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认清环境 说对话:职场说话的原则和技巧 > 第 3 章 第二部分 和同事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
第4节 第四章

◇轻松地向同事借到你所需的东西。

向同事或朋友借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事。但是,由于借东西时所用的语言不同,其结果必然大不相同:有的人可能空手而返,有的人却可满意而归。借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1)不要用“肯不肯”发问。

如果这样问,可能会使被借一方感到不快。因为,“肯不肯”包含两重意思:肯与不肯。而后面一层意思明显地表明了你对别人的不信任,容易使人产生误会。即使你借到了东西,主人未必心甘情愿。

(2)求借语言因人而异。

向关系很好的同事借东西不妨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你“虚伪”;若是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先试探一下,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比如借钱,老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说:“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

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或对方也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你就不宜开口提要求了。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3)借物不成也要注意礼节。

许多人向人借东西时,一般能够使用商量发问语,诸如“你的××东西,借用一下可以吗?”之类,但如果对方婉拒后,有些人往往“噢”

的一声拔腿就走。这一举动常令对方感到不快,因为他会误以为你借物不成顿生怨气。所以,即使借物不成,也应道一声“没关系”,对方会因你的谅解而生快慰。

(4)告诉归还时间。

这样,对方才会乐意借物予你。因为不愿借物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想法:怕对方借而不能速还;怕对方借而有损。所以,向人借东西除了精心爱护他人物品外,还要尽可能早一些归还。而借物时便告知对方归还时间,这样就会缓解借物时对方的心理负担。因此,即使对方说:“唉,你说到哪里去了!”你仍然别忘了说上一句:“×天后(或×小时后)一定还你!”然后,一定要守信,以为下次办事奠定基础。

◇同时与多个同事谈话时表现得礼貌得体。

有时,我们要跟很多同事进行交流和谈话。你当然不可能在讨论、会议或聚会时把你的时间和注意力平均“分配”给在场的每个人,而且一定有某些人是你需要特别重视并想特别关照的。

但尤其是这种场合,在场的每个人都可能特别在乎你对他的重视程度。每个人都希望你在大家面前表示出你对他的尊敬和重视,给足他面子。要是你忽视了他,这份在众人面前的怠慢和轻视会让他尤感失望。

所以,这种场合下你要把每个人都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们的态度不能有太大的厚此薄彼的差别。请让每个人都明白,你在注意他并尊重他,别让任何人感到你对他的尊重程度不如他人。

不要心不在焉,只顾某一位重要同事而忽视了其他同事。当你和重要同事的谈话结束时,不要就此大松一口气,开始漫不经心,应自始至终也给在场的其他人一份关注和照顾。尽量热情地问候每个人。如果町能,要跟所有在座者打招呼,不要只因为有些人离你稍远些或职位稍低些,你就忽略了他们。尤其此时,你要费点事儿上前招呼。正因为人们知道大多数人怕麻烦,不会特意这样做,所以,你“不嫌麻烦”的举动就更显突出,能得到对方的欣赏。

谈话时,要直接与每个人交流,与每个人交换眼神。

如果没有特别原因,就不要谈论多数人不感兴趣、无法插话的话题,也不要进行令多数人兴味索然的争论。

也别让自己被某位有演讲欲、倾诉欲的同事牵着鼻子走。要是他滔滔不绝,不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你就不要再向他提问或详细回答他的问题,否则他会更加没完没了。你可以礼貌而又简洁地回答:“这个想法确实不错。”然后,你稍作停顿,再开始一个与此有些联系的新话题。说话时,请看着在场的人员,用目光鼓励其他人也来加入发言。向那些一直没有机会发表意见的人提些问题,这会让他们感到你的细心和周到。

大家谈兴正浓时,进来一位新的谈话伙伴,这是常有的事。此时,你若是能够费点心,让新加入者马上融入你们的讨论,则可以突出地体现你的一片好意。

此外,要注意你的姿势。对任何人都不能显得冷淡,更不能故意用脊梁对着人家。要是有新来的人加入会谈,注意挪一下给他腾出座位,别冷落了他们。

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在寻找比他更有趣的谈话伙伴。由你开头的话题,就要把它认认真真地进行到底,别在他面前频频调转头去,显出对他的话没有兴致的样子。也不要给人这种印象:你老在张望门口或打量整个屋子,或是盯着墙壁发愣。

