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悬疑推理 > 昨夜长风听雨声 > 第 4 章 卷四:我到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15节 江西婺源理坑村考察

2003年,我们到江西婺源考察,婺源县旧属徽州府,上世纪的1934年划归江西,这是一个徽商、徽文化及徽派建筑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东晋时期,当地就有人远走他乡,奋迹商场。他们除经营传统商品,如茶叶、竹木、瓷器、徽墨等以外,还从事盐业、典当、布业、运输、钱庄等行业。明清是婺源徽商的鼎盛时期,随着资本的积累,徽商又跻身于官场,许多人成为亦商亦儒的阶层,活跃于大江南北。

 

许多徽商致富以后,往往在家乡大兴土木,“辟基拓产,栋宇鳞次”。但是到了清代后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加上徽商经营方式陈旧,观念滞后,徽商逐年衰败,徽州的所谓“古村落”,仿佛也定格在清末民初时期。

 

我们所考察的婺源县理坑村,建村于北宋末年,旧名“理源”,出自“理学渊源”之意,虽然只是一个偏僻山村,却被人称为“江南曲阜,山里书香”。

 

历代以来,“耕读甚殷,崇尚朱子理学”,村庄自古就有“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传承。朱子也就是古代理学家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向有“北孔南朱”之说,“孔”即“孔子”;“朱”也就是朱熹。

 

千百年来,小村庄出过不少名人,诸如,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一个偏远的小村落,中进士者多达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学士92人,著作多达333583卷,其中578卷收入清代《四库全书》。

 

清末以后,虽然历经战乱、灾荒等,由于理坑村地处偏僻,受到外界冲击波有限。而今仍保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所谓“明清时期”古村落的形象。

 

踏进村庄,古老的建筑虽然残破,仍可寻揽。现存明清古建筑多达五十余幢,不乏官宦府第、宗族祠堂、商贾宅院、乡绅旧居及古桥驿道等,式样应有尽有。可以说,理坑村展现了明清时期乡镇建构的真实模式。总体上来看,全村房屋前后有序,数十户连成一片,街巷由青石板砌成,村外有廊桥、山亭、牌楼、驿道等,村内有古宅第、店铺、戏台等,布局有致,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

 

鼎盛时期,理坑村有户籍一千多个,村民三千。明清就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官邸商宅群。专家认为,理坑村是我国明清时期民宅最集中的古建筑村落。

 

显而易见,小村庄研究价值之高,旅游吸引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对理坑村进行了全面考察,整座村落格局以祠堂、宅院为主,房屋多砖木结构,外墙为空心斗砖砌筑,村内桥梁、道路等,设施多砌石料。较有价值的房屋分布在箬皮街两侧,古村原有格局仍清晰可辨。全村呈圆盆状,溪水显“S”形绕村而过,保持了当年的基本风水态势,充分反映了古人借助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息的遗迹。

 

在村内,人居与河道、地势完美地融合一体,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另一种风格的生动画面,也体现了徽派建筑“汇水聚财、树木添丁”的风水理念。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气候潮湿多雨,以及人类演进中的种种损耗、天灾人祸的侵袭,木质结构不同程度的霉变虫蛀等因素,残破损害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们将这些建筑物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可报请为“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古建筑物,综合价值高,保存相对完好,且处在主要旅游线上,它们分别是,天官上卿府第、官厅、司马第、怡裕堂、云溪别墅等;

 

第二部分,共有十八处,主要是指综合价值、保存状况评估相对较高,处于景区视线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分别是福寿堂、花厅、小姐楼、尚书第门楼、大夫第、谦福堂、敦复堂、效陈祠、箬皮街、水街、观音岭古驿道、百子岭古驿道、古水碓、观音桥、理源桥等;

 

第三部分主要是指其综合价值、可利用性及保存状况等都不甚理想,但是,却是古村落有机组成部分的建筑物、构件物等,内容为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具有相当观赏和保存价值,数量不计其数。它们的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木石雕、题匾碑刻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建筑审美观。不难看出,无论从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还是从旅游开发潜力来分析,都有独特价值。

 

在理坑村的开发上,以箬皮街为中轴线,整条街道民居朝东,官宅向北,以祠堂为核心构建,体现了古村总体格局和风貌特色;村内,除塔、阁等文化建筑外,高度不超过二层,在观音岭古驿东侧建赤子亭,俯视全村。

 

