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秋后的一天下午,晁信义正在店里算账,太太身边的下人小玉来到前店,对他说:“老爷,宫里的刘公公来了,太太叫我来喊你。”
刘公公是晁家在宫里的关系,也是宫里负责胭脂水粉采购的大太监。这些年,刘公公从晁家得到了不少好处,自然对晁家好。这次,刘公公随两宫西巡,一年多没联系了。听说刘公公来了,晁信义立即起身,快步向院里走去。
以前负责联络宫里的是二叔晁子轩,晁信义主要在外搞采买,和刘公公并不熟,他走进去时,见一个穿锦衣、脸上无须、白白胖胖的男人正坐在太师椅上,身边还站着两个穿青衣的年轻人,也是细嫩的皮肤,一根胡须都没有。张淑梅坐在桌子的另一边,陪着此人说话,且一再向此人敬茶。晁信义知道,这大概就是刘公公了。
晁信义知道,刘公公虽然和晁家有交情,但毕竟和自己没有交情。若想把这个交情接起来,自己必须下一番工夫。
进门之后,晁信义当庭跪了下来,在刘公公面前磕了三个头,口称恩公。
刘公公显然没料到晁信义会行此大礼,顿时吃了一惊,立即起身将他扶起来:“贤侄,使不得,使不得啊。”
晁信义说:“我们晁家能有今天,多亏恩公在宫里周旋。不想,此次我晁家遭此大难,而恩公又随太后西巡,我晁信义无缘在恩公面前行孝,这三个头权当弥补。”
刘公公将晁信义扶起:“信义贤侄,起来说话。”
晁信义起来,要扶着刘公公坐下。刘公公说:“贤侄啊,先不坐了,我给你父亲叔叔他们上炷香。”
晁信义便带着刘公公到了第二进。第二进的正堂供着晁家列祖列宗。此前,晁家悬挂了几位先位的画像,全在那场大难中付之一炬,无法再复原。现在,晁信义只能给他们列了牌位。
刘公公上过香后,拉起晁信义的手说:“贤侄,找个僻静的地方,我们说说话。”
晁信义将刘公公领进了自己的卧室。这是他和张淑梅的主卧,因为家里人少,卧室便做成了大套间,专门建有会客厅。两个人进入后,小玉进来沏茶。晁信义说:“恩公,您难得来一次,今晚留在这里吃饭。”
刘公公说:“吃饭好说,我今天来,主要是和你谈点事。”
晁信义说:“谈事自然有时间,吃饭却要准备。小玉,你跟太太说,叫厨房好好准备一下。”
小玉答应一声,退出,把门关上。
刘公公还不放心,走过去,拉开门看了看,又关了,并从里面闩上。晁信义看到这一动作,顿时愣了一下。
两个人开始喝茶,先说了些闲话。刘公公说,他和两宫西巡,不知道晁家遭此大难。前几天,听说李公公想重新遴选胭脂水粉的供货商,他意识到情况不好,一问才知道晁家遭了灭门之祸。
听了此话,晁信义顿时一惊,说:“恩公,晁家虽然遭了祸,京西胭脂铺却没有倒。您也看到了,我已经把京西胭脂铺建起来了,货品比以前还多,质量比以前还好。”
刘公公摆了摆手说:“这些我都知道。”
“那就请恩公在太后面前美言,让她老人家仍然用京西胭脂铺的产品吧。”晁信义诚恳地说。
刘公公说:“贤侄啊,你是不知道宫里的情况。你想想,我们在西安那么远,怎么知道京西胭脂铺的事?肯定是有人走了李公公的门子。”
晁信义又是一惊,意识到刘公公此来,是通风报信的,忙问:“什么人走了李公公的门子,恩公知道吗?”
刘公公摆了摆头说:“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我推测,不仅有人走了李公公的门子,李公公还说服了老佛爷,所以才有这一说。”
晁信义大急,问:“这么说,京西胭脂铺是不是没有希望了?”
刘公公说:“这倒也不一定。关键还在老佛爷那里,只要老佛爷一句话,谁还敢说个‘不’字?”
晁信义想,除了面前的刘公公,没有任何人可以帮自己。想到这里,他立即起身,一下子跪在了刘公公面前。
刘公公大吃一惊,立即起身拉他,说:“贤侄,你这是干什么?”
