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跨越人际沟通的障碍。
如果一个人缺乏社会经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会常常因沟通要素质量不高、沟通工具运用不当、沟通方式选择欠妥而使沟通过程受挫。
具体地说,沟通中常见的障碍有:
(1)语言障碍。
语言是以言语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条件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言语交流与思维方式不可分离。进行语言交流时,不注意语言的这些特点或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语言障碍。青年人的语言障碍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修养不足。如语义不明造成歧义,语言结构不当造结成费解。语言结构即语言的结构,包括语句、语段的结构等。当这些结构不符合语言规律时,就会产生语病,给沟通带来困难。在众多的语病中,语言表达先后无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最容易造成沟通的困难。二是过多使用青年人的语言。所谓青年的语言是指,由青年创造出来的,在青年中广泛流传的,代表着青年的独特的文化倾向的,成为青年人进行情感沟通的独特媒介的一种语言方式,如青年中的流行语、套话、暗语等。这种语言带有明显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因此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在社会交往中,过多使用青年的语言,会使青年与一般的交往对象拉开距离。
(2)习俗障碍。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如道德习惯、礼节、审美传统等。习俗世代相传,是经过长期重复出现而约定俗成的习惯法,虽然不具有法律一般的强制力,但通过家庭、亲朋、邻里、社会的舆论监督,往往促使人们入乡随俗。青年往往对习俗不太重视,视之为可有可无,因此而引起许多沟通问题。
(3)角色障碍。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角色位置。不同角色位置上的人,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固守自己的角色行为,不注重对其他角色观念、角色行为的理解;就会导致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造成角色障碍。青年中常见的角色障碍有:
①年龄不同形成的代沟。在现实生活中,代沟是不容忽视的。所谓代沟,就是“因年龄差异而造成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立乃至冲突”。代沟现象不仅限于家庭,也出现于群体和社团中。形成代沟的原因很复杂,较普遍的原因有:年龄差别造成的两代人的心理差别,时代不同造成的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尽管代沟现象是反映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现象,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两代人的生活有差异之处,但也有共同之处。这样的认识对我们科学地理解代沟问题是有益的。
②行业不同形成的行沟。因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千差万别的职业,也为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困难。行沟的主要表现是,行业与行业间的封闭与保守,造成隔行如隔海;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的特殊的行为方式,造成的人与人理解上的困难。行沟会造成不同行业人沟通方面的困难,但也会形成同行业人较一致的行为方式,这对青年职业社会化又是有利的。
③职位不同形成的位沟。职位障碍通常存在于有地位差异的交往双方之间。这是由两者因职位、地位不同而产生的“自我感觉差距”所造成的。职位障碍不仅影响双方的关系和谐与感情交流,由于青年的自、我感觉较低,还会加重他们形成“自我萎缩性人格”。
(4)心理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心理方面的缺陷造成的人际沟通困难,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青年中常见的交往心理障碍有:
