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第五章
-
在春秋时期的各诸侯中,晋文公的经历是比较曲折的,他吃过苦,在外流亡19年,饱尝人情冷暖。他也得了志,不仅回国做了君主,还称霸诸侯,成了一代霸主。他受过恩惠,也遭过冷眼,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报恩报怨,那么,透过晋文公的所作所为,我们能看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这几件事下来,重耳作为一代霸主的性情就展露无疑了。这就说到了儒家对晋文公的评价,最早评价晋文公的是孔子,从现有的文献上看,孔子最早就谈到了晋文公和齐桓公,孔子的话说很简单,他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谲”就是“诡诈”,这就是晋文公的特点,这个人心里边的心眼儿多,要论厚道,远不如齐桓公。他的一切的尊王,一切的合乎礼法,都是有目的的,是做出来的。孟子的话说的最合适,孟子说:真正的王道就是以德服人,心悦诚服,是真正的施德,大家服你,是铁心的,是五体投地的,还有一种就是霸,霸道,叫“以力假仁”,本来使的是暴力手段,但是打着仁义的名目去做事,这就是霸道。孔子跟孟子的评价正好是衡量晋文公的尺度。可以拿这个尺度去卡一下,像是城濮之战,使了多少手段,把自己打扮成正义,从退避三舍到激怒楚国,到拉齐国、秦国下水,都是手段,都是站在把自己装扮成是正确立场上的,是有意要站在不败之地上,控制住道义的制高点,但是使的都是些诈术,一直到后来收拾卫国的国君,收拾郑国的国君,都是带有某种奸诈的霸主的特点。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晋文公的确是个英姿勃发的人,才智非常高。跟齐桓公比,齐桓公离了管仲寸步难行,齐桓公是中人之资,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而晋文公重耳,在整个霸业创立,在城濮之战的过程中,他始终是主持人,而且这个人,注意广泛听取意见,他甚至听小兵的意见,听什么?听舆人的心声,这点上,他的确跟齐桓公不一样,也跟其他霸主不同。资质很高,就是好忘记别人的恩,记得住别人的错,他不是故意忘掉谁的功劳,他也不是想要嫉妒谁的功劳,是天性,老天爷赐给他的这个才性,使劲也想不起别人的功,使劲也忘不掉别人的过,这就是他晋文公的特点。每个人都有缺点,他的缺点很明显,是反复出现的,所以正史就记一个介子推,民间就传说一个焚绵山,其实就是在感慨晋文公的寡恩。
总而言之,一代新的霸主产生了,新的霸业开始了,这个霸业跟齐桓公的霸业发生了明显的偏离,明显的差异,历史往前走了。
城濮之战结束后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重耳死了,一代英雄的君主死了。接着就引起了一个重大的事变,这就是崤之战,秦跟晋之间打起来了,这又涉及到一个新的霸主——秦穆公。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