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9节 九

 

宁夏黄河水不黄,当我穿越银川黄河大桥时,我看到桥下银子般的流水,与我在郑州、开封所看见的土色的河流那么不同。黄河是由于流经黄土高原才会变得混浊,因此,我老家河南的黄河是混浊的,宁夏的黄河却是清澈的,黄河在河南和山东是带来灾难的河流,郑州人和开封人每年都要防汛,而在宁夏,它却切实起到了母亲河的作用,宁夏平原上的农作物全靠黄河灌溉,黄河是给人们带来福音的河。古代的文人看到黄河及其支流流经宁夏平原,说它是银色的河流,于是有了“银川”这个名字。

我要前往黄河的渡口,宁夏临近内蒙古,而黄河渡口所在的区域就在内蒙古境内,内蒙古的地貌主要是草原和荒漠,不像银川平原有富饶的农作物,我在路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以黄河为界,左边是荒凉的沙土沟壑,右边是水稻田,好像隔开了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就像我在沙湖看到的那样,一边是水生植物,一边是沙生植物,整个园林是两者的奇妙混合。我所见的这些沙土沟壑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这里由于临近黄河,沙子里还有水分,扒开上层干燥的沙子,下层湿润的沙子就会显出来,因此,相当多的沙生植物能够在这里生长,如果进入沙漠深处,就会更加荒凉,甚至寸草不生。除了我在沙湖见过的沙枣之外,我还看到一种名叫“沙旺旺”的植物,它是一种多枝的灌木,每一根树枝都是红色的,树皮光滑,树叶就像马尾松的树叶那么细,好似插在枝头的一根根绿色的针,令我惊奇的是,它能开出紫色的小花,它是我见的第一种能开花的沙生植物,据说沙枣也能开出淡黄色的小花,可是没有沙旺旺这么显眼,沙旺旺开花时相当的美丽,它们常常三五株一丛长在沙丘的底下的谷中。这里的沙不像沙湖公园的那样细腻,沙中含有砾石,沙和砾石常常岩石般结成一整块,使沙丘不再有柔和的线条而显出黄土高原样的沟坎。我在这些沙壑中间看到一块巨石般的凸起,上面赫然写着“兵沟大峡谷”几个大字,那是一个峡谷的入口,沙子就像黄土,能形成山一样的沙丘,也能形成峡谷。这里居然还有一座蒙古包,即使在内蒙,蒙古包也很难见到,牧民早已不再游牧而定居,这座蒙古包是白色带蓝花纹的帐篷,搭在水草较多的地方。

黄沙漫漫的荒地上有一处种有很多沙枣树、摆了很多石碾和石磨的地方,它是黄河古渡的入口处。

我首先走过一座架在沙土沟壑上的木桥,那木桥全用干枯的树枝搭成,到达沙漠冲浪车的乘车地点,乘坐沙漠冲浪车前往黄河边。

颠颠勃勃地冲过许多沙丘后,我来到一片白杨树林里。树林外是一条河,河中有一个大木轮。这条河是黄河的一个分支,那个大木轮原本是水车,现在已经不用它灌溉了,放在这里供人们参观。黄沙古渡公园收藏了很多这种过去年代的器物供人们看,我在门口看到的石碾和石磨就是从农民家里收来的。公园里所有的建筑也是用干树枝、枯树皮、硬木板搭成的粗糙的篱笆、遮阴亭和栈道,目的便是保留古渡的原生态,让游客能享受到沙漠的原始乐趣。

从水车往前走是一个渡口,我在那里乘上渡船沿着清凉的黄河缓缓前行,穿过水晶般激越的浪花和柔嫩的草绿色芦苇丛。白杨树的影子投在玻璃般的河面上。

船靠岸的地方是又一座沙丘的底部,五六十峰骆驼正卧在这里等待游客骑乘,但我没有骑骆驼穿越沙漠,我要尝尝徒步穿越沙漠的乐趣。

徒步穿越沙漠是很危险的事情,现在是正午时分,沙漠中的地面温度高达五十度,可以轻易地煎熟鸡蛋,有些地方还会更热。而且,在沙漠中,人很容易迷路,一旦遇到流沙,就会陷下去,像没入泥潭那样。好在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沙丘上铺了木板栈道,我可以沿着栈道前行,到达我的目的地——黄河渡口。