晁信义说:“恩公,我们晁家遭了此难,差不多灭门。现在只有我这么一条根,而我又年轻,对生意场上的事,尤其对宫里的事,半点不清楚。除了恩公帮,我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
刘公公说:“你起来,我们慢慢商量。”
晁信义说:“恩公,我有一个不情之请,你若答应我,我就起来。”
刘公公:“你说。”
“现在,我无父无母,只有姑姑一个亲人。我想拜恩公为干亲,万望成全。”晁信义想,只有这一招了。如果这一招不灵,自己恐怕真的要失去宫里的市场了。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公公爽快地答应了。刘公公说:“我和你父亲、你的叔叔,不是一天两天的交情。你的父母叔婶都不在了,我呢,正好也希望有个儿子。好,我答应你。”
晁信义向刘公公磕了三个头,叫了恩父,又说晚上吃饭的时候正式拜亲,这才起来。
刘公公的称呼也改了,不再叫贤侄,而是说:“义儿,你叫我一声爹,我就认了你这个儿。眼下这件事你得提前做准备。”
晁信义完全不明白怎么准备,所以说:“请恩父赐教。”
刘公公说:“如果我的估计不错,一定有人走通了李公公的门子。李公公答应了的事,要想改过来,几乎是不可能了,除非老佛爷发话。”
晁信义急了:“既然李公公已经在老佛爷身边说了话,还有什么人说话的分量,能超过李公公?”
刘公公摆了摆手说:“据我所知,李公公应该没有直接说选哪一家,他也不会说。李公公也只是在老佛爷面前说了京西胭脂铺的事,并且建议重新遴选。老佛爷并不知情,顺口答应下来。真的选的时候,老佛爷自然不可能过问,李公公只要想办法不让老佛爷看到京西胭脂铺的货品,就大功告成了。”
晁信义说:“那能不能这样?恩父带一些京西胭脂铺的货品回去,送给宫里的一些人,这样,老佛爷不就知道了?”
刘公公立即否定了这一办法。他说:“这样做,有两大不好。其一,把这些货品散进宫里,需要较长时间,老佛爷什么时候能见到,能不能见到,也很难说。何况,我们要做这件事,就得在时间上打提前值。我们一行动,等于告诉对手,我们在做一些事。这就把我们的目的暴露给对手了。其二,任何人将京西胭脂铺的货品带进宫,李公公只要一查,就能查出来。李公公肯定把这些人调离关键位子,那样,你们京西胭脂铺,在宫里就完全没有人了。”
晁信义大急:“那怎么办?请恩父教我。”
刘公公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让我再想想。”
当晚,晁信义以丰盛的晚宴招待刘公公,宴上,他拉着妻子跪拜刘公公,认下这个干爹。离开时,晁信义又塞给刘公公一张大大的银票,那两名跟他一起来的小太监,也都得到了银票。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晁信义忙得晕头转向。
晁信义的忙只为一件事,马上就是中秋节了,他需要拜节。《辛丑条约》刚刚签定,虽然被认为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可是,不签这样的条约,难道让外国军队永远控制着京城不成?世界就像一个村子,能说得上话、耀武扬威的,永远都是那几个富人。穷人要么依附了富人当走狗,要么被富人欺凌。
穷人家的东西被富人抢了,穷人的老婆被富人奸了,那又怎么样?打落牙齿和血吞,谁让你穷?
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如此,欺男霸女不是罪,奸淫掳夺不是罪,穷才是罪。有罪之人,还有什么真正的权利?
那个时代的清政府,就是这样一个有罪之人。
那些年轻的学生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对不对?对。
可用什么来争国权?只能用钱来争,没钱寸步难行。至于国贼一说,谁是国贼?那些让中国积贫积弱的人,就是国贼。可是,这又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制度的事,是一个政权的事,是整个权力结构出了问题,这个权力结构,是最大的国贼。可这个国贼,能够惩治得了吗?