◇同同事交流时避免冷场。

和同事交流的时候,最怕的情形之一就是冷场。冷场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向交流,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的冷场,根本原因都在于听者不愿听你所说的话。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

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既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避免和控制的办法是:

(1)发言简短。

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

单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暂时的,所变换的话题是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一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

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说的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将话题扯到其他方面去。

(3)中止交谈。

任何人在交谈时都不希望听者不愿接受。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没有接受的交谈是无意义的,既白自耗费自己的精力,又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你同他谈足球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要么各自走开,另寻开心,要么各自静止,闭目养神。

◇得到同事帮助之后恰当地进行感谢。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困难或者不幸时,经常能得到同事的热心帮助。得到同事帮助之后,你自然会想到感谢。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你得知道如何感谢,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1)要及时而主动地表示感谢,以显示真诚。

尽管许多人帮助他人,并不指望着得到回报,但对于受帮助的人来说,一定要及时而主动地表示真诚的感谢。及时,是从时间上说的,待被帮助的事情有了结局后,要马上向帮助你的同事表示感谢,不能慢吞吞地一拖再拖;主动,是从态度上说的,要找上门去,到对方办公室或家里去,不要在对方上你办公室或在路上偶然遇见时,才忽然想起要感谢一下。

及时主动,说明你对他人的帮助是非常重视的,说明你十分尊重他人的帮助,也说明你是一个性格爽直、懂得人情的人,它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彼此的感情。

(2)要诚实守信,许下的诺言决不打半点折扣。

有时,为了能尽快解除自己的麻烦或困难,有些人通过某种形式公开寻求同事的帮助,并许下诺言,一旦帮助成功,给予适当的酬谢。这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一定要恪守诺言,决不能说话不算数。

不管对方付出的劳动如何,不管对方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确实给你提供了帮助,就应该不折不扣地兑现。有些人见帮助自己的同事好说话,表示不要酬谢,就暗自高兴,把原先许下的诺言心安理得地咽下了,这是不对的,你应该努力积极兑现自己的诺言,必要时可采用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    (3)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感谢他人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质上的表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要根据帮助者的身份、职业、性格、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不要以为送值钱的东西就是真诚的感谢,也不要以为无限的夸奖就是感谢。有些人,你送他一笔钱表示感谢,说不定他会很不高兴,甚至认为是对他的侮辱;对有些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也许是对方的孩子结婚时,你登门祝贺;对有些人的感谢,最好的方式也许是陪他聊聊天。因此,感谢别人,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4)要掌握好感谢的度,力求做到合理与恰当。

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感谢别人也要掌握分寸,力求适度,过分和不足都有所不妥。过分,或许会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怀疑;不足,又会让人觉得不尊重对方的劳动。合理适度,可根据这两方面来决定:一是对方付出的劳动的多少,二是对方的帮助给自己带来的益处(经济的、情感的、名誉的、身体的等),要综合这两个方面,再决定感谢的分量。

只从别人付出的劳动或仅从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一方面来决定就可能导致失度。因为这两者之间往往不相协调,有的帮助者付出的劳动很小,而给被帮助者带来的益处很大,有的也许正相反。因此,必须尽量考虑周全。

(5)表示谢意是一种感情行为,不一定要一次性完成。

帮助与感谢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货款交易。感情是一种值得反复品味的耐久的特殊事物,不能用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那种纯商业手段处理。对方帮助你,这本身就是一种情的表现,对情的回报,除了物质上的必要馈赠之外,最好还应该用同样的情来报答。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才能建立更加密切的人际关系。不要以为他帮助了你,你已经酬谢过他了,从此就两清了,毫不相干了。

假如这样,未免太缺少人情味了。因此,对有些人的帮助,如有必要和可能,可保持长久的联系,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你也付出自己的一份心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