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悬疑推理 > 昨夜长风听雨声 > 第 4 章 卷四:我到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23节 到上虞讲课

自从1966年陪母亲去过一趟上虞外,我就不曾到过上虞。

八十年代参加工作以后,我常常出差到宁波、舟山等地,无论是坐火车,还是上“高速”都要路过上虞,站牌闪眼而过。每次见到高速公路的上虞休息站,或者经过火车站台,见到上虞的土地,就有一份意犹未尽之感。这一次倒是有一个机会,我到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上课,这一下可以好好地感觉上虞了,这个地方,这里的人物,还有这里的美景、美食。

我对于绍兴这块土地,上虞人,怀有一种敬佩之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浙东地区经济突飞猛进,他们充分利用百年来历史给予国人难得的机遇,在经济开发中大展身手,令人刮目相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绍兴没有沿海四个特区,或者其它沿海经济区那么多的优惠政策,可是他们远远地走在全国别的地方前面。历史上,绍兴曾出现过诸如我外公李升伯这样中国工商业界精英,绍兴人的韧劲,特别有我外公的那种智慧,镌而不舍的精神,我外公由上海到重庆,再回到上海,到香港,60岁后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回到上海,一生跌宕起伏的历程令我钦佩不已。

在上虞驿亭,我曾跟着母亲在小山岗牧羊,捡过牛粪,当我们站上小山岗上,望着山下村庄田野湖泊,及长长的蒸汽火车烟云时,我就想,上虞的河山是如此美丽,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如果有朝一日成为旅游区的话,一定能吸引许多城里人。

上虞,山清水秀,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地处鱼米之乡的浙东平原,东邻宁波、余姚,西接绍兴,北濒钱塘江出海口,杭甬铁路、高速穿境而过。周边地区的绍兴、宁波、义乌、诸暨、嵊州、余姚等县市经济发达,何以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旅游业发展起色不大,常常让人困惑。

曹娥江,上虞最大的一条河,自南而北贯穿全县,也是浙江省的第四大河。

曹娥江原名舜江,相传,东汉二年民女曹娥之父曹旰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失去音讯。曹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旬有七日,赴水而死。后人甚为感动,改舜江为曹娥江,沿用至今。”

元嘉元年间为纪念孝女曹娥为曹娥建庙,后屡建屡毁。1983年曹娥庙重新修缮后开放,这是一座集庙、碑、亭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内置唐伯虎等名家的诗文碑刻。

只要提到曹娥江,不少人便会想到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上虞县,曹娥江边祝家庄,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人品好”,这个剧目被称为我国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关于梁山伯其人,《鄞县通志》记载:“梁山伯,会稽人,及长就学,尝从名师。过钱塘,适逢祝英台。怡然相得,同窗三载,后祝思乡先返,二年后,梁山伯亦归。省之上虞,举无识者。一老叟笑曰:‘我知之矣,善文者,祝氏九娘英台也。’”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虽然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听说,现在全国有梁祝遗址八处之多。但是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为历代重要的民间剧目之一。现在上虞西湖乡的祝家村,就是戏剧中的“祝家庄”,至今仍留有祝氏祠堂遗址,可以开发成一个休闲旅游胜地。

上虞的白马湖三面环山,景色秀丽,幽静恬适,是开发成一个旅游度假景区的理想场所。

白马湖,处于县城5.5公里的五驿乡,传先圣虞舜避难在此打鱼。《水经注》说:“白马湖,潭深无底,传湖边塘堤屡崩,百姓以白马祭之,观上虞景色之胜,时人以为仙地。”

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经亨颐创办而闻名,经先生在教育界颇有声望,以一乡村学校而能聘请当时国内一流学者到春晖执教而著称。校内仍有柳亚子的名诗《白马湖即景》:“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欲行未忍留难得,惆怅前溪叫鹧鸪。”

在近代史上,上虞名人不少,国学大师马一浮、浙大校长竺可桢、作家徐懋庸、胡愈之等,我外公李升伯先生也是上虞的乡贤之一,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上虞人文资源。

上虞地形独特,中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北部是水网平原;西南部地势略高,为四明山和会稽山余脉。最出名的山脉便是东山,成语“东山再起”,就是源出上虞东山。

东晋名士谢安曾在东山隐居,一时山上高士云集,雅人到访,昔日官府峨冠博带者,在此隐逸避世。后来谢安出山从政,成为政坛显要。谢安之后,东山还出过不少名人,诸如,谢灵运、谢惠连、谢眺等人,使得东山在历史盛名不衰。

诗人李白有过《忆东山》诗:“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陆游也有《吟东山》名句:“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

凤鸣洞瀑布,在浙东地区不算是一个特别的奇观,处于丰惠镇东南约五公里的凤鸣山腰。相传,汉代魏伯阳在此炼丹,丹成仙去,仅留洞岩石壁一道巨大的裂隙,洞口仅能容一人进出,洞中有山泉自洞顶飞溅而下,泉声如雷,雨雾迷蒙,蔚为一方奇观。

昔日,陈炳有诗《凤鸣洞观瀑》:“白日忽风雨,洞中别有天;两山空一隙,百道落飞泉;怒起喧如鼓,抛空散作烟;桃源何处觅?到此亦神仙。”此地不仅是游客赏山观瀑之地,也是文人的雅聚之所,不失开发为一个理想的作家创作基地。

