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悬疑推理 > 昨夜长风听雨声 > 第 4 章 卷四:我到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22节 为《杭州日报》副刊“写食”版做专栏

200412日开始,我为《杭州日报》副刊的“写食版”写专栏。因为那时替杭报“写食版”做专栏,需要我把“写食”当作一回事情来做,于是乎,从2004年始,只要我每到一个新地方,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便会研究当地的食物,便会坐下来,将这些食物的特色、感受写下来。那些文章的月积年累,也成就了我2009年下半年出版的第五本书《知味江南》基础部分的内容。

其实,在没有接受杭州日报的工作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在为一些烹饪类的刊物写美食方面的文章了,不过那时数量有限,不知为什么,在当时看来,此类美食文字的学术价值不高,没把它当作一回事。有时写了几篇这方面的作品向报刊投稿时,因通俗性强,具有可读性,从文字中感受食物的美味、文化、河山、风物特色,读它的人较多,偶尔写点此类随笔投稿而已,但是命中率较高,多是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时,一气呵成,并没有想在这方面会有什么作为,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我在报上有了一个小园地,也逼着我非写不可。

那时,做杭州日报美食版的邹滢颖编辑,在她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这样说:“2003年时,我在杭州日报做‘美食版’,有一天晚上,收到了龚先生的来稿,他俨然比别人吃得更‘开’---奉化芋艿、新市羊肉、安吉竹笋、安仁鱼头、庆元菇蔬,吃到杭州以外去了。

我看了觉得有趣,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呢?不顾夜深失礼,打电话给他。一问之下,原来这些文章都是他工作之余的副产品。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吃得高兴,吃得尽兴,吃得深入。”

小邹给我电话后,约我为“写食版”作文,我当然很高兴,能够有一个固定的发表场所,将我对各地美食的感怀写下来。其实,在我看来,美食也是旅游文化主要部分,而且特别形象,一种看得见,吃得着的东西。

我接受这份差使后,情况有点不同了,报上有了一个专栏,如果无特殊活动的话,每星期五出刊都要写一篇,使得我在外出考察时,特别关注当地的食物及它的文化背景。

我写美食类的文章与别人写类似作品的方法还是有点区别的,大抵着重于当地特色食物的历史文化,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将一款食物与它所在地的地理、人文、历史、河山、物产、传承等等联系起来,令人感受到,“吃”的不仅仅是一款美味,还渗透着人类进程的丝丝烟火踪迹,当然,也就成一种“文化”。

我的另一个目的是,有些景区虽然山水秀丽,但是名气不大,很少有人知道这块河山的特色。报上广告词中的描述千篇一律,多写一些“山明水秀,风光秀丽”这样的形容词,让人感觉不到那儿的风光究竟与别的地方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又有什么区别?

而一款食物却很实在的,看得见、闻得到、吃得下,让人实实在在地感觉那个景区的异乎于众之处,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进而触动“到此一游”的兴致。

另一个因素是,以前我在报刊上做的专栏,多是国际结算方面的论文,或者是旅游规划方面的文章,授众面相当偏窄,只有外贸专业、银行国际业务部门,或者是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人才有兴趣读,出了这些行业外,人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现在这个“写食”专栏就不同了,人人都要吃,人人都会吃,怎样才能不仅吃得好,而且吃出当地的“文化”来,就会对这款食物、这块土地刮目相看了。

当然另一个因素是,当时杭州日报“写食版”给的稿费也相当高,好像每千字是百余元,每篇一、二千字的文章总有一、二百元的稿酬,对我也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在“写食”版上一起写稿的人还有几位,其中有一位就是杭州相当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安峰了。安峰每晚在电视上做的杭州话节目“阿六头说新闻”特别受人欢迎,他在杭州日报“写食版”栏目的名称是“沿着名人的足迹吃遍杭州”,将杭州的一些餐馆、地方名肴与历史名人联系起来。可以说,他的作品不仅弘扬了杭州地方美食、名店,也弘扬了杭州的地域文化,他的写作方法与我的写食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没有他那样天天上电视,人们对他那么熟悉,进而与他那么高的知名度而已。

