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 第 2 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第8节 进军电视业,书写TVB的岁月风云

    进军电视业,书写TVB的岁月风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日本、美国,电影已经成为“夕阳产业”。
    在香港,随着电视“飞入寻常百姓家”,电影业也受到来自电视业的强大冲击,开始走下坡路,电影的市场在日益缩小,逐步失去了昔日鼎盛时期的灿烂光辉。
    然而,电影业的冷清萧条,并没有给邵氏影业带来太大的影响,相反,此时的邵氏影业尚处于如日中天的黄金时期。而一直致力于电影业的邵逸夫也凭着职业的敏感,意识到必须把业务向多元化发展,于是,他悄然把精力转向刚刚起步的电影的姐妹艺术——电视业。
    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邵逸夫立即觉察出电视作为艺术的后起之秀,今后将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和不可估量的潜力。于是,他联合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加竞标,最终邵逸夫与利孝和、余经纬及“美英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合资创办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台(TVB),公司最大股东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邵逸夫为常务董事。
    1967年11月19日,无线电视台正式开播,从此,一个庞大的电视集团开始起步。
    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影娱乐业的经营,邵逸夫亲历了不少“挖角”的战争,因为,他深知麾下无星的窘迫。自从进入电视业起,邵逸夫就一直在心中酝酿着一个“明星制造”的计划。
    20世纪70年代初,在邵逸夫的建议和推动下,“无线电视”和“邵氏兄弟”公司就联合创办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无线艺员训练班”。
    1971年,“无线艺员训练班”首次开班。那时的香港没有专门培养演员的演艺学院,“无线艺员训练班”也就成为了香港艺人的“明星梦工场”。此后,这个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期,学期为一年。这是一条成熟的造星流水线,艺员前期学习表演、台词、舞蹈、武功、编剧理论、摄影概论、电视工程等基础知识,后期是表演实习,中间经过多次考试,优胜劣汰,毕业者即成为“无线电视”和“邵氏兄弟”的签约演员。
    或许连邵逸夫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原本自产自用的明星培养基地日后竟然撑起了香港,或者说是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此后,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华语影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有的成为了家喻户晓的TVB当家台柱;有的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华人明星;还有的成为了在华语影坛乃至国际影坛上享有声誉的大导演、制作人。他们中有我们熟悉的周润发(1974年第3期)、陈玉莲(1977年第6期)、汤镇业(1979年第8期)、黄日华(1980年第9期)、苗侨伟(1980年第9期)、刘德华(1981年第10期)、周星驰(1982年第11期)、梁朝伟(1982年第11期)、刘嘉玲(1983年第12期)、杜琪峰(1975年第4期)、关锦鹏(1976年第5期),可谓是人才辈出、星光熠熠。
    1980年,“无线电视”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利氏家族和美英资金不愿派人入主无线,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接任了董事局主席一职,开始全面掌管TVB。此时,一直与TVB为赢得收视率而争斗不断的“丽的电视”(亚洲电视的前身)也借着TVB易帅之机,步步紧逼,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收视大战,欲彻底将TVB“斩落马下”。
    “新帅”邵逸夫则以大将之风从容应对,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电视明珠台(英语)和翡翠台(粤语),在电视业务发展方面锐意革新,大刀阔斧地重新排兵布局,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艺术界的精英网罗到门下,力阻“丽的”的强大攻势,最终击败了“丽的”,为无线挽回了颓势。
    正如当年拍摄邵氏电影一样,邵逸夫大胆启用各有所长的多方面人才,拍摄制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不但在港岛独占鳌头,更是将影响扩及中国内地及台湾、澳门,甚至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万水千山总是情》、《霍元甲》、《上海滩》、《火凤凰》、《京华春梦》、《射雕英雄传》等巨制在香江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狂潮,此后,这些经典剧集更是红遍华语电视圈,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和东南亚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此后,TVB节目制作始终走在华人电视业的前列,武侠剧、家族剧、商战剧、警匪剧、生活剧、爱情剧、喜剧等各类型剧集均有不俗表现,影响深远,久播不衰。
    1987年,邵氏停止了所有电影制作,至此,曾在电影王国中煊赫一时的邵逸夫,激流勇退,淡出影坛,正式将事业的重心转向电视业,并创造了一个电视王国的辉煌史。一代电影王国——“邵氏”,虽然已经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而发展而辉煌而消逝,但是它留在几代人头脑中的记忆,永远都不会消逝,“邵氏电影”永远都是不可复制的历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TVB在香港电视圈是绝对的一枝独秀,在收视独大的局面下,邵逸夫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十分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不仅为香港影视圈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捧出了大批红星。
