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晋文公为了建立霸业,决定和另一个大国楚国打一场硬仗,为了这一仗,晋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和准备,逐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有利条件,同时在战场上又主动退避三舍,激起了晋军上下同仇敌忾的士气。那么,当楚国军队压上来,晋楚两军终于在战场上相遇之后,晋军的战前准备会有效吗?战场上狭路相逢,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这一场晋楚大战,又给晋文公带来了什么?

  

  古人对战争的理解,很早就有很高明的看法,比如城濮之战,看历史记载,重点地写战争开始之前的各种准备,各种斗争,各种计谋的筹划,这些方面讲了很多,这表明什么呢?

  

  第一,就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轻易不动手,有话好好儿说,而一旦动手,那就是生死相见。所以,晋文公在这个地方表现得非常沉稳,他要听各种主意,在他的内心中,要进行各种盘算。

  

  第二,史学家这样记,也表明着史学家对战争的理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和平手段解决不了问题以后,不得已而为之。

  

  城濮之战,在前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可是战争真正打起来后却是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了。

  

  战争是在4月打的,头一天,两国先要互通消息,说:明天我们在某地正式开打。这就是古代战争,现代战争到底在哪儿打,不告诉你。古代战争则不然,要摆好了阵势,要派勇士到敌方通知消息,对方答应,然后如约而战,城濮之战就走了这些手续。

  

  到了第二天,战争就如期进行了。晋国人打仗,给古老的战争也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人采取的是先打弱小之敌的策略。两边的军队按照当时的军制,都是中军、左军、右军,也可以叫上军、下军、中军,就是分三路摆开,两方面都是如此。晋国人就瞄着敌人,选择先打谁好。

  

  他们观察敌人,在晋国的右翼,就是它的右路,前面的敌人是谁呢?是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这两个国家是出来帮助楚国人的,有点儿像伪军。他们的将士,本来不是楚国人,是被楚国征服了以后,或是不得已,混口饭吃,或者是迫于征服压力,参军打仗。有些人的心里,未必不向着中原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中原国家,所以这些人打仗,是不会卖死力气的,而晋国就看准这一点,决定先从他们动手,用下军一部,先打跨陈、蔡之师。

  

  果然,陈、蔡是一帮豆腐渣兵。晋军下军副帅叫胥臣,他使了一个计策,让战马蒙上虎皮。马是怕老虎的,马看见老虎以后胆战心惊,屁滚尿流,撒腿就跑。胥臣的部下一冲击,陈、蔡的军队扔下武器就跑,跑的速度不比四条腿的马慢。战争一开始,楚军的一部,就溃散了。陈、蔡之师一溃散,连带着楚国的右军军心动摇,兵败如山倒,雪崩一样,也跑掉了。晋军趁势派一支小股部队追赶,把这一部分楚军追得远远的,让他们别再重回战场。

  

  楚军右路军溃散了以后,晋国开始打左路。晋军的选择很讲究,他们不去碰楚军的中军,因为中军主帅是善于用兵、带兵有法,连晋文公都怕上几分的子玉。

  

  晋军不碰硬的,接着打软弱的,这次他们看准了楚军的左路。打楚军的左路,晋军的手段又变了,不是主动进攻,而是后退,引诱敌人入彀。晋军上军的主帅是栾枝,他带着自己的人马佯装败退,而且还要让敌人知道自己在后退,他们的办法是在阵后拖了很多树枝子飞似的跑,烟尘滚滚。楚军一看,有便宜,马上就追,追到半路,晋军中军主帅先轸率领部下,突然出现,拦腰横击楚军左路,楚军左路立即溃不成军。

  

  现在楚军的左路、右路都溃散了,就只剩下一个楚国的中军了,这仗还怎么打?尽管子玉治军有方,战场十分钟,平日十年功,他的军队有法,但是整个两翼的部队溃散了以后,中军实际上也已经战战兢兢,只是没有溃退而已。子玉一看,战争没法打了,于是带着部队灰溜溜地撤出了战场,扔下军械、大营、粮食,狼藉一片!