年纪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死结,是一个平头百姓无法碰的死结。所以,他们不去碰,只期望着暂时的安宁,哪怕是一年两年的安宁。
晁信义所做的事,就是好好地利用这片刻的安宁。或者说,给达官贵人拜节,其实是希望借助金钱的作用,买到这个安宁。
八月十五到了,按理晁信义应该带着老婆到岳父家拜节。可是,为了宫廷的那笔至关重要的单,他是东奔西走,忙得连饭都没有好好吃几口,哪有时间?张淑梅几次想提醒丈夫,可见他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一回到家,饭顾不上吃,倒头就睡,实在不忍心。
八月十六日,好不容易可以歇一歇了,晁信义一大早进了门店,清理了一下账目,这才知道,这个节日,生意出奇好,至少把拜节送出去的钱找回来了一点。
吃过中午饭,是店里生意相对清淡的时候,晁信义有些犯困,正准备到后面去打个盹,刚刚躺下,就听到前面的伙计接待客人。
伙计说:“老人家,您需要点什么?”
“你们掌柜呢?”一个沉稳的声音传了过来。
晁信义一听,立刻翻身而起,几步跑到前店,惊喜地道:“岳父大人,快请坐!”原来是张寿元不请自到,正站在店铺门口,笑眯眯地望着他。
自从京西胭脂铺开始修建,动工,一直到现在,张寿元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几个月晁信义也只有每月还利息的日子才到四海钱庄去一趟,张寿元从来没有问过他的经营情况。今天突然过来,让晁信义有些意外。
“没事没事,我过来看看。”张寿元说。
晁信义连忙向岳父道歉:“昨天是中秋佳节,本来我和淑梅应该去向岳父岳母拜节的,可是……”
张寿元摆了摆手说:“你的店刚刚开张,万事开头难,我能理解。”
“岳父越是理解,小婿越是惶恐不安。”晁信义请张寿元坐下,并且叫伙计沏茶。
张寿元再次摆了摆手:“淑梅呢?老太婆好几个月没看到女儿了,连中秋节都没有回去,在我耳边啰里啰唆的,吵得烦死了。”
晁信义明白了,除了三朝回门,张淑梅嫁给晁家已经几个月,再没有和父母见过一面。张寿元虽说老太婆吵得他心烦,其实,他也想女儿了。
晁信义连忙说:“淑梅挺好的,我还和她商量,准备这几天回去看望二老呢。岳父大人,请去家里坐吧。”又对伙计说:“去,去通知太太,让她准备晚饭。”
晁信义领着岳父,走进晁家新盖的大院。张寿元倒不急着看望女儿了,而是认真地参观。晁信义见岳父对此有着深厚的兴趣,便向他介绍。
晁信义重建京西胭脂铺的时候,考虑到长期和近期两大目标。有些东西是长期的,他是不惜成本。但也有些是近期的,不需要耗费太大成本,他就做得非常简单。
晁信义介绍的时候,张寿元只是默默地看,一言未发。
张淑梅得到消息,赶出来。张淑梅先跪了下来,道:“爹呀,女儿好想您和妈,昨天还和信义说,什么时候回家看看呢!”
张寿元上下打量着张淑梅。
张淑梅穿着白色的衣裙,头发显然精心打理过,挽了高高的发髻,插着漂亮的发簪,脸上白嫩如雪,眉目如画,一双手纤细柔美,亭亭玉立。
张淑梅看父亲在打量自己,明白他的意思,规规矩矩站在他的身边,低声说:“爹,您从小教育我要勤俭持家,女儿并没有忘记您的教诲,这梳妆打扮是信义的意思。”
晁信义忙站了起来,毕恭毕敬地施了一礼:“岳父大人,京西胭脂铺从事的就是梳妆打扮的产业,淑梅是掌柜的妻子,如果掌柜的妻子都不梳妆打扮,这产品怎么能销售出去呢?请您不要生气。”
张寿元哈哈大笑道:“我女儿越来越漂亮了,果然是人靠衣装,美靠扮妆!”
张淑梅惊喜地道:“爹您不责怪女儿?”
张寿元满脸慈祥:“在家,你是我的女儿,我管你的梳妆打扮;出嫁,你是人家的媳妇,自然有家婆丈夫管你。你的梳妆打扮,只要依着你丈夫的喜好就成,轮不到我来说三道四。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出嫁的女儿,只要是从夫,而不是自作主张,就没有错。”
晁信义一听,知道岳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满意,也不多话,说:“淑梅,你快去准备一下,爹今晚在家吃饭。”
张淑梅答应一声,退走。晁信义将张寿元引向客厅,请他坐下,亲自为他斟上茶。晁信义目前的一切都是侧重于生产,其余所有一切能省就省。就是家中,仅仅有一名下手,替张淑梅打理家务,同时还要兼顾几十人的伙食。
晁信义礼貌地端起茶:“岳父大人,您请用茶!”