其他几个人是RAY、“后街许仙”和陶煜等,这几位文友后来我们都见过面。陶煜在浙江有线网工作,有一次我们见面,她说,特别喜欢我写的“写食”文章,每见到我的作品发表,便剪下来,带回去细细阅读。小邹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当时让我听了特别感激,后来回家一想,人总是喜欢听恭维话的,不知她们所说的话真的心里就这样想的,或许仅仅是句客套罢?可别自以为是了。

我写的“浙江美食行系列”的笔锋文风上与他们的作品还是有点区别,记得第一篇刊载在200412日的杭州日报上,就颇有代表性,题目是《梅城东码头的“豆腐鸡子”》。

梅城,我在那儿呆过近十年时间,可以说,我青春最宝贵的岁月是在梅城乡下度过的,我在梅城有过艰苦卓绝的日子,也有过欢快的记忆,而今,记忆犹新的食物,莫过于“梅城东码头的豆腐鸡子”了,那篇文章我是这样写的:

梅城东码头的“豆腐鸡子”

梅城东码头的小吃很有名气,只是梅城只是浙江省建德市的一个镇区,名气不大,因而它的美食也不被人注意。但是过去就不同了,梅城古称“严州府”,旧有五省通衢之称,因而它的菜肴也融会了南北风味之大成,有别于杭绍菜系。只是近代以来,区位中落,加之推广乏人,因而深藏不露。我下乡时常常在梅城东码头乘船回家,对于那里的小吃印象特深。

旧时,东码头相当热闹,各路行贩汇拢,商客云集。码头外面有一溜食摊,旅客行程匆匆,大多在此歇担落脚,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水,然后起程赶路。

当年,路旁有一个小摊,旁边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豆腐鸡子’四字,黄底黑字,小摊设施简陋,但是香气四溢,颇能招徕过客。虽然事隔多年,依然念念不忘。

其实,制作这个豆腐鸡子的用料很省,只有豆腐、瘦肉、虾米、姜末、米醋、葱花和鸡骨架几样,做法也简单,只要将豆腐放进缸内,加进当地的番薯粉,拌得如稀泥;用汤匙舀进碗里,中间挖个孔,放进肉馅,包在豆腐当中;托碗摇晃,使其成为圆形;放在汤锅内,当豆腐圆子浮上水面,就可以起锅了。不过,汤料却有讲究,用鸡骨架、豆瓣酱、姜末等熬成,盛碗时加上味精。只是制作颇有窍门,如果手艺不精,圆子入锅就碎,那就做不成了。

此菜色泽清丽,开胃助食,其味赛似蟹肉,入口鲜滑爽嫩,可谓一道四季咸宜的大众化小吃。梅城码头脚夫不少,平时工作辛苦。歇工时,就会在条凳上一坐,大声叫一句:“豆腐鸡子,”片刻之后,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豆腐鸡子便端上来了。

有的食客还要佐上辣酱,或加一小瓶二两半装的五茄皮酒,边蘸边吃边饮,既过瘾,又过腹,一天辛劳得此消受,其乐无穷。”

 

我写的那些“写食作品”,不仅道出了这一款小吃的制作方法,它的味道如何,还写了它的文化、记忆中对这味食物的情感,当地的山水物产。那不是一款星级宾馆的高档点心,或者包装华丽,价格昂贵,少数人才可以享用的食品,它只是一款大众化的小吃,类似风格的小品文写的人不多。文章短小,不足千字,适合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多少也给梅城这个千年古城做了一点旅游宣传。

后来(2009年),我将杭州日报“写食版”的那些文章整理出版,书名为《知味江南》,并且请邹滢颖编辑给我写了一个“序言”,当时如果没有她当时的相邀与鼓励,就不会有我这本书。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