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谁说你不可以做老板:做合格的员工 > 第 3 章 合格了还远远不够——做一个“金牌员工”
第2节 第二章

“我没有要汇报的内容”:

如果每次开会轮到你说话,你都无话可说,那么你会发现以后不会有人再征询你的意见了。对老板而言,他永远需要建议、方案,沉默只能说明你工作没用大脑或者不投入。

“好想换个工作”:

刘媛曾经跟同事提到,自己想辞掉现在的工作,因为带孩子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结果她发现,48小时以内,一些平时需要她参加的会议都没有通知她参加,甚至同事在谈到关键议题时,看到她在场就打住了。

显而易见,如果你透露了离职讯息,那么所有人就会当你已经离职了。

“35岁之前我要做到副总”:

即使是关系再铁的同事,也不要把你的雄心壮志拿出来和他(她)分享,这不仅不能带来友谊,还会让你受到孤立。

“这个月的工资税后有5000元,哈哈”:

一旦你透露了自己的工资数目,大家就会来揣测你的身价是被高估还是低估,一切流言就会从这里开始。

“老板星期天打电话叫我出来陪酒”:

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和老板的特殊关系,无疑是自挖坟墓,这很有可能招来同事的红眼,招人嫉妒往往就会惹人算计。

“长假打算再到欧洲去玩一趟”:

哪怕是坐豪华游轮出国玩,也不要在同事面前炫耀。同样,天天哭穷也会惹人讨厌。

3、有些实话,打死都不能说。

叶灵穿着新买的衣服走进办公室,李雪上前搭讪:“今天穿新衣服哦!”叶灵正要开心回应,却听见李雪紧接着说:“又是在步行街淘的吧?”叶灵灿烂的笑容立刻冻结在脸上。虽然叶灵爱去步行街淘便宜衣服穿,但是她很介意别人当面这样说。本来是一个增进同事感情的机会,李雪那张不会说话的嘴,却让自己被叶灵列进了人际黑名单。

有时候虽然我们的初衷并不坏,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千万别做那些说话得罪了人,自己还浑然不知的事。

4、不做打小报告的告密者。

在职场中,爱“打小报告”的人或告密者总是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孤立,因为他使周围的人感到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安全是人最起码的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因为有人打小报告而受到了威胁,那么“打小报告”的人自然就会失去同事们的信任。“打小报告”虽然不等同于“告密”,但在一般人眼里,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告密是同质不同名的一对同义词。

这种行为因为常常伤害到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所以打小报告往往被人认为是卑劣的行径。

5、不要向同事发牢骚。

就算你在办公室受了多大冤屈,满腹苦水,都不应该向同事诉苦。

原因有二,牢骚如同狐臭,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人有义务当你的情绪垃圾桶,说不定你把你的心事说得凄凄惨惨、戚戚切切,而他一边忙着点头,一边正在心里耻笑你呢;其二,办公室不是你找心理医生的地方,同事也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不是心理医生,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为你解决心理问题。

6、八卦可以听,但不要说。

八卦一向是同事间联络感情的最佳话题,尤其在茶水间、洗手间这两间“谈话室”里,往往是众家流言的最大集散地,也是大家说老板坏话的“秘密花园”。八卦可以多听,但不能多讲,最好只进不出。更要不得的是以成为八卦中心为荣,到处打探小道消息,变成了被利用的对象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呢!

7、别把同事当成无话不谈的知己。

把自己的隐私告诉职场里的同仁,这是天底下最愚蠢的。所谓“祸从口出”,口水是名副其实的“祸水”,毫无顾忌地泄露自己的私事,很可能让自己陷入言多必失的危险。有些人会以为互相交换心事是两人结盟的保证,但万一有一天两个人不再是朋友呢?过去的秘密可就成了对方手上的把柄了。

8、明明知道却推说不知 。

同事之间遇到问题,互相请教是时常发生的事。如果同事向你请教问题,表明他在这方面很看重你的能力,也会相当尊重你的意见。此时,如果你明明知道解决的办法却不肯为同事出谋划策,推说不知的话,就会为你的人际关系埋下一颗危险的炸弹。以后如果同事还有事情的话,也不会再向你请教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有什么难题需要得到同事支援的话,恐怕也只能得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结果了。

9、常和一个人“咬耳朵”。

一个办公室里有好几个人,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尽量保持平衡,不要对其中某一个特别亲近或特别疏远。平时,不要老是和同一个人说悄悄话,也不要老和同一个人进进出出。否则,会给别人造成你们在搞小团体的坏印象。如果你经常在和同一个人“咬耳朵”,看到别人来了又不说了,那么难免会让对方产生你们在说人家坏话的猜疑。

