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打通“下达”和“上传”的对话渠道

政务公开就是要让“阳光”照进来,使政务信息见到光亮,从“黑箱”里显现出来,让公众看得见。但这还是不够的。它只解决了静态的公开透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动态的公开透明,让公众清楚看到信息的产生、流动、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而这就需要打通“下达”与“上传”的渠道,创造条件让群众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互相对话,有效沟通,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才是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

“下达”就是上级的公共政策要求经过不断向下的层级机构,传递到目标群体的过程。该传递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经常出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研究认为,公共政策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衰减和变异,主要表现为政策截留、政策曲解、政策附加和政策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多层级性、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传递过程中的主观滤波和政策传递通道不健全。

“上传”就是群众利益诉求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渠道,准确传达公共部门,以期在利益调整过程当中得到预期效果。由于正处转型期,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而不断觉醒,开始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进行表达。然而,不同社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能力和渠道差异很大。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威胁社会安定。

通过做好政务公开,打通“下达”与“上传”的对话渠道,有利于让群众看到政务活动的过程,使民意得到充分反映,也有利于政策执行过程的清晰化,使政策意图得到更好的实现,最终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实际上,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这一对话渠道堵塞,形成民意的“堰塞湖”,当湖面水位达到临界点时,突然溃坝,一发不可收拾。

四川省什邡市群体性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2012年6月29日,该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举行了开工典礼。但因担心项目建设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什邡市部分市民于7月2日至3日,到市委市政府机关门口聚集,提出反对意见,引来众多人的参与,并最终酿成了群体性事件。

该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话题。7月3日13时,什邡一词在新浪微博的搜索量达641万人次,15时达1895万人次,17时更达3568万人次,牢牢占据当日时事热搜榜第一位,比榜单上2至10位的新闻事件搜索量之和还多5倍。各大网站与论坛上对此事报道较为低调,主要是转载什邡市政府对事件发布的各种公告,一些网站还关闭了评论区,但网民们的关注热情不减。网易转载报道《四川什邡市民抗议钼铜项目遭特警驱散》点击量也达145万人次,7.4万人参与讨论,位居新闻点击榜首位。当地网民发帖“直播”事态进展,大量转发现场照片,描述政府“劣行”,批评政府刻意“隐瞒”项目情况、“根本没打算与群众商量”,并呼吁全国网民进行声援。其中一张“什邡特警竖中指”的照片更是引发网民强烈不满。青年作家韩寒发表长微博《什邡的释放》,表达批评之意,并在文章最后说:“如此草率使用武力,也只会扩大事态。我关心什邡市……愿扛住了八级地震的人们,能扛住追打,也愿扛住了八级地震的政府(大楼),能扛住追问。”截至7月3日15时,此文在新浪、腾讯两家微博的转载量接近20万人次,跟帖5万余条,成为当日转发最多的相关评论,绝大多数网民对文章观点表示赞同。

最终,时任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在7月3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不再建设宏达钼铜项目。该消息也很快发布到了什邡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上。当天,宏达股份停牌;网上舆情对此欢呼一片,认为这是“民意的胜利”。

但理性审视这一事件,让人不由得深思。四川新闻网称,什邡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区产业发展振兴重大支撑性项目、四川“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四川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另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0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项目固定用工能解决当地约3000人的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过400亿元。显然,该项目既能为国家创利,也能解决当地群众就业,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更何况已经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审批。但由于公开不到位、宣传不深入,当地政府与群众没有建立起畅通的对话渠道,导致一些群众对该项目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最终形成了“多输”的局面。

可以说,事件的症结在于民意无法有效释放,而官方又凌驾于民意之上,怨隙渐深,隔阂渐宽,共识难达,更不用说形成有效的“上传”与“下达”渠道,一旦偶然出现某个事件,当然会直接蹿火,引发对抗。如果保持公开透明,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甚至让民意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群众何来“被蒙着整”的感觉?又怎会对这个本可“多赢”的项目不买账?

如果说四川什邡群体性事件还主要是因为前期公开透明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下达”不畅所致,那么江苏南京“梧桐让路”事件则主要是由于“上传”不顺所致了。

2011年2月25日,南京市民张凌在回家途中发现,南京图书馆一侧的梧桐树因地铁建设而全部被砍伐,遂在南京论坛西祠胡同发帖介绍此事。随后,有网友通过微博转发给了同是南京市民的著名主持人黄健翔。随后,黄健翔将消息转发给姚晨、赵薇、王菲、孟非、乐嘉、陆川等文艺圈名人,呼吁共同关注南京地铁建设砍伐梧桐一事。

消息发出后,大批网友给予响应,微博上“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活动被14000多位网友转发,“南京的梧桐树”微群吸引了超过7000个粉丝,所发表的留言约4200条。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在其微博上称:“南京很多主干道的法国梧桐树栽种于1925年前后,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几代南京人对这些梧桐树的情感是很难用三言两语描述清楚的。因为所谓的城市建设要毁掉其中一部分,南京的老百姓有地方说话吗?”为了保护梧桐树,南京一些普通市民为梧桐树绑上绿丝带,发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新闻媒体又对此事作深入报道和信息转载,引来了全国性关注。

由此可见,如果民意的“上传”渠道不畅,必然溢出到其他表达平台上来,让管理者疲于应付。其实,管理者做的不少工作,本是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在进行事关公众利益的决策时没有先认真听民意、纳民意,终将引发社会的冲突。尽管南京市政府之后经过认真工作,做出了积极补救,最终舆论关注逐渐退去,也得到了很多网民的认可,但显然不如事前就谦卑地倾听民众之声,使决策各方都满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