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悬疑推理 > 昨夜长风听雨声 > 第 4 章 卷四:我到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17节 《现代旅游》获奖

2003年开始,我在浙江省旅游局的内部刊物《现代旅游》上开了一个专栏,叫做“亚欧策划”,这是一个在全国旅游系统内部交流的杂志,并不对外发行。

其实,我从2002年初,就已经开始在为这家杂志写稿子了,这是一家月刊,我的出稿率不少。因为是内部刊物,没有稿费,但是收到每期刊载我文章的杂志时,见到自己的作品被印成铅字,大家在阅读,心里仍然很高兴。

他们虽然没有稿费,但是在20033月,举行了一次“评奖”活动,我好像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获奖作品除了奖状以外,还有一点金钱奖励。

记得我在《现代旅游》杂志上得奖的时候,他们打电话来让我去拿,不巧,我正出差在外,只好让妻子代去少年宫广场的浙江省旅游局拿奖状与奖金。究竟有多少奖金,我没有记录,现在想来大约也只有七、八百多元钱罢,钱不在多少,有了这点鼓励,总让人很开心。坦率地说,我那时写的文章,如果按现在我的标准来看,太粗糙了,简直不登大雅之堂,不过,对于当时的我仍然是一个不小的促动。

好像为2002年的《现代旅游》写的第一篇稿子,题目是《食在浙江》,介绍本省内的一些县城的美食文化,我给这一组文章起的总栏目名称是“吾乡吾土”,此栏目我在省经贸厅《外经贸报》的副刊上就用过,后来中断了,想在《现代旅游》杂志上接下去继续写。

接着下篇,便是《品味河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在中国银行工作,当时科室有一位女同事,叫张良红,她的先生是河阳人,有一年她到夫家过年,见到缙云县乡下的一个村庄河阳有成片的老宅子,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古村落民居”,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很值得保护。在聊天中,她与我讲起此事,我听了挺有兴趣的,便特地跑到河阳去玩了一趟,回来后,有感而发,写了那篇文章。文章发表以后不久,省政府有一位陈姓干部看了,很有兴趣,便打电话约我去谈谈。我到了他那里才知道,当时省政府有意成立了一个“古村落调查小组”,问有没有兴趣加入,与他一起干,我听了高兴极了。

此举正合我意,未料,后来就没有下文了,想来那个“古村落调查小组”夭折了。

接下来,我又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什么《食在浙江》、《义乌风情》等在《现代旅游》上刊载。有一次我到旅游局去交稿,那时还没有网上投稿之说,作者写好了文章,或邮寄到杂志社,或者自拿着稿子交到编辑手中。一般来说,如果采用邮寄方式,可能不被编辑先生重视,于是,我就自己将稿子交到编辑手中。

这是一个旅游系统的内刊,所有的杂志都是免费赠送的,杂志社维持开支依靠国家拨款,经营十分艰难。于是,编辑就向作者、读者拉“赞助费”,也就是在杂志上刊载一些广告,作为杂志社的收入。他们见我主动跑来,便过来拉“赞助”了。

可是,在2003年时,浙大亚欧的课题工作忙不过来,各地县政府、旅游局或开发商一般都会自动上门来,那里需要登什么广告,业务就接连不断。不过,在《现代旅游》杂志上刊载一些课题相关的文化策划设想,将一些不知名的景点提到人们的视线之下或相关机构的议事日程上来,借机扩大浙大亚欧和景点的影响,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我以前在中国银行工作的时候,曾经为省经贸厅的内部刊物《外经贸报》做过一个“单证也藏玄机”的专栏;为省人民银行的刊物《浙江金融》做过一些“经验与智慧的较量”的特写,我明白这些行业刊物在本系统内所起的影响力不可小觊。

于是,我将这个设想向武老师谈了。因为阅读这份杂志的人,主要是各地旅游局或旅游企业相关的干部,授众恰巧与浙大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符,武老师听了也颇有兴趣。

于是,大家订了一份协议,在《现代旅游》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称为“亚欧策划”,每期刊载一篇关于介绍旅游策划的文章,“浙大亚欧”每年投资赞助费五千元。

由于这个协议,为《现代旅游》写稿成了我的一项义务与责任(过去只是凭兴趣而写)。那些稿子的月积年累,后来也成就了我的第三本书《旅游策划文化创意》的基础部分。

换句话说,我在刊物栏目中所写的内容,也就是做旅游规划时,着重于当地的文化内涵、山川特色、风土人情、物产小吃等等,用这些本土风物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承,自己的乡土才俊,本身独一无二的风习,将这些本乡风貌风物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国家实在太大了、太多样性了、太丰富多彩了,无论是在报刊,还是在学生的地理、历史、文学课本上,讲的都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中国文化》等等,一些全国性的东西,一些“大中国”的概念,全国统一的教材、全国统一的考试章程。

学生们对于“大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知识与事物,了如指掌。可是许多人对于本乡的风物,对于“乡土性”怀有卑意,总觉得自己本乡的那些东西,本乡的那些“名人”,本乡的那些土产,与北京、上海那些“大地方”一比,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不去关注了。

举例来说,我曾在建德下乡近十年,每当我在学校遇到建德籍的学生时,就有一种亲切感。在与他们聊天时,讲到建德丰富的人文历史,睦州府、严州府、三江聚汇、半朵梅花城、乌龙山等等著名景物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对这些乡土文化知识一无所知,令我不能不感到惋惜。换言之,他们头脑中灌输的都是一些全国性的东西,而对于本地、本乡、本土的事物,对于生于斯、长于斯,那些乡土风物关注得不多。

也就是初时,我给我的专栏起名为“吾乡吾土”的目的。当然,后来我在《现代旅游》上的栏目是“亚欧策划”,我的“旅游策划文化创意”,栏目中所弘扬的也就是景区本身的文化、本地的传承习俗、本乡的山川特色,通过旅游活动,将这些至为珍贵的乡土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得到发扬光大,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内容。

本土文化,既可以为当地带来财富,也可以令本乡特色,包括它的山川河流、它的风俗传统、它的物产美食等等展现在游客面前。可以说,这样的“理论”,前人没有说过,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学过,不过在景区的开发上,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我看来,因为只有在旅游规划中注入了本土文化内蕴,才使得做出来的规划鹤立于众。后来,做旅游规划课题成为众多科研单位追逐的香馍馍时,“浙大亚欧旅游”仍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