    男星最为观众熟知的,当为周润发之后的“无线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刘德华和梁朝伟如今已是顶级巨星,而黄日华、苗侨伟、汤镇业当年也是红极一时的偶像明星,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黄日华塑造的正直英武的大侠郭靖,苗侨伟塑造的风流倜傥、亦正亦邪的“小王爷”杨康,汤镇业的“风流公子”段誉的形象至今为人们奉为无法取代的经典。
    女星方面,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这三位公认的“阿姐”之后,相继捧出了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蓝洁瑛、周海媚等明艳动人的“当家花旦”。
    邵逸夫推动的TVB一年一度的选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样也制造出不少当红女星,多年来,“香港小姐”评选一直是香港娱乐界的一大盛事,这不仅给邵逸夫带来了重要的商机,而且还为TVB提供了艺员后备力量,如赵雅芝、李嘉欣、张曼玉、袁咏仪。这些风华绝代、各具特色的无线花旦无疑是TVB最靓丽的风景。
    邵逸夫亲手打造的流行乐坛“四大天王”
    20世纪90年代初,TVB创办了“劲歌金曲”这一经典栏目,邵逸夫更是以独道的眼光将黎明、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力捧为流行乐坛的“四大天王”,并在当时年轻人中引发追星狂潮,结果四人在乐坛火速上位,并成长为香港乃至华人娱乐圈里呼风唤雨的巨星。而“四大天王”这一称呼更是延用至今,即使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今天,他们的影响力也丝毫不减当年!
    紧跟潮流是TVB经久不败的秘诀。邵逸夫将自己的经营之道比作女士选择高跟鞋,一会儿粗跟,一会儿细跟,美与丑的取舍只在于是否合时宜。几十年来,邵逸夫的影视王国,不仅为他积聚了巨额财富,还造就了大批观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影响了几代人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更为亿万观众带来了无限欢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与时常出现在娱乐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邵逸夫或许更愿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锱铢必较,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逸夫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他少年入行,甘愿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学习各种业务技能,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电影制作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他几乎样样内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他更是行家里手。
    青春年少他与兄长一起远赴南洋打拼三十余年,积累起不菲的身家,却在天命之年选择赴港“创业”;在事业已处于巅峰之时,他又毅然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而进军新兴的电视业,那时的他已年过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创出的那一番业绩,他的魄力、胆识与毅力也值得今日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一代景仰和学习。
    邵逸夫一生信奉“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人生信条,他认为自己的财富是取之于民众的,理应用之于民。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之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0多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以“逸夫”二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即使已过耄耋之年,邵逸夫依然身体力行,多次亲临内地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可谓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新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如此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邵逸夫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叫RunRunShaw,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个版本。一说他在天一影片公司做勤杂工,在他大哥邵醉翁手下鞍前马后,如同一个跑腿的小厮;一说邵逸夫初到新加坡时,常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送拷贝;邵逸夫自己的解释则是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话“仁楞”与英文RunRun的读音相近。但无论是哪一个原因,邵逸夫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直处于奔跑状态。即使是在已逾百岁的今天,他也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真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作为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粤语内容资料库、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邵逸夫所执掌的TVB王国在香港地区占据着近乎垄断的地位,“邵氏出品”的影响力,是无法用语言来估量的。可以说,作为无线及邵氏两大媒体娱乐王国的掌门人,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已过期颐之年的他,在香港的文化史上,绝对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能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