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给予是不要任何回报的给予。这里说的回报不仅是指物质的,精 神的依附也包括在内。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生 命。不能因为我们的养育而让他们成为我们意志的贯彻者或者执行者,更不 能因为我们的养育而忽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生命特性。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 状态,给予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可能是最大的爱。这种独立也同样包含了经 济及精神两个方面。
现在很多老人离开了儿女很痛苦。他们退了休,不为吃穿发愁,有了更 多的闲暇,但是并不能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反而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关心儿 女的生活中去。当自己没有更多的追求时,干涉别人的生活就成为了新的工 作内容。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能忍受老人的原因。因为自己不独立,就希望 别人给予关爱,如果别人做得不够,则会有失落感。其实,当自己有对生活 的追求时,就不会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了。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一个好处 就是能够有自己的收入一直到死。经济的独立似乎是容易的,而思想深处的 精神的独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老人不独立,希望年轻人依附,年轻人不独 立则希望依附于老人。当然我也看到很多可爱可敬的老人帮助年轻人分担家 务,但是并不强迫年轻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对年轻人的现代观念给予 足够的宽容,孩子长大后他们依然可以过自己的生活。只有每个人都独立的 时候才能享受到独立的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独立的时候,才能享受到更多的 自由。
独立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去照顾父母或者老人,这反而是更值得提倡的 事情,而且有必要从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新加坡规定如果年轻人的 住房距离老年人的住房比较近则可以享受优惠。父母帮助子女也是值得推崇 的,但是应该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我听一个朋友讲过加拿大人的故事。一 对加拿大年轻人每月支付300加元让孩子的奶奶每天接送孩子去幼儿园。奶 奶说:“如果你请别人我也没有意见,请我和请别人一样需要付费。”这对于 中国人来讲也许是不太能理解的事情。其实想想,我们现在很多老人照看孩 子,一面在喊累,一面还不放手,这是最让人不知所措的事情,更重要的 是,年轻人和老人还会由于看孩子的方法问题产生不愉快,这大概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吧。我个人更欣赏加拿大人的做法。因为付费,所以在方法 上,付费一方有权提出要求。也正因为是付费的,所以双方都是平等的,没 有领情与不领情的问题,没有谁欠谁的问题。
当我们自己从物质到精神都独立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不强求回报 的付出。享受给予的过程,不在乎回报,这才是爱。这样的爱也一定会有回 报。因为付出的是爱,所以回报的也是爱。 爱没有目的,爱本身就是过程。当我们能够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别 人、用自己的能力去关爱别人时,我们就是在享受自己的爱的过程。
理解—爱因理解而厚重
爱是理解。什么是理解呢?我认为理解就是能够分享一切,包括痛苦 和欢乐,成功和失败。我们要承认,能和我们分享一切的人并不多—有些 人能分享快乐,但不能分享痛苦;有些人能分享成功但不能分享失败;有 些人则恰好相反,能分享失败但是不能分享成功。真正能够分享一切的人 才是我们最爱的人,通常来讲这些人应该是亲人。困难的时候会提供帮助, 有成绩的时候会高兴,孤独的时候会陪伴,失落的时候是港湾—我们是 用这样的标准去爱孩子的吗?当考试没有考好的时候,我们是责怪、打骂、 冷落还是给予安慰?现在能把家长和孩子间的距离拉开的事情似乎只有考 试成绩,如果成绩好,一切都好,如果成绩不好,似乎一切都是问题。细 想一下,孩子如果可以考好,他们会故意拿一个坏成绩来气人吗?而考不 好的原因是多样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已经在学校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回 到家里我们仍然用冷漠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们的心里该多么痛苦。别人 怎样对待他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只有 成绩好的时候才能得到我们的笑脸,就像成绩好的时候才会得到老师的欣 赏,那我们和老师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一个老师如果可以像妈妈一样爱一 个孩子,那是一个好老师,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把妈妈的爱和老师的爱看做 一样,那是母亲的悲哀。我很同意印度人的观点,没有必要爱邻居像爱妈 妈一样,爱是有差异的。爱所有人,那是圣人;爱亲人,那是正常人。对 于没有关系的人,不伤害就是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多的应该是理解,该怎样理解别人,特别是我们的孩 子呢?
