使比尔感到极度不痛快和厌恶的,是那些消极的受害者情绪。

  

  这些失败者的想法的确会令我们大为恼火。强烈的消极或无助感很容易威胁我们的健康。如同身体伤害一样,心理上的疮疤一旦被揭开危害也是极大的。在任何领域感到无能——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和自尊带来负面影响。当我们经常被提醒联想到自身的无能时,就像比尔急切地想看电视时一样,这种影响就会更加严重,更加明显。

  

  只要一涉及抱怨和投诉,我们的自我实现预言就会变成自我挫败预言。对于漫长的自动应答菜单的恐惧,关于我们母亲的娘家姓的玩笑……都会被我们的思维不断夸大。

  

  随便一户人家,通常都有几件坏东西,有些甚至是新买来的,没用过的。讽刺的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将这些东西扔掉,也许我们依然抱着希望,希望在未来某一天会投诉成功,也许我们还不愿意承认它们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助感。而同时,它们就待在我们的壁橱深处或是车库的架子上,成为我们抱怨无能以及导致挫败预言的纪念品。

  

  几十年来,自我实现和自我挫败的预言,都被反复研究。可悲的是,它们的教训经常为人们遗忘或忽视。一个著名的自我实现预言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里诺•雅克布森于1968年首先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学生的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与老师的期盼一致。当老师知道哪些学生更有天赋时,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做出鼓励的举动。反之亦然。对期望值较低的学生老师也会做出某些举动,促使该学生的表现低于他们的正常能力。这个动态过程之所以棘手、难以矫正,是因为老师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无意识的,不仅老师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学生的表现也是无意识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损害性在于:被认为没有天赋的学生经常会抑制潜能。他们慢慢相信对他们的较低期望是有道理的,同时会做出相应的表现。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对他们能力的评估低于他们的实际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会相信。自我实现预言的内在危险在于,它有能力让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改变我们的性格、思维和表现。

  

  拉特格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埃里森•史密斯等人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六年之久!这足见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强大影响。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