大夫第、东钦第等官宅历史地段,做成展示官厅文化的建筑群,“开官上卿府”是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大门北开,门坊刻有楷书“天宫上卿”四字,厅堂分前、中、后三进,正堂三间二厢,既显示明代官府气派,又表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为罕见的真实明代官厅式样;司马第,曾是清代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居所,坐西朝东,水磨青砖门面,厅堂有砖柱、单檐、鸱尾、檐下有灵芝砖刻。雕刻以花卉、戏剧人物为主,前后堂均雕梁画栋,村中官厅称之驾睦堂,为明代广州知府余自怡奉旨修建的,青砖五凤门楼,中间雕有双龙戏珠,正厅五间,三面回廊。可以说,这些古建筑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写照,不可多得的活文物/

 

在这些古建筑的构筑上,处处体现了我国“以礼治国”特征,儒家以“礼制”为精神核心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朱熹在《家礼》中对家庭生活原则和各种宗教活动所规定的礼仪,从而窥测到古人是如何保证家族财产的完整和延续。徽商的“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传统观念,在官厅宅第建筑风格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的开发设想是,修复尚书第、东钦第、敦复堂、谦福堂等保存较完好的官宅民居,原有建筑结构不变,局部修整,保护建筑格局和旧有风貌,整治外部环境,配备公共设施。对村中原有住宅进行修整,尽力恢复村庄整体的古朴气氛,内部采用现代化的厨卫设施,改善住民生活质量,但是整体外观必须符合“古村落”的整体要求。

 

同时,对村落周围视线之内的景观进行修整,不适合古村形象的建筑物或拆除或进行“作古”处理。

 

开辟官厅民居展示区,迁出部分主建筑内的村民,原屋妥善保护,作为展示和陈列功能处理,恢复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宅第,如天官上卿、尚书第、大夫第等。对箬皮街、沿溪街道等有特色街巷加以整理修复,对于沿河地段的民居进行整修,从而体现村、桥、河、街、宅相联系的古村落整体布局特色。村中游步道均以原有青石板铺就,延续旧有风格。

 

婺源是南宋哲学家朱熹故里,朱熹一生著作甚多,《四库全书》中就有四十多部。在景观处理上,拟在村东部观音桥旁重建湖山书院,外观以徽派建筑形制,内挂“余氏六贤图”,室内装饰按当地民俗布置,建徽派文庙,供奉孔子、朱熹塑像,着力打造“深山进士村”的旅游品牌,展示徽州古民俗文化。

 

清理村中水系,畅通排水沟渠,复原古代水系的原有风水文化特征,理源溪原有八座古桥仅存四座,拟重建其余四座,四座新桥作古处理,也可从别处移过来,增添古村水系的层次感和进深感,拆除一些不符合传统风貌的现代水泥桥。

 

壁照,即,大门内的一道砖墙,起到屏蔽装饰作用,这些细微的人文设计是古村的渊源之一,加以修复。理坑村历经数百年未遭受重大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古时就有了较为完善的防火系统,建筑上采用风水墙围护,木结构不外露,院内有镇宅缸、千斤缸、水池,备有应急水源等。村内有二座水龙房,备有水龙、灭火器材。这些设备距今已有百余年,仍保存完好,其它还有水篓、火场照明灯、水叉等实物可以作为历史物证展出。

 

古人对于村落及房屋的选址很有讲究,当年婺源“无村不卜”,对于村落地点、房屋朝向,河渠走势等,乃至堂、庭、院的位置都要符合阴阳之说,选址要请“地师”勘察,风水学中利用原有自然环境、讲究藏气藏风等,创造一个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对于现代城镇规划和建设都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挖掘古代制茶、腌腊、养殖传统工艺,对于村中民俗民风、特色饮食加以整理。

 

婺源,作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定位,给予当地一个非常美丽的拓展空间,也给人以“有别于其它皖南古村落”的印象。

 

开发后的理坑村,蓝天白云下,原野五彩缤纷,青山修竹、拱桥起伏,点缀粉墙黛瓦的民居,如此悦目的画面,令游客油然而生“世外桃源”、“采菊东篱下”这样的古意,逍遥、朴质的意境,这是我们策划理坑所刻意营造的古村落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村落的恢复,其实也是一种华夏文化的展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我们的目标远远不是“以文物养文物”,或者说,以旅游业促经济,为当地社会文化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理坑村顺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保障,这样简单的概念归纳,而是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涵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婺源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景点过于发散,缺乏整体布局,没有形成一条拳头旅游线路等因素制约,降低了整个景区的旅游质量。

 

现代旅游以时间隔紧、节奏强、特色异、乡土色彩浓为特点。因而,在理坑村民居的整体规划上,全县需有一个通盘考虑,强化重点景区,突显景点特色。对于沿途视线之内的景物、景观需有全局规划,诸如,环境、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植被、农田、山林等重新调整,以旅游业促进赣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