张寿元慢条斯理地端起茶品了一口,才道:“信义,这几个月京西胭脂铺的经营情况如何?”
“老客户回来了七成,许多王公贵族家都免费送了产品过去,让她们试用,消息还没有反馈回来!”晁信义认真地道。
“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以前比如何?”张寿元问道。
“现在的产品和以前一样,有几个品种质量更好,我们还在研究几个新的品种。总之,产品的质量是没有问题,我宁愿少生产一点,也不在质量上打折扣。”晁信义道。
“如果这样,王公贵族的生意就不会丢,京西胭脂铺走的是高端客户,产品质量一定要过硬,不能掺假!”张寿元道。
“是。”晁信义毕恭毕敬地回答。
张寿元又问:“利润情况如何?”
“前几个月因送出去的产品比较多,工人薪俸等支出,加上这次中秋节拜节,实际是亏损了四万多两!”晁信义如实回答道。
张寿元摇了摇头说:“这不是亏损,这是前期投资,做生意要往长远看,现在投入四万两白银,值得!对了,京西胭脂铺以前是皇宫贡品,两宫马上就要回銮,皇宫的订单没有问题吧?”
晁信义迟疑了一下说:“我正在为这事着急,那四万多两,主要就是为这事投下去的。”
张寿元独眼严厉如刀:“怎么回事?”
晁信义将刘公公所说的话,向岳父复述了一遍。张寿元又问他做了哪些准备,晁信义如实以告,自然是向刘公公拜了节,也去醇王府走动了。其他一些宫里的关系,也都一一拜过。
张寿元沉思片刻,说:“你想过没有?这件事,如果按照常规,你的做法肯定没问题。可是,宫里既然传出消息,要重新核定专供权,就说明有人从中做了手脚。”
晁信义说:“这一点我已经想到了。刘公公也肯定地说,确实有人走通了门子。”
张寿元说:“毕竟这件事牵涉巨大利益,有人走门子是可以想象的。如果京西胭脂铺还是以前的京西胭脂铺,就算有人走门子,恐怕也无济于事。现在的问题在于,京西胭脂铺出了事,别人也就有了机会。哪怕大家都在走门子,最后也要看谁的门子硬。”
晁信义说:“人家的门子比我们的硬,人家走通的是李公公的门子。”
张寿元一惊,问:“李公公?哪个李公公?”
晁信义说:“大内总管李莲英李公公。”
张寿元坐不住了,刚端起的茶杯放下了,他站起来,在房间里走了几步,似乎还有点不相信,问:“这消息确实?”
晁信义说:“刘公公说得很明白,如果不是因为李公公出面说了话,根本不可能有重新遴选这件事。”
“也就是说,买通李公公的这个人花了血本。”张寿元说。
晁信义很清楚,因此说:“那是自然。”
张寿元在房间里走了好几个来回。晁信义一直看着岳父,没有出声。张寿元走了几圈,停下来,似乎要对晁信义说什么话,显然没有完全想好,便将话吞了回去,重新走了几圈,才冒出一句话:“这个人,实力恐怕非同小可。”
晁信义说:“如果我猜得不错,应该是王记。”
张寿元皱了皱眉头说:“王记?王兴业父子最近不是对你挺好吗?”
晁信义说:“他们对我好,那是因为京西胭脂铺倒了,他们在施舍。而他们争取宫廷订单,那是生意,这是两码事。”
张寿元看了看女婿,觉得他很有想法,便问:“你还有些什么想法,一起说出来。”
晁信义道:“京西胭脂铺有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老佛爷尊敬乾隆皇帝,只要老佛爷知道京西胭脂铺还存在,而且生产出的胭脂水粉和以前的质量一样,就不会违反祖训。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告诉老佛爷,京西胭脂铺已经毁了,哪怕有人在老佛爷耳边说,京西胭脂铺已经重建,老佛爷也不一定相信新的京西胭脂铺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有以前的品质。”
张寿元停在晁信义面前:“继续说,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晁信义说:“现在的局面,对我们极其不利。就算我们有刘公公,可是,刘公公的意见,根本不可能决定老佛爷的态度。何况,李公公已经在老佛爷面前说了话,刘公公不可能对老佛爷说另一番话,他绝对不敢为了这件事得罪李公公。至于醇王府,恐怕也不一定能说得上话,除非老佛爷主动问,醇亲王妃绝对不会冒着得罪李公公的危险替我们说话。”
张寿元说:“贤婿啊,你的看法是对的。这件事到了李公公那里,就是一局死棋。”
晁信义说:“确实是一局死棋,但我想,棋是死的,人是活的,死棋未必就不能走活。”
张寿元不太相信地看着晁信义,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看错了?这原来是个一根筋,不懂变通的人?商场之上,最重要的就是变通,如果不懂变通,那可是要四处碰壁的。他反问:“怎么走活?”