  

  战争打成这样,晋军喜出望外,楚国是多少年的老霸主,本以为跟他打一仗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开始时才会那么犹豫,没想到真打起来以后,势如破竹,三下五除二,顷刻之间就胜利了!晋军一片欢腾,史书上记载晋军“馆谷三日”,什么叫“馆谷三日”呢?这是指晋国军队,住楚国军营,吃他们军粮,吃了三天,住了三天。

  

  这时,晋国作为一个新兴的霸主,就在这次战争中崛起了!这场战争对楚国而言,是若干年内,它都抬不起头来;对晋国而言,则是确立了新霸主的地位。

  

  这次胜利,晋国近乎完胜,史书中用很简短的文字描写战役过程,那是因为战争的取胜,要比晋国人想象的容易。战争次第有序展开,大体上还是古代的打法,遵守君子协定,大家约好了什么时候开始开打,但是新的因素也出现了很多,主要表现在晋国战前动了不少脑筋,使用了一系列的兵家权谋,如争取列国支持,激怒楚军主帅,退避三舍以获得道义上的制高点等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争,到了春秋后期,我们中国一部伟大的兵法《孙子兵法》就出现了。为什么?战争越打越精彩,战术越来越多样,权谋也越来越深入,总之战争经验的积累越来越雄厚,所以才有《孙子兵法》在那个时代横空出世,它所体现的高度的战争智慧,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时代。

  

  战胜了楚国军队,接着就是要向周王献俘了。战争献俘礼,是古代经常举行的,打了胜仗以后,荣耀归功于谁?归功于君王和国家,所以要献俘。这种表现的机会,晋文公是不会错过的,因为这是要确定他霸主地位的一道重要程序。打完仗以后,还要有个手续,确定霸主地位。这个手续,当然是由周王来完成。

  

  周王听到城濮之战胜利的消息以后,也非常高兴,准备到衡雍去接见部队。于是晋文公就在衡雍这个地方修了一个行宫,不久,在离衡雍不远的践土举办了诸侯盟会,盟会上要向周王献俘。

  

  献俘礼是大典,这个大典情形是:一大早,周王就要在祖庙所在的朝廷站着,一边站着做策命文书的史官;另一边站着宣读命令的,旁边还有各位重要大臣。站好后,献俘开始了,战胜的将军、诸侯,押着俘虏以及缴获的战利品,斩获的首级等等,一样一样显示给周王看。晋文公这次献俘,是战车一百辆,马匹都披挂甲胄,士卒一千人。晋文公由郑国君主陪伴着,进入典礼的场所。

  

  之后,周王主持了盛大的酒会,再一次让晋文公充当宥者。之后,就是策命,周王非常庄重地向有关人员宣读策令,任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任命他做侯伯,其实就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其他赏赐包括两种车马,还有弓箭、祭祖的米酒以及扈从等。策命除了讲述历史,说文王、武王时候你们晋国的祖先就效力王室,今天你们又出了一代英雄人物之类的话,还有“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是传达周王对晋文公的期待,期望他安定四方,纠正那些不从周王的邪恶行径。典礼的中心,就是确定晋文公为新一代的侯伯,新一代的霸主。他对不服从的诸侯,有生杀之权、征讨之权。

  

  自从西周崩溃以后,一百多年了,周王室还没有举行过如此盛大的典礼,所以参加典礼的一些故老们,内心非常激动,一个个泪流满面。

  

  晋文公接过这些东西,先是表示拜谢,拜手稽首,然后就谦虚一番,说重耳拜手稽首,敢对仰天子祥和的修令。然后出去再回来,出去再回来,如此反复,表示谦让,这些都是礼法了,最后就是带着策命回国。

  

  回国以后的庆祝就更隆重了,先要到祖庙里告庙,庆祝胜利,说这次获得的伟大荣耀都是祖宗的德行,接着就是惩办那些在战争中不听命令的人,整个晋国上下都非常热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