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当孩子长到高中一年级左 右时,他们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不喜欢家里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自 己在家里过生日,他们希望父母做好饭菜之后不要参加他们的聚会。对此很 多家长不能接受,认为孩子太自私了,很多言论也指责孩子没有感恩之心。 其实,这是一个在特殊年龄段发生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独立的意识 但是却做不到独立。也有可能我们真的不能理解他们了,同时又不够宽容, 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被管束,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份微薄的尊严而采取 了这种方法。我们应该理解这是这个阶段所特有的问题,不要把它和孩子感 不感恩联系起来。回想我们自己当年的状况,其实就容易理解了。只是我们 在那样的年代里和那样的文化氛围下所希望的东西没有办法实现,而且祖祖 辈辈都没有地方去实现。但是在今天,孩子们的愿望有可能被实现,这其实 是一种进步,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无法适应所以才会痛 苦。我希望我的解释能让已经遇到这样问题的父母不再痛苦,让将来遇到这 样问题的父母也不要痛苦。当每一代人都有机会这样被尊重的时候,这也是 一种平等。由于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不用在家里招待客人,可以给孩 子钱在外面招待他们的朋友。但是最重要的是思想上解决问题,毕竟钱能解 决的只是技术问题。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和自己沟通,但是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孩子?同 时我们是否有勇气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孩子 就没有兴趣和我们沟通了,想想我们自己也不愿意和一个不理解自己的人沟 通。父母做得是否成功,标准其实很简单,看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如果孩子 在我们面前总是很拘谨,如果孩子不愿意和我们沟通,那么我们就算不上是 好父母,尽管自己可能很爱孩子或者很用心。
理解需要能力,比如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教育体制的理解,对于今天 社会状态的理解等。拿最棘手的高考来讲,很多人也认为现在的考试制度没 有考出孩子的真实能力,但是,却很少有人敢于和孩子一起面对今天的社会 压力,不去在乎考试的成绩。当缺乏理解的能力时,我们就很难理解别人。
父母需要长大 怎样弥补我们所缺乏的能力呢?首先,学习。学习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 父母的事情。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 习。其次,如果我们缺乏理解的能力,就更需要宽容。如果没有理解又缺乏 宽容,我们所谓的爱就是苍白的!
责任—爱的终极目标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教育的责任?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白教育中爱的责任。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我个人的 看法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现代社会生活理念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独立 的人。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什么样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该怎 样学习知识?怎样才算独立?这真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请读者慢慢阅读本 书去寻找答案吧。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穷,我们穷尽一生了解的东西也只能说是沧海一粟。 但是有一些知识是必须要学的,这个问题后面的很多章节中都会谈到。只要 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知识,只要是将来能够让我们维持生计的知识都 是最重要的知识。除了生活和工作之外,我们鼓励学习更多的知识。知识是 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考试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把知识当做考试的内容, 这是我们今天教育最大的悲哀。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没有把责任说清楚,其实当阅读完我的全部文字 时,我想读者应该可以理解什么是责任了。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小故事。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喝饮料。没有办法,人们总会纵容自己的味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明白那些东西对身体并没有好处,可是依然很 难战胜自己的欲望。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不断学会理性及用理性战胜 自己的过程,要我们有最基本的底线。我的女儿也喜欢喝那些东西,我尽量不给她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自己可以购买,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她也 会申请,而且别人是不会阻拦的。