晁信义说:“世界上所有的死棋,只是缺乏解决的办法。如果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就一定没有死棋。”
张寿元有点哭笑不得。理论上,他承认女婿的说法,问题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啊。就如目前,李莲英李公公,谁不知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不说一般的王公贵族,就算是皇上,也要让他三分吧。事情到了他那里,还有谁能够翻得过来?
晁信义继续说:“王记胭脂坊已经改变了总体战略,开始走差异化道路。如果我猜得没错,他们是想,我们走高端,他们走低端;我们做宫廷,他们做民间。真的形成这种局面,对他们对我们,都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是,我们如果失去了宫廷,而王记胭脂坊占有了这个市场,我们京西胭脂铺就会被王记远远地抛在后面,成为二类品牌。那样一来,我们今后将永远难以和王记并驾齐驱。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失去这次机会。”
张寿元说:“如果他们进了宫廷,你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走民间?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们缠斗?”
晁信义摆了摆头说:“我们走民间,很难胜过他们。”
张寿元问:“为什么?”
“主要是成本问题。”晁信义说,“我们京西胭脂铺之所以近两百年来独占鳌头,并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因为走通了宫廷的门子,关键还在于我们有核心竞争力,即我们的产品品质。我们比别的胭脂坊多一道工序,这一道工序,使得我们的成本比别人的产品高出很多。如果有了宫廷订单,我们的价格就不是问题。若是没有这个订单,就很难有现在的价位。”
张寿元明白了,京西胭脂铺把自己搞成了皇帝的女儿,如果高不成,低就不可能就。手里若是有了宫廷订单,京西胭脂铺就仍然是高端品牌,可以继续走高价路线。一旦失去这个订单,就得全面调整战略,重新定位。
“既然如此,只能一战了?”张寿元问。
“是的,而且是背水一战。”晁信义说。
张寿元略想了想,提议道:“我们能不能从袁大人身上想想办法?”
“袁大人?”晁信义一时回不过神来。
清朝的官制和现在不同,中央之下设总督,总督之下设巡抚。表面上看,巡抚是一省之长,而清朝的省,和现在的省规模差不多,可在实权方面,却比现在的省长要小。根本原因在于,巡抚之上还有总督,巡抚就更类似于地区行政主官了。
后代历史将很多旧账算在袁世凯头上,比如说西洋军阀的形成,认定是袁世凯起家的根本。事实上,袁世凯小站练兵,只不过练出了七千人的新军,总兵力只相当于现在一个师。而当时的清朝,有兵力一百多万。七千人的新军,相对于这一百多万的军队来说,实在不值一提。
此外,历史学家将戊戌变法失败的旧账,也算到袁世凯的头上,认定是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才导致慈禧太后发动后党政变。事实上,所谓袁世凯告密一说,并不成立,事变之后,袁世凯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拔擢。作为山东巡抚,权重位其实并不高。
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之时,恰恰是拳乱大起之时。义和团的初起之地,恰恰是山东。袁世凯认定义和团是左道邪教,严令禁绝,但因为朝廷中某些实力派人士暗中支持义和团,袁世凯也不好做得太过分,只是下令驱赶。正因为如此,拳民无法在山东立足,便逃往天津、北京一带。后来义和团成势,恰恰在天津和北京。
这些事情,晁信义多多少少是听说过的,他之所以对岳父的提议感到吃惊,是源于一个判断。洋兵之乱,是因为老佛爷试图利用拳民抑制洋人导致的,在对待拳民的态度上面,袁世凯和老佛爷背道而驰。哪怕现在洋兵祸患中华,老佛爷是否对当初反对拳民的袁世凯抱有成见?实在是难说。何况,自己的事,就连太后身边的人都搞不定,一个远在山东的巡抚能起多大作用?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