①个性倾向明显。个眭心理倾向主要指人的价值心理、兴趣等方面,它们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心理指,对其参与的活动的价值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价值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将引导着“与谁交往,不与谁交往”。青年价值心理的自我意识明显,应用不当,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兴趣表现得过宽过窄,也不能与众人达成自然的沟通。青年人的兴趣表现得过于宽泛,容易给人落下华而不实、浮光掠影、知之甚少的印象,这都不利于沟通。
②情感失控。青年的情绪和感情有强烈而两极化的特征。情感高涨时容易冲动,情感低落时容易自卑,也容易出现情绪偏颇,如骄傲情绪、急躁情绪等。不能有效地驾驭情感表现,会极大地妨碍正常的沟通。
③认知与情感不协调。认知、情感、行为意志是态度的三个基本的构成成分。三者之问协调一致,个人态度中的社会性成分就高;三者之间失调,个人态度与公众态度就容易发生冲突。在青年的态度中,常出现的情况是:认识改变了,但行为方式转不过来,或者认识到了,却不愿那样去做。这种态度必将影响到青年与社会的沟通。
◇通过谈心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以谈心的方式和同事、上司或下属进行沟通,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沟通更有效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明确目的,有所准备。
谈心与聊天不同,聊天的话题广泛,随聊随换,而谈心则是指对一定的心理、思想的分歧而进行的。要取得成功,必须明确目的,有所准备。
明确目的主要指谈心后要达到的结果。比如两人之间有看法,互不服气,以至于影响到工作上的合作。谈心之前要明确,目的是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摒弃前嫌,携手共进。
有所准备是指在谈心前精心构设交谈用语、谈话内容及谈话进程,怎样开始,说些什么,何时结束,都进行充分准备,以免谈起来零乱分散,甚至言不及义,影响表达效果。
有所准备还包括预设谈话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有了这些准备,谈心活动就不会演变成争吵或僵持,就能根据对方的反映调节交谈方式,确保交谈目的的实现。
(2)切入正题之前先进行铺垫。
谈心开始时见面的话语是最难构设的。这时,可以让表情来代替,一个真诚自然的微笑,表明你与对方谈心的态度是诚实的。首先在情感上就给对方以很大影响,然后再来上一两句寒暄话,进一步表明你的友好态度和诚意。这样的“开场白”有利于气氛的缓和,有利于谈话的继续进行。
开场白过后,应很快地切入主题,譬如消除某个误会,说明某种情况等。因为这时双方的关系只是表面的礼节性的和缓,若过多地拉扯旁的内容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同时也会暴露你的弱点,直接切入正题,让双方就一个问题展开对话,进行沟通,尽快消除分歧,澄清误会,说明情况,以便达成共识。
(3)语言诚恳,感情真挚。
谈心是要向交谈对象阐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见解,而不是加剧矛盾。
因此要以诚恳之心来遣词造句,选用中性的,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词语,减少对方的反感和受刺激的心理效应,让这样的话语传达出你希望释解前嫌的诚意。
在整个谈心过程中,对个性极强、难以理喻的谈心对象,要把握其特点,除了使用能阐明观点的话语外,更要以情动人,多使用具有情感交流作用的词语来制造气氛,沟通心灵,理顺情绪。如有两位老同志,许多年前因工作造成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门化解多次,但对方态度强硬,拒不接受。这次去了,说了这样的话:“我今年60岁了,你比我大,该是62岁了吧?咱们都是过了大半辈子的人了,还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们到另一个世界还是对头。”从人生无多这个老年人易动情的话入手,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终于消除了隔阂。
(4)注意语气、声调和节奏。
谈心时,如果语气、声调和节奏运用不当,也会影响到说话水平以及最终结果。
谈心时,语气要和缓、委婉,不能声色俱厉,咄咄逼人。和缓委婉的语气能冲淡对方的敌对心理,能给对方一种信任感、诚实感,不至于造成双方心理上的压抑,不至于激化矛盾。语气往往体现在说话的表述方式上,追问、反问、否定往往使语气显得生硬、激烈,易引起对方反感;而回顾、商榷、引导、模糊等往往能制造平淡和谐的谈话气氛,有利于减轻压力,阐明事实、表明观点。
声调在谈心的效果上也有重要作用。当一个人心存怒气时,说话的声调无疑会上扬,形成一种尖刻的没有耐心的调子。这种调子有很强的传染性,会使对方马上也像受传染一样针锋相对,厉声对厉声,尖刻对尖刻,只会使事态扩大,矛盾加深。
语言的节奏有舒有急,有快有慢。使用快节奏讲话往往会使你显得心急,情绪不稳,易激动发火,这不利于交谈对方的思考和应对,显得没有诚意;节奏太迟太缓,显得缺乏生气,没有信心,影响谈话效果:
节奏适度,方显自然、自信、有力,易于从心理上影响对方,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的强烈需要,尤以商界为最。商业场合有很多因素,如组织结构优化、企业战略联盟、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以客户为中心等等汇集在一起,强化了对话的必要。
(1)对话的原则。
对话是一种很严格的讨论方式,对参与者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如果不遵守这些纪律,就无法从成功的对话中获益。如果开展很有技巧性的对话,结果可能非同一般:它会消除长期的偏见、克服不信任、取得全新认识、发现新的共同点、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等等。
对话和一般的讨论之所以截然不同,在于它有三个鲜明特征。真正的对话中不存在对话各方的较劲,不存在级别高低的影响,观点不同也不会有丝毫的惩罚,总之没有任何形式的强人所难。
①相互平等。对话之所以是对话,正在于对话各方已经建立了信任,位置高的人也放下架子,平等地进行交流。在形成了相互坦诚的心态后,各方才能以平等的身份,推心置腹地展开交流。
②推人及己,认真倾听。推人及己是一种通晓他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对话中不可或缺。讨论中的参与者可以不产生共鸣,但这只不过是讨论而已,算不上对话。人们发觉,表达自己的思想容易,设身处地地回应他人的不同观点却困难。因此,讨论比对话更加常见。
③摆明观点,开诚布公。谈话中别人可能会向你奉若神明的观念发起冲击,要想在对方提出敏感话题后,稳若泰山、不急不躁、坦然应答,确实需要练习,需要把握分寸。在对话中,人们可以互相摆出观点,对其展开有效讨论。
以上三个特征,缺乏任意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对话就会变成一般的讨论,或者其它形式的交流。
(2)避免易犯的错误。
对话者经常会犯一些错误,而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存在,对话之路充满了艰难。但是,倘若你能够及时发觉这些错误,学会减轻其影响,那么你就能全身而出。
①顾虑重重。人们有所顾虑的原因千差万别,最普遍的原因是未能建立信任。因为对话的形式相当开放,中间涉及到一些自我暴露的问题。
一旦人们感觉到对话者中存在丝毫的敌意,或者感觉到有可能出现难堪,人们就会产生顾虑。
在一些较为深刻的话题上,人们更容易接受一种同个人经历和记忆相关联的交流。如能激发这种感觉,则有助于直接切入正题,而且会使交流者如沐春风。与此同时,人们都不希望一下子和陌生人,甚至同事,拉得太近。对话者希望能够在利用这些感觉的同时,不会让对方感到自己一览无余。
②过早付诸行动。匆匆开始行动也是比较常见的错误。在讨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某个问题被提出来,准会有人问:“那我们怎么处理?”到了这个份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对话就会戛然而止,代之以纷乱的观点、争吵和草率行事。
对话切忌过早行动的倾向。它仿佛电线短路一样,中断了深入其他对话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的过程,无法为成熟的决策奠定基础。
如果对话中有人要迫不及待地付诸行动,稍微停顿一下很管用,对话方应自问是否需要进一步对话。所以,如果有人提出“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这样答复:“还没有到解决的时候,我们稍等片刻。”
这种方法通常能够克服对话者急于行动的情绪。
③听而不闻。另外一个常见问题是,当一方表述不清时,另一方不愿意再花工夫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大多数人,特别是矛盾重重的时候,不习惯于找最确切的话来表述自己的感情。这时候需要有耐心,有想他人所想的能力,做到推人及己,认真倾听。
避免这一错误的一个有用技巧是,对话者可以把他所听到的话用别的方式重新表述一遍。听到别人重新阐释自己的话时,原发言者就能够相应作出一些纠正和补充。在开展得好的对话中,对话者常常会说: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或者“这只是一方面,但我想补充几点。”对话中如能保证相互之间的正确理解,能够让对话者感到温暖、亲切。
④出发点不一致。这是对话中最复杂、棘手的错误之一。一般情况下,对话者都有些先入为主的见解。而在对话过程中,这些观点得到修正。但是,如果某个问题一方已经考虑了很多年,另一方才考虑几分钟,那么让双方达成默契则殊为不易。
出现这种交流的鸿沟,如果只是由于双方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深有浅,那么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事先进行一些介绍会有所帮助。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