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首止之会原本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大一统计划的一个契机,然而由于周惠王的从中作梗和郑文公的意外溜走而夭折,这让齐桓公非常恼火,齐桓公清楚,要想避免诸侯之间的旷日持久的纷争,建立稳定的社会局面,必须对这种不顾大局的行为实施惩戒,那么,对于郑文公半途溜走破坏盟会一事,齐桓公究竟会怎样处理呢?
郑文公居然敢逃会,齐桓公当然要征讨他。《左传》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说要攻打郑国,就从新密这个地方入手。因为这个城邑的建立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也就是说,古代建城、搞建筑必须在农闲季节,老百姓春种秋收做完了,才搞公共工程,这是规矩。郑国就没有按这个规矩调集民力修城,齐桓公说,要打就打这个城池,因为它不得民心,这种做法虽然很注意细节,但是不奏效。
第二年,齐桓公又去打郑国。楚国也参与进来,并且如法炮制,你打郑国,你就是打我的手下,那我就打许国。许国一被楚国打,就投降了。谁是许国投降的引线人呢?蔡国。
《左传》对许国君主投降的过程记载得比较详细,说许国君主嘴里面叼一块壁,把自己绑起来,让手下抬着棺材,向楚国投诚。楚王没有见过这阵势,很疑惑:你想干什么?你叼着块石头干什么?
后来一个大臣告诉他,当年周武王伐商的时候,微子启,就是后来宋国的老祖,他向周王投诚的就是那样做的,表示我把国家的重器叼在嘴里,绑上自己,棺材也抬来了,要杀要剐都随你。那么,周武王当年怎么办呢?他把那块石头拿下来,还给微子启,把绳子给他解开,另外给他搞一个消除不吉利的仪式,再把棺材烧了,就圆满了。
许国在蔡国引导下的降楚,总让人怀疑,也跟周王有关系。他能挑拨郑国,他就能够挑唆蔡国和许国。果然如此,这对齐国的霸业就太危险了。周王在那儿给你捣乱,以他的身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另外,齐、楚的这种平衡稍微一咳嗽就打破了。
这个时候,管仲的作用又显示出来了,他认为,处理这样复杂的关系,要较内功,要在凝聚人心上着力。管仲看到形势的危险,这样下去,前面的作为都要付之东流。于是他就向齐桓公提了八个大字——“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左传•僖公七年》)携,这里指离心离德的人们,我们要把他们召过来,我们要合乎礼法,要以德行来怀柔这些远去的人们。
《史记》里边记载,说齐桓公争霸的时候,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诸侯国的使臣们来的时候都是空着口袋,回去以后却是满满的。给东西,这其实就是管仲“招携”“怀远”的表现。管仲的思想,因为材料少,知道的不多,但是仔细体会现有的记载,可以发觉管仲政治家的大智慧,他能及时而又非常敏锐地把握现实。卫国要灭亡了,邢国要灭了,“四夷交亲,中国不觉如线”,于是他提出“诸夏亲暱”,存邢救卫。召陵之盟后,楚国方面的危险稍微平息了,楚国改变策略,所谓拿枪的敌人没了,明面上敌人没有了,但是暗地的,内部的对手又来了。怎么办?这样的时候,他总能及时提出办法来。首止之盟的不成,使管仲觉得,要改变手法,就用柔性的德行协调大家,这个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以郑国而言,管仲采取新的方针以后,郑国就觉得,还是投靠齐国好,“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于是,郑拨回了方向,跟齐国交好。于是,诸侯又进行了一次盟会——宁母之会。
这次郑文公没有亲自来,上次跑了,这次索性不亲自去了。只是派了太子华去,可持续发展嘛!从未来的关系看,派太子去,好像更有诚意,反正我不去了,再跑了怎么办呢?
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会议过程中,郑国的太子华竟然节外生枝。会间他悄悄地跟齐桓公说:您知道我们郑国为什么老是给您捣乱吗?我们有三个大的家族,一个是泄氏,一个是孔氏,还有就是子人氏。这三个家族,他们老是有想法,您现在听我的,用兵马把这三个家族干掉,以后我们郑国就变成你们齐国的内臣,就像你们齐国本国的大臣一样了,言听计从,服服帖帖。齐桓公一听,说:行,差不多,这是个办法!
管仲知道这事后,马上对齐桓公说:您千万不能听这种人的话。我们会盟诸侯,得讲究准则,一个人要做事,讲点礼仪,讲点信用,什么叫礼?儿子替父亲出去办事,忠于父亲的想法,这就是礼。讲信,在外边办事,为国家利益随机应变,做一点权变也可以。可是太子华现在行径,不是权变,实际上是想早上台!为什么?他所说的那三家,是他父亲的政治基础,把他们干掉,他不就顺利上台了吗?这是奸人想法。齐桓公说:我们两次打郑国都不奏效啊!搞点内部政变,挑个有缝的鸡蛋钻一钻空子,不行吗?管仲说:那不是长久之道。
管仲说:第一,我们协调诸侯,用的是德,用的是礼,用的是信,总而言之我们得堂堂正正。现在,信从这样一个奸人的计策,诸侯们就会离心离德。你今天这样搞郑国,明天你就有可能搞宋国,后来可能搞卫国,谁不会想到这一点?
第二,每次诸侯会盟,提倡什么样的德,提倡什么样的行,什么样的礼,什么样的义,列国都记载在史册上,昭示后代,子孙会看。把缺德冒烟的事情让人家写在史册上,不丢人吗?
第三,太子华这个人,他的品质,他办事的这种浅薄的劲儿,急于上台这个劲儿,能成吗?郑文公这个人,别看他朝三暮四的,这个人智数并不短。另外他所依靠的那几个大臣,都是贤人,不会让太子华得逞的。跟太子华这样的搅在一起干颠覆郑国的事,是盲人骑瞎马,等于太子华给您摆了一个有窟窿的桥让您走。
管仲这样一说,齐桓公才恍然大悟。管仲阻止齐桓公与太子华合作的消息,马上就传到了郑国。列国那么多诸侯在那儿盟会,什么事情不知道啊?什么消息不传播呀?所以消息马上传到郑国,郑文公就对太子华就起了反感。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件事情,也让郑文公觉得,齐国做事体面,所以郑文公下一年就主动找齐桓公,要求会盟。我还是跟着你们吧,你们讲道理,这就是力量!
郑国主动来找齐国会盟,这一表现可是个晴雨表,郑国的对齐的亲近,表现出的是诸侯们的心聚在一起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