双石笋与象鼻山在当地小有名气,位于钓台山腰的达溪畔,两座山峰犹如两支巨笋,远观浑圆,顶端略尖,依山傍溪,拔地而起,直指云天,酷似破土而出的春笋,一支高约30余米,周长约10米,顶端有松、杜鹃等小树。在双笋石右侧山腰有一山梁自山腰伸延到山脚,极像一条弯弯的象鼻,中有石洞,称“象鼻山”,自古就是一处上虞的胜地。

上虞既是鱼米之乡,也得山海之利,地形靠山傍海,山鲜海味应有尽有,有幸驾临上虞,可说口福不浅。人们提到最多的二款上虞美味,便是“蓑衣虾球”与“清汤鱼圆”。

蓑衣虾球装盘后,外形上尖下圆,外蓬内脆,以外观恰似农夫的蓑衣而得名。成菜后,入口松脆,香润可口,是上虞人下酒的好菜。清汤鱼圆的制法与别处不甚相同,个大味鲜,质地细腻,鲜嫩洁白。上虞名菜中以水产为原料居多,自成一派风格。

上虞小吃品种特多,我到上虞城镇考察,大致的名目有乌缸豆糕、麻心汤圆、香麻团、萝卜丝饼、五色馄饨、百果汤圆、白糖糯米糕、酥鱼豆腐干等的悠扬叫卖声此起彼落,听起来极富越剧韵味。一入夜,静静的深巷中不时传出:“火腿肉粽子”和拨汤圆的竹梆敲打声,极富上虞特色。

上虞果品自元代开始就非常出名,桃、栗、葡萄、杨梅、柑橘、瓜果、梨等都是上虞名产。总而言之,上虞以地理之优,风景之景之美,物产之丰,人情之淳而闻名,改革开放以后,工商业发达,交通便捷,旅游资源开发只要奋起直追,数年之后必优于别处。

上虞吃“霉千张”

不过,在上虞吃的食物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款菜还是崧厦产的霉千张,这个菜如果出了绍兴地区,听说过的人不多,但是很受时人欢迎。

我到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校上课,接待的老师对我说:“我们上虞霉千张味道不错,不过,质量最好的要数崧厦镇产的霉千张了,对面那家店是正宗崧厦进货,晚餐我陪你过去品尝一下”。

吃晚饭时,果然点了霉千张小菜。上虞人烧霉千张的方法较简单,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清蒸,保持了霉千张的本味,做法简便,蒸前,先将霉千张切成若干小段,放在盘中;注入水,加盐,稍蒸;食时放点味精,滴几点香油,就可以上桌了。

还一种做法是加上肉末,将肉末铺在千张上面,隔水蒸,出笼后,撒些葱花、味精,霉千张里渗了肉鲜,又成了另一种风味。

我们在上虞的餐馆里吃霉千张还要讲究一点,肉末内掺进切碎的青豆,与鸡蛋、绍酒拌匀。吃时,异想扑鼻,味道极为鲜美,这是一款绍兴乡土味极浓的小菜,别处很少见到。

我向当地人打听了一下,崧厦霉千张做法较别处更为精细,方法是先将上等黄豆磨成浆汁;再用文火,把豆浆烧热,盐卤打花;再倾倒在粗布上,挤出水分,切成长形小条,下垫籼稻稻草,上压一块豆板;最后,放在温暖的地方霉化后,就可以上市了。因而,崧厦霉千张总是以风味独胜一筹而自得。

上虞霉千张另一特色是廉价,一款寻常百姓享用的美味。

崧厦有句老话,叫做:“笃碗霉千张,味道赛吃肉”。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人们生活艰苦,上虞人就是将霉千张当肉吃的。上虞人告诉我们,历代以来,普陀寺院的僧人闻说崧厦霉千张味道好,常派人专程赶来订货,运回岛上,招待进寺庙的香客、居士。

大导演谢晋是上虞崧厦人,对于霉千张情有独钟。每次谢导回乡省亲,都要沽一壶老酒,叫上一碟霉千张,边饮边品,回味一下儿时的美味。

崧厦霉千张好,有它的特殊渊源。崧厦地处钱塘江海口,那里的土地是由先人围垦而成的,土质特宜种植黄豆。崧厦人用优质黄豆,上等盐卤,熟练技巧,做出来的霉千张,不仅醇香扑鼻,而且特别鲜美。

相传,清代乾隆下江南,上虞知县到绍兴府叩见皇上,携带崧厦霉千张一盒,献于皇上。乾隆食后,感觉醇香无比,回味无穷。只是皇上南巡,行程匆匆,不无遗憾地说:“霉千张虽好吃,只是崧厦难到”。想来连皇帝吃了都叫好的食物,一定错不了。

我的外公李升伯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客居美国,著有《中国文化和饮食》一书,外公对绍兴菜肴推崇备至,当外公上课时讲到“霉千张”时,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

只是洋人大抵难于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只能说是对牛弹琴了。八十代后,外公返国,寓居上海。只要听说有乡人要来沪上探望他,便会叮咛一句:“务必带碗霉千张过来,久违的家乡味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