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在首止举办盟会,准备继续实施他“尊王攘夷大一统”的计划,而作为这个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周惠王却跟齐桓公玩儿起了猫儿腻,破坏了这场盟会。就在齐桓公的霸业岌岌可危的时候,灵魂人物管仲出场了,面对诸侯纷争、战祸不断的混乱局面,管仲再次为齐桓公提出了一系列成就霸业的宏伟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强大的齐国最终召开了被载入史册的“葵丘之会”,齐桓公的霸业从此达到了荣耀的巅峰。那么,在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艰难岁月里,管仲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又将迎来怎样的晚年悲剧呢?
齐桓公的霸业在召陵之盟之后,就转入了一个更加艰难的阶段。这是因为他们要处理的问题不同了。细看管仲、齐桓公霸业的整个过程,他们最终目的不是抗御外患,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外患来了,就得消除它。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想解决王朝内部、诸侯之间的问题。简单地说,是要匡正那个已经倾斜的文明世界。
这就难了!王阳明讲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齐桓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转换了,阻力也就大了。阻力首先来自哪儿呢?来自周王!可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大一统”,“大一统”就是尊王,“尊王”就得攘除夷狄,夷狄的事情消停点儿了,就该解决内部问题,促进大一统了,怎么阻力反而来自周王呢?
召陵之盟之后,齐桓公就组织诸侯在首止进行了一次会盟。这次会盟,宋国、陈国、郑国的国君悉数到会。大家商量条款,会议进行得很顺利。可是,等到要盟誓了,却发现少了个人,这个人就是郑国的国君郑文公,他居然中途丢下随从自己跑了。会都可以参加,条款什么的也可以商议,但要歃血盟誓了,他却开小差溜了,这不是因为脑子一热,像小学生翘课一样,实际上是有人在背后挑唆他,这个挑唆他的人就是当时的周惠王。
周惠王听说要举行首止之盟,心里就老大的不快,就派他的执政,宰周公宰孔去郑国。这个人是从周初贤臣周公旦的后代,哩哩啦啦不知多少代的孙子,还在做执政,这就是周代的世禄制。
派周公到郑国干什么呢?把郑文公召过来,好言好语,说:听说你要去参加首止之盟?郑文公说:是啊,齐桓公现在准备组织诸侯,搞新的盟约。周公转达周惠王的话,说:你干脆别去了,我通过一些途径,让楚国保护你。你跟那个齐桓公离远点儿吧,你大老远的就别再去参加什么首止盟会了!
这郑文公一听,心里咯噔一家伙!这种话出自周王嘴里,他听着很诧异。心里盘算开了:到底听不听周王的呢?论辈分周王最大,是大家长,王朝的最高权威。可这个齐桓公也不是好惹的。所以,前面是狼,后面是虎。郑文公很犹豫,于是就跟大臣商量对策。贤臣孔叔就说: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就得罪了齐国,首先不占理。最后郑文公决定,先去开会。原先他内心的指南针还铁定向北方的,可是周王这样一搅合,指针已经严重地发生了偏离。开会的过程中又感到不得劲儿,看着条款,越看越不对劲儿。到真要盟誓时,他可不敢在神灵和众诸侯面前赌咒发誓,因为他知道条款上那些约束,他很难遵行不违。于是他三十六计走为上,溜掉了。这表现出郑文公在性格上是个机会主义者。
这也难怪,在春秋整个的历史中,郑国因为所处位置,不南不北,又可南可北,沟通南北,很麻烦。北边就是强大的齐,他就往齐国这儿摆,可是南方有个强大的楚国,还得瞅准机会,适当往南摆一下。他要不“机会”,不见风使舵就没法活。所以郑国很现实,这是郑国在整个春秋时期大致的情形。
可是,这个周惠王是吃饱了撑的,还是脑子进水了?怎么就挑拨齐桓公与其他诸侯关系,破坏他的霸业,这到底因为什么呢?
这还得说这次首止之盟。首止,在今天河南省睢县。为什么要进行一次首止之盟?这就与周王有关系了。周惠王先娶了一房太太,生了儿子,就是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不幸的是,后来这位正夫人死了,又从陈国娶了个陈太太,这是第二任夫人,而且这个夫人也生了个儿子。
男人爱后妇,这就要在王室内部发生夺嫡占权的事情,周王的长子的地位岌岌可危。王室这样做事,齐桓公是坚决反对的,态度也很明确。
要举行首止之盟,齐桓公邀请了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参加,这是明确向周惠王表态,在诸侯面前让他盟约,明确昭告天下,这位王长子(周襄王)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齐桓公捍卫周襄王的地位,应该是有他们的考虑的,天下大乱,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你周王因为小老婆的关系,就擅自废长立幼,是给天下树立坏榜样。管仲辅佐下的齐桓公,就要从这个地方来匡扶天下。
这个考虑当然没错。可是,却得罪了周惠王。其实,这个时候,这件事情上的周惠王,一点儿也不像天下的王,就是一个一夫多妻制下的平庸男人,喜欢小老婆,就虐待前妻的儿子,爱屋及乌,以致坏大事。说到底,堂堂周王,也不过一个死猫烂狗的老朽贵族滥爷们,天下苍生,王朝大计,他早就不知为何物了,所以甘当齐桓公霸业的绊脚石。
结果郑国君主逃了盟约。一马勺坏了一锅汤,郑君的溜掉,使会盟到了最后,无果而散。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