我顺着一个坡度缓和的沙坡一步踩一个沙窝地向上爬,沙漠中的阳光很强烈,晒的人头皮疼。我看到一些把根埋在沙中的干枯的草,它们的叶片色泽苍白,好像失去生命的骨骼一样。许多沙生植物都只有不到一年的寿命,它们三四月份发芽生叶、五六月份开花、七八月份结果,九月份散出种子后就枯死了。由于沙漠里缺少水分,所有植物的生长都非常迅速,好像要抓紧仅有的一点生机将自己的生命力全部表现出来。我看到一些干枯的红色树枝,像一根根鞭子,从沙土里伸出来,上面却没有叶片,这大概是沙旺旺死后留下的残骸。由于沙漠里环境干燥,沙生植物的残骸一般不会较快地腐烂,死了很久还能保存着。人们都说沙漠里唯一的乔木胡杨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腐就是这个原因。只是,我没有在这里见到胡杨,也没有见到红柳、骆驼刺等我梦想见到的沙漠植物,这里最多的是沙旺旺,除了沙旺旺就是草本的低矮的植物了。

一条土灰色的四脚蜥蜴从我脚边跑过去了,沙生植物的缝隙中躲藏着小型的沙生动物,为沙漠增加一些鲜活气息。

沙中的昆虫有苍蝇,它们围绕沙旺旺盘旋,还有蜻蜓——我为沙漠里有蜻蜓感到十分意外,有水的地方才会有蜻蜓,这些五颜六色的蜻蜓是从黄河旁的草丛里飞上来的。我站在沙丘的顶上,再一次眺望黄河,黄河边种有许多很高很高的白杨树,清凉的河水中有一片又一片长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绒线似的绿草,黄河的那一边又是无垠的绿色。我在河南从未见过如此开阔的景象,黄河边的地平线好像海面一样无穷无尽,我在老家见到的地平线总是那样局促,被许多丘陵和低谷隔断。这里的天也比我老家的蓝,云也比我老家的白。在我老家,即使站在高高山顶俯视深深的山谷时也没有在宁夏站在沙丘上俯视平地时所见的景象那样激荡人心。这里的平原一望无际,而沙丘却是高低起伏的,黄沙堆成的沙丘像腾起的海浪那样凸凸凹凹地向着无穷远处延伸。我没有在沙丘上看到风吹后留下的细纹,大概是由于沙生植物较多,固定了沙,风吹不起的原因。

我沿着栈道爬上几座沙丘的丘顶,又下到几座沙丘的丘底,终于来到一座最高的沙丘上,它好似一座小山,黄色的沙坡上点缀着一丛丛、一片片、一线线绿色的沙生植物。在这里,栈道没有了,我踏着沙子走下了沙坡,(其实,我中途已经踩过几次沙子了,栈道有好几处都被黄沙淹没了),坡下是黄河的古渡口。

从西夏时起,这里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我在黄河渡口的木台上看到一座盘曲的龙的石雕。传说,大禹当年治理黄河时在黄河中捕到一条妖龙,正是这条妖龙作祟使黄河年年泛滥成灾,大禹将妖龙永远捆在了河边震慑河中的其他水怪,果然从此之后,此处黄河十分安宁。人们就把这捆有妖龙的石柱当成震河之宝,至今,这石柱仍然树立在这里。在银川市中山公园内也有一个镇河之宝,是一个铜牛,也是治理黄河时留下的,原来的银川市不像现在这么大,黄河的支流分布在许多如今是市区的地方,唐朝时,人们从河中捞出了铜牛,铜牛就被当成河神崇拜。我不由想起我老家有一口禹王锁蛟井,传说大禹当年捉到一条在江河中兴风作浪的蛟,将它囚禁在一口井中,在这口井上缠上铁链,每过一年,就给铁链增加一环,因为蛟每年要长粗一点。恰巧,黄河古渡旁也有一口禹王井,传说是大禹当年在这里治水时所挖。这口禹王饮过其甘露的井现在还在冒出清泉。