而不管在哪里我都会提醒她,这些东西含 有对身体不利的色素和防腐剂。小的时候她没有感觉,因为我的提醒只是一句话,远远不及饮料本身的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每一次喝的时候我都 会这样的提醒,她很烦。有一次她说:“你烦不烦呀?每次都说。”我说:“我 也烦,但是这是我的责任。在你18岁之前作为你的监护人我必须要提醒你。 就像香烟上提醒抽烟的人焦油含量一样,那是国家规定的生产厂家的责任。 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爱你,所以我要尽责。尽管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要 喝这种饮料,但是如果过分干涉别人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果在18岁以 后我提醒你你仍然喝,那也是你的权利。但是在你18岁之前我一定要做到 尽职尽责,每一次都提醒你。”
我们必须要尊重别人,在尊重别人的时候也就教会了别人尊重自己和他 人,教会了他们尊重的含义。正是因为有尊重的前提,当我们尽责的时候, 爱才有了更深的意义,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会比一般的人近得多。这种感 情不是金钱、地位、名衔可以替代的。当年老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帮 助不是位置的交换,不是生命的无奈,而是真诚的回报和感恩。所以爱是 时间,没有时间的经过,爱无从展现。所有真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就像真 的花要经过四季才能开放,而假花瞬间就可以被塑造,但却没有生命。
面对类似孩子喝饮料的问题,大家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些父母可能觉 得,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有了,且有能力让孩子喝那就随便喝。 30年前的中国与今天比很多东西都没有,问题是有些东西没有并不是坏事, 由此而引发的疾病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正是因为今天商品丰富了,所以我们 更需要选择的能力。也有一些父母了解这些东西的害处,一味地禁止。但 是孩子一定会找机会体验这些被禁止的东西,总是禁止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好 奇心,演变成超乎寻常的渴望。他们总有长大的时候,当他们逃离了我们的 “势力范围”,依然会去体验盼望已久的东西。我认为,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 选择,同时要告诉他们选择的后果。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有耐心。
当我们通过教育让孩子具备了独立的能力时,他们会因为独立而享受自 己的生活。我们既要爱他们,让他们独立,还要忍受他们独立之后带给我们的孤独。这是一份责任。每次我看到女儿可以自己做决定时,我都很高兴, 高兴她在长大,同时也有一份酸楚,因为她独立了,她不再依赖我。从这个 角度上来讲,要珍惜孩子们小时候依赖我们的日子,那些拉着他们的手走过 斑马线的场景,受了委屈哭着找我们的场景,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他们总有 一天会长大的,而且这一天来得这样快,还没有等我们付出更多,他们就已 经不需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队法国老人,自驾车穿越亚欧大陆。到了中国新疆 的某个地方,车子抛锚了。一个70岁的老人钻在车子底下修理。一个中国 老太太说,这个岁数应该是在家里享受清福,怎么跑这儿受罪。可是法国老 人说,我正在享受着18岁的快乐。看来人老不是身体和年龄的问题,而是 心的问题。
我们在让别人独立的时候首先自己要独立,我们既要欣赏这个共同成长 的过程,同时也要和孩子们一起长大。不要认为成年了就不需要成长,我们 同样需要成长,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能把生命看做是成 长的过程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老了。面对孩子独自闯荡世界,我们也不 会寂寞。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人比我们早走了几年。
爱是责任,这个责任最核心的问题是,让孩子们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独 立面对一切的本事。
时间—爱需要时间证明
没有时间就没有世界。一切成果都是时间的作品。爱也需要时间,只有 时间才能证明曾经存在过的爱。
对于孩子的爱,更需要时间。我们需要时间等待他们长大,需要时间让 孩子理解我们的爱,需要时间让我们看到结果。
10年前当我用我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有些 人说要看我能把女儿教育成什么样子。但是我坚信我的方法,而且今天已经 看到了成果。当不为理解、不为证明、不为回报,只是为了爱的时候,我们 就耐心地让时间去完成爱的作品吧。
我们总是缺乏耐心等待,比如孩子没有很好的成绩时就会着急。着急的 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急于向别人展示我们的成果。特别是在今天, 对于孩子的评价体系这样单一的时期,我们的面子大多都寄托在孩子的成绩 里。结果,我们的爱就仅仅表现为对孩子每次考试的关注。
我的女儿初中三年每次考试都是班里最后一名,但是我从来不着急,我 认为我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之外其他都很好,很多东西是考不出来 的。成绩仅仅是考核的一个方面,当太在乎成绩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关注孩子 的其他方面了。
从100天喂食水果开始的独立教育,到第一次摔跟头,抢玩具……所有 的这些经过才构成了今天女儿的性格特点。如果没有时间,怎么能证明那些 细小的过程是我们的爱呢?