10、不要总想在嘴上占尽便宜。

在与同事相处中,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占别人的便宜,虽然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稍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所有这些都会破坏同事关系。

本事再大,也不做“孤胆英雄”

融入是一种双方的相互认可、相互接纳,并形成行为方式上的互补互动性和协调一致性。自制力强、感悟力好的人,融入得自然和谐、顺乎情理,被群体接受得程度就高,因此就容易获得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职场有个“天条”,你有多高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可你,谁愿意用你。成功人士都经历过从“能干的人”到“团队好伙伴”的过程,人在职场往上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被团队认可的过程。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你应该积极去寻找团队成员中积极的品质,并且主动学习它,让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在团队合作中被消灭。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忽略自己的缺点,同时两眼只盯着他人的缺点,你就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在一个花园里,美丽的红玫瑰引来了很多人驻足观赏,红玫瑰为此感到无比骄傲。红玫瑰旁边一直蹲着一只花青蛙,红玫瑰嫌它跟自己的美丽不谐调,强烈要求青蛙立即从它身边走开,青蛙只好顺从地离开了。没过多久,青蛙经过红玫瑰身边,惊讶地发现它已经凋谢,叶子和花瓣都掉光了。青蛙说:“你看起来很不好,发生了什么事情?”红玫瑰答道:“自从你走后,虫子每天都在啃食我,我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美丽了。”青蛙说:“当然了,我在这里的时候帮你把它们都吃掉,你才成了花园里最漂亮的花。”

在职场中,有很多人就像红玫瑰一样自命清高,总认为别人对自己一点作用都没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他人的地方。一个团队的成员不应该只注意个人名下的辉煌业绩,而是要看到在其背后的团队支持。企业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团队才有个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融入到团队中。否则的话,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终究只能做个“孤胆英雄”,恐怕最终也摆脱不了被扫地出门的结局。

韩峰是一个个人能力很强的人,在一次与客户的谈判中表现突出,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受到了经理的高度赞扬。这次谈判使他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经理的赞赏使他觉得自己非同凡响了。在日常工作中,他开始不和其他同事交往、沟通,整天一副不可一世、目中无人的样子,在公司里独来独往。韩峰的态度让很多同事无法忍受,同事们渐渐疏离了他,都不愿意与他合作了。于是,韩峰成了被孤立的人,在很多事情上都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在一次业务工作中,由于他判断的失误,给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同事的讥笑、经理的恼怒,使他没脸再继续待下去了,他灰溜溜地自行辞职离开了公司。

聪明的人会融入团队,孤傲的人被团队抛弃。在团队中,你应该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你的缺点在单兵作战时可能还能被人忍受,但在团队合作中就会成为你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荣誉是优秀的象征,当你取得成绩、拥有荣誉时,更应该戒骄戒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与同事相互支持、帮助,以巩固得到的成绩,因为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任何地方。在团队里,你还要注意培养与同事之间的感情,多跟同事分享对工作的看法,多听取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不要自命清高成为孤家寡人,要跟每一个同事都保持友好的关系。

无论你有多大本事,在团队这个大家庭里必须融入到集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会赞美+有实力=真正的成功要想在办公室里出人头地,博得上司的青睐和同事间的和睦,可以有好几种方法:奉承他人、同意他人的意见、赞美他人做的事等等,其中赞美和奉承是最有效的。赞美和奉承是一个人受欢迎的必备手段,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更是事业成功的良性催化剂。

赞美和奉承其实是一种美德。在办公室里,很多人往往容易留神他人的毛病而疏忽他人的优点,因而,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给予由衷的夸奖,无疑就成了办公室难得的美德。无论对象是你的上司、同事、下属,还是你的客户,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夸奖而动气发怒,必定会心存感谢而对你产生好感。

巧妙地运用赞美和奉承伎俩,会让你的上司欣赏你,让你的同事赞美你,让你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公司营造一种和谐的办公室气氛,同时也不会失去你做人的尊严和涵养,事业的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袁宇的工作常常需要和其他部门联系,这个岗位换了几茬儿人了,都难以让经理满意。袁宇接下这份工作时,本部门的同事们都暗暗为他担心:袁宇第一次去综保处,遇见那个难缠的刘处长,准碰个钉子。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袁宇初战告捷。

原来,袁宇刚刚进门,就看到刘处长正指挥属下处理一堆材料,忙得不可开交。袁宇没有贸然打断他,他走到刘处长座位边的隔板前,仔细端详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个小男孩穿着华丽的戏装在唱戏。

看到刘处长抬起头来朝这儿望了一眼,袁宇马上说:“瞧这个小孩的扮相,真有点包龙图的架势,是不是您的儿子呀?几岁啦?小孩子能登台唱裘派的花脸,真是很难得,怕是得到了刘处长的真传吧?”