黄河渡口后面有一间康熙当年行幸这渡口所留物品的展览厅,一间乾隆行幸黄河渡口的展览厅,一间历代治理黄河的史迹展厅,还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城,城上放着古代人渡河所乘的船和羊皮筏子。古代人早年用一根木头凿空心,变成独木舟渡黄河,后来又造了用浆划的木船,最别致的是羊皮筏子,宁夏羊多,人们把羊皮整个剥下来,其中充足气,变的鼓鼓的,绑在木筏下面来使木筏轻便。

我在那座青色的城前乘坐骆驼车前往月牙湖去。听说,在二十几年前的银川,街道上随处可见骆驼拉着满载农产品的木车,如今银川已没有骆驼车了,我却在这里见到骆驼车。赶车的是一位戴着草帽、满面高原红的中年妇女,拉车的骆驼毛色淡黄,模样可爱,一对驼峰很圆润,骆驼拉着一块平整的木板,板上铺着红色的毡条,再加一个简易的顶棚就是车了。乘坐骆驼车的感觉和骑骆驼完全不同,骑骆驼时骆驼摇摇晃晃,让人觉得好像随时都会从骆驼背上掉下来,乘坐骆驼车却十分平稳,骆驼车走起来没有声音,走的也很慢,乘客能悠闲地观赏沿途的景色。骆驼车沿着沙丘之下平整的道路前进,没有上沙丘,而这条道路正是沿着黄河边。我在道上看到一两株水菊花,它们长在沙漠边缘,而且开出了粉红、粉紫、深红色的花。

月牙湖确实像一弯月牙,有人说湖泊是大地的眼睛,用来形容月牙湖最贴切,这一弯青绿的水可不就是大地黄色的脸庞上的眼睛吗?

月牙湖边有一座烽火台,仿佛在告诉我这就是汉代、唐代边塞诗中描写过的塞外和大漠的景象,这里就是当年匈奴、柔然、突厥、蒙古等民族居住过的地方。从商朝起,宁夏、内蒙就是狄、戎等以狩猎、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周代时还是,秦代时是胡人聚居的地方,至今,银川市周围还有很多没有倒塌的土长城,汉代时这里是匈奴人的领域,唐代时,这里居住着突厥人,宋代时这里是契丹人和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后来,塞外属于了蒙古。对于我们汉族人来说,这片土地是很陌生的,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离我们都是很遥远的,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对于我们中原人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直到今天,许多汉族人定居宁夏之后我们才熟悉这里。对于历史上的我们来说,这里就像大海一样,是一片我们未知的领域。

我不知当年匈奴、柔然等民族生活的塞外是否就是我现在看到的塞外,也许,那时宁夏和内蒙的自然条件和现在会有很大的不同,《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许多动物如今已经消失了,黄河也改道了好几次,古代人所生活的塞外真的是我见到的塞外吗?我不敢断定。居然有人说月牙湖是当年昭君出塞的地点,这就完全是后人为了趋炎附势做的附会,没有根据了。当我到达殷墟时,我才知道几千年前的安阳和现在的安阳多么不同,那时,安阳有成群的大象,如今连大象的影子也见不到了。我不能回到古代民族所在的时间,只能回到他们所在的空间,但是,由于时间的迁移,这个空间也不是他们的空间了,古代民族永远留在了古代。

月牙湖后面有一座民俗博物馆,展现宁夏地区的民俗。我在馆中看到的都是二三十年前本地的乡下人所穿、所用的物品和干农活的工具,其中有刺绣的鞋垫、枕头套、提包,有黑陶做的厨房用的瓦罐,有贴在窗户上的剪纸,这些物品正是我小时候常在老家见的物品,而展出的生产工具中有木制架子车、木犁、木锨、木播种器,这些也都是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用过的农具。我想宁夏地区的人们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接受了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并让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退出自己视野了吧!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