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晋文公收拾了卫成公,报了当年卫成公对自己不理不睬的怨气。但当年晋文公在流亡的过程中,对他不理睬的除了卫成公,还有郑国的君主,晋文公于是又联合秦国等诸侯国征讨郑国,在郑国危亡之际,一个叫烛之武的老人站了出来,他以自己的雄辩之才,解了郑国之围。那么,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他究竟说了什么,竟然能挽救郑国呢?

  

  郑国政治家在春秋争霸时期的表现,可用四个大字说——见风使舵。楚国强了,就调转船头向南方;晋国强了,或者齐国强了,调转船头向北方。这没办法,它处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他们不得不如此,谁让他们是小国呢!

  

  城濮之战以后,郑文公就把船头转向了北方了,可是晋文公还是不能饶他。为了打击郑国,晋还在跟秦国、宋国、齐国盟约之后,率领大军呼呼啦啦来到郑国准备动手。理由有两条:第一条,你当年对晋文公不礼貌,光这一条,显得晋文公多小气,多寒碜啊!再加一条,你侍奉楚国,背叛王室。于是就把郑国围了。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晋国的军队跟秦国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两支军队分头驻扎在郑国的城外,这给郑国人制造了机会,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郑国被围了,强大的晋国还联合着强大的秦国,还有齐国、宋国,弄不好郑国马上就要亡国,怎么办呢?有个大夫叫佚之狐,找到郑国君主说:现在这个情形,有一个人能挽救郑国,使我们免于灭顶之灾,这个人就是老臣烛之武。

  

  现在郑国就是有稻草都要抓一下,有人出了主意说烛之武能办事,郑国君主就说:你马上去请他出来!于是佚之狐就找到了烛之武,把事情一说。烛之武说:我老了,我年轻的时候,都没什么作为,老了我还能干什么?这是话里有话,埋怨郑国君主当年不任用自己。

  

  话就传给了郑国君主,郑国君主又传话说:过去的事咱们就先不提了,现在是咱们的邦国要完蛋,我们郑国灭了以后,您老人家不也是不利吗?情理是通的。烛之武说:那好,我试试。于是,趁着夜色,烛之武身体不错,胳膊肘挺有劲,顺着城墙拽着大绳就下来了。

  

  下了城,烛之武就悄悄地来到了秦国大营,找到了秦穆公,开始一番游说。这一番游说,不但使秦国撤军,还引出了一个结果,就是秦国马上就站在了郑国一边,派自己手下人替郑国守城。那么烛之武是怎么说的呢?他的意思分几层:

  

  第一层意思,亡了我们郑国,如果对您秦国有帮助的话,我就不来找你说这个话了。为什么亡了我们郑国,对你们秦国一点儿利都没有呢?这是地理条件决定的。郑国在东边,你们在西边,中间隔一个晋国,你们在晋国之西,把我们灭了,土地一寸都不会到了你们秦国手里,这是地理决定。反过来说,晋国强大了,对你秦国是有害的。反正列国关系,它强了你就要受害。这是说第一层,就是说灭了我们郑国,对你秦国没什么好处。

  

  第二层意思,假如你要把我们郑国留下来呢?将来秦国你总要向东方诸侯去办事,中间过我们这儿,可以作为你一个落脚地,你的使臣,你的其他人员往来,我们可以接应,可以好好招待。这句话说得非常有分量。

  

  秦穆公是个有为之主,他始终都想越过晋国的大墙向东发展,可他就是苦于无策。郑国这样一说,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我跟他郑国搞好关系,这将来我们就可以夹击一下晋国,可以以郑做跳板,跨越郑国向东发展。

  

  接着就说到第三层意思,烛之武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么多年来,你们跟晋国打交道,你们帮了晋国的多少忙,帮他立了三代君主。那我请你想想,什么时候晋国真正回报过你们?这是在拿事实说话,非常犀利!当年晋惠公是你们立的,可是晋惠公对你们怎么样,整个一个白眼狼!他们发生灾荒以后,你给他粮食,你们发生灾荒以后,他们就门一关,睬都不睬!这话说得很善于调动情绪。秦穆公一听这话,可以想见当时气就得过脑门子,这正是烛之武善于利用人心理的表现。

  

  第四层意思,烛之武又说了,现在晋国要向东发展,你帮助他,他将来地方大了以后,以他晋的心思,只向东发展就满足了吗?说不定回过头来就朝你们西方发展。反正我的意思说清楚了,你秦国好好想想吧!

  

  这段说辞,是《左传》所记载的最美妙的,也是特别有力量的一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话里,没有一句是为郑国求情的,说你可怜可怜我们吧,这样的话都是废话,没用!弱国无外交,都是为秦国分析利害之辞,美妙言辞的背后是冷峻,是冷静地对列国利害的分析与判断,这样的言辞,胜得过千军万马!

  

  秦穆公也不笨,他参加城濮之战实际是被拖下水的,是子犯、先轸他们用计策把秦国拖进来的,等于给人家占场子,呐喊助威,跑龙套。这个情形,秦穆公不会感觉不到。现在,让烛之武一下子就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所以,秦穆公当即就说:好,马上我们撤军。不但撤军,他还派杞子、杨孙、逢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城,而对晋国,却是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走了。

  

  消息传到了晋国的大营里面,当时子犯就恼了:我们联合行动,你撤退,你大声都不吭一声,就走了!《左传》说“子犯请击之”,就想打。老谋深算的晋文公心里面一轮,盘算盘算,就说:不要打了,不利,怎么打?打郑国的这个形势本来就不占理,又说:当时要是没有秦国,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现在既然他们已经撤离战场,我们就不要打了,谁也不打了,打,就不合武力之道。我们也撤了吧!这就是晋文公的明智,他对于办事尺度的拿捏,在五霸中是很突出的。

  

  烛之武退秦师,一段言辞拆解了一次危难。言辞字数也不多,却总得顶一个师团的力量吧,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讲晋文公讨伐郑国,把郑国围了,就开始跟郑国说,我就要你们一个人——叔詹。为什么单要叔詹呢?当年晋文公流亡来到郑国的时候,他曾经跟郑文公建议,说你要好好对待这个公子,他们将来有前途。郑国国君不听,于是叔詹又提了另外一个意见,说你要是不好好儿对待他,干脆你就把他杀了得了,以免后患。晋文公记不住他前边的话,专记他后边的话,这就是重耳的品格,现在就是来找叔詹算账的。

  

  叔詹说:那好啊,要是我一个人能保全一个国家,也合算哪!他就出来了。当时,晋文公派人用大鼎煮好水,里面放好佐料,就准备要烹叔詹。叔詹一看这个情形,就开始脱衣服,往鼎里跳。一边跳一边说:大家听好了,以后再也没有一个人忠于国家了!

  

  晋文公一听这话,赶紧叫停。为什么?你烹了一个这样的人,列国就会说:你干的这是什么事,有你这么办事的吗?人家是忠臣,各为其主,他没错!晋文公明智,社会经验造就了他的明智,天性上虽然薄气,可是人情世故、大道理,他明白。他老在明智和薄气之间来回摆,理智上什么是正确,他明白着呢,就是一股子一股子情绪鼓动着他老想做些解气的事,这与他早年经历有关系。请注意,叔詹这个事情是另外的记载,不一定可信,或许只是一个传说,但传说,也是贴着晋文公的性情来的。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