刘处长听完爽朗地大笑起来:“哪里,哪里,小孩子胡乱唱着玩,是儿子9岁时照的。”刘处长一谈起儿子和京剧,就刹不住闸了。一件很棘手的事就这样被袁宇轻松搞定了。

在日常工作中,袁宇不管是对高级主管还是对仓库保管员,总能第一时间给予赞美和奉承,并很快和他们打成一片,工作开展起来左右逢源。

袁宇之所以那么吃香,所有人都买他的帐,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赞美和奉承对方。在职场中,赞美和奉承就像蜂蜜一样,给人一种甜蜜蜜的感觉,从而让人接受你、欢迎你、喜欢你。

然而,赞美和奉承可不等于单纯的拍马屁。在职场上,有很多不学无术的马屁精,他们总是戴着一张皮笑肉不笑的假面具,不分场合和时间巴结上司,拍上司的马屁。他们认为向上司大献殷勤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提升,然而,他们大错而特错了。

职场如战场,实力才是硬道理。否则,就算你有一张会拍马屁的嘴,凭借一些“花言巧语”获得了老板的欢心,那也只是暂时的。

李建科因为能说会道,被某公司领导从一职业学校挖去当办公室主任。李建科善于交际,马屁功夫一流。乍来单位时,只要上边来领导,单位就让他出面应酬领导,这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一时很受宠。可是他很快就失宠了,因为除了拍马屁他别无所长,同事们也都不爱理他,送他一个绰号:大忽悠。不久,他就被单位辞退了。

李建科虽然能说会道,赢得了“一时之宠”,但终究“路遥知马力”,最终落得一事无成。

聪明而有人格的人都懂得,赞美和奉承不是工作的全部,只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赞美和奉承并不是要让你不分场合地乱拍一气,成功的赞美和奉承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而且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

赞美和奉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夸奖,是一种天然而善意的行为,不需要你搜肠刮肚、挖空心思、绞尽脑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诚的赞美与奉承呢?

1、把每一次夸奖当作一次学习的过程,把他人的优点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他人也就会很乐意赞扬你。同时,在实际中学会自然地表白自己的善意。

2、对他人的意见不要即时表现赞成,给自己一段时间,表现出你的谨慎和过细,而后给他人进一步表明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压服你,这样你的赞成就会显得更有价值。

3、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奉承,你应该把它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笔投资。哪怕是别的小部门的领导,或是你所厌恶的人,也应当对他们的优点加以赞美,这同样会给你带来回报。

4、奉承不光是说好话,而是要说好听的话,问候、商量、关心、敬佩的口吻同样是奉承。

5、如果你不信任对方,认为对方不值得夸奖,就不要去夸奖,虚伪的夸奖会使自己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而对方也会感到你是在讥嘲而不是奉承。

“差不多”心理可是“差多了”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的是“差不多”心理绝对要不得。千万别小看这“差不多”三个字,你很可能就因为差一点点而损失惨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差不多”先生的座右铭和口头语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时候妈妈要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在学堂上学的时候,先生问他:“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店铺里做伙计,他既会写,又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写成“十”字,老板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要搭8:30的火车出门,结果迟到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瞪着白眼,摇摇头说:“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

30开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没找到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他心想:好在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差不多”快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必太。太认真呢?”“差不多”先生说完这句他生平信奉的格言,就气绝身亡了。

“差不多”先生刚开始只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差不多”,倒也没造成什么无可挽回的大损失。但是他在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上,依然抱着“差不多”的侥幸心理,结果断送了性命。这可真是“差不多”惹的祸啊。所以说,“差不多”心理着实要不得。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遍,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遍。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与日本员工的认真、精细相比较,中国员工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致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大体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屡见不鲜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了。

在日常工作中,尽管领导会要求员工将手中的工作做细,但往往有些人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差不多”风气几乎弥漫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差不多”三个字看似无关紧要,反映出来的却是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更高目标等严重问题。

试想,如果在工作中每个环节都“差不多就行”,整个工作链条必将松散。工作每一步都差“一点儿”,最终结果就可能差“一大截”,一个由很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连续差1%的“差不多”的。老板向基层传达一项任务,如果第一个人差1%,第二个人差1%,第三个人又差1%,……这样下去,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比起来相差无几,以为做到这种程度就足够了,但你的上司、你的老板心中有数,你很有可能因为这种“差不多”心理而失去晋升机会。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