作为父母,我们在反省了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之后,如果有足够的自信, 不需要孩子来为自己炫耀什么时,用爱耐心地等待孩子们长大,才会明白时 间对爱的含义。
中国人还有一句老话,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也是说,当自己没有经历 的时候,很多别人的爱我们自己也感受不到。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道别人 曾经爱过。只有真爱才能被感动。问题是,我们是否明白了什么是真爱?是 否知道怎样用心去爱别人?
爱不是为了证明,但是只要爱过就会留下痕迹。什么可以证明爱过?时 间!爱是自己的付出,不需要回报。既然不需要回报,就不怕时间的流逝。
艺术—爱的技巧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艺术,形式的丑陋一定会妨碍对于内容的理解。爱也 需要艺术。无论我们多么爱一个人都需要尽量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 怎样的方式才是艺术的方式?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们有爱就够了,不要在乎方式。我并不这样认为, 即使是爱也要讲究方式,就如同我们需要用环境营造爱的氛围—一支点燃的 蜡烛,一支开放的玫瑰,都是表达爱的方式。爱可以弥补一切,但是,在爱的 方法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与爱可能就擦肩而过了。
什么是艺术?就艺术本身而言,是一种自己对于美的感受;就爱而言, 我认为是用美的方式传递出爱,然后使其接近教育目标的形式。爱的艺术需 要很多技能,就好比一个人不懂音乐、不懂绘画、不懂构图、不懂色彩、不 懂电影、不懂设计等,他自己却说自己懂得艺术,这是不是有点可信度太低 了呢?对于我们也是这样的,如果不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历史、文学、法 律、艺术等学问,而说自己的爱很艺术,我对此也持怀疑态度。
我小的时候很不喜欢叫人,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很多中国孩子都厌恶的 事情。那时候很多人住在一个院子里,夏天在屋子外面吃饭、喝茶,这本来 应是很好的回忆,但是但凡有邻居从门前经过,孩子们就要叫人。我很讨厌 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感觉不太真诚。遇到有人从我家 门口经过,父亲便会强迫我叫人。因为不喜欢,所以很多次我就是不叫,结 果父亲很生气。等人家走过去了,他就会训斥我,可是他越是说我,下次我就越不叫,结果很多个美丽的夏天就这样被训斥的记忆占据着。那年我去荷 兰学习,在卢森堡那个非常小的国家旅行。在麦当劳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个 女孩子瞪着大眼睛看着我们。那个年代对于那个小国家的人来讲,看到一个 外国人可能是很稀奇的事情。我看着那个女孩子问她几岁了,当我问她的时 候,她不好意思地把头埋在旁边妇女的怀中,那个妇女看上去应该是女孩子 的祖母。那个年老的妇女笑着和我们说,她很害羞。看到这一幕,又让我回 想起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一个小孩子的害羞呢?为什么一定 要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呢?其实,这就是艺术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父 母而言,儿童心理学是很陌生的一门功课。
孩子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喜欢的就会做,不喜欢的就抵触。让 他们喜欢,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强迫。我们需要承认,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很虚伪,孩子的真实反而被我们看成不 懂事。如果连自己都缺乏生活的艺术的话,我们是不能用艺术的方式爱别人 的。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先懂得生活的艺术,用自己的生活去体验艺术,这 样对孩子的爱才可能具有艺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批评也要讲究艺术的原因还在于,孩子通常可 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大概就是圣人们所说的知耻之心吧。如果我们能用艺 术的尊重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他们会接受,且不会对身心造成伤害。如果不是 用艺术的方式,而是责骂的方式,则会给孩子留下永远都挥之不去的记忆。等 到他们长大了,即使明白了我们的用意是爱,也依然会对尊严的伤害感到难 过。有人说,人的蛋白质是有记忆的。当我们回想起第一次和恋人约会的情景 时依然会觉得很甜蜜。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刻所有幸福的感觉会永远地留在你 的记忆中。这就是快乐蛋白质的作用。试想,当孩子回忆起童年的生活,如果 大部分内容是责备、谩骂、训斥、没有笑容的面孔或者被追问的紧张,这些 回忆将带给他怎样的感觉?又会对其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到孩子长大以 后,即使明白家长的本意是爱,也依然会为尊严的伤害而难过。 不管孩子将来成功与否,让我们陪伴他们的日子能够留下更多的快乐, 这应该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大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