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观念中,孩子往往被我们当做“私有物品”,而私人的东西可 以由我们自己做主,所以孩子就成了父母的附属品。当我们抱着这样的观念 生活时,生命的平等性就很容易被忽略了。在平等的前提下,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当我们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就会 发现很多我们原本认为正确的东西都需要反思。
每个生命都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就溺爱,也不能因为是自 己的孩子就可以放弃,任何人都没有这样的权利。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孩子看 做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
平等是独立的前提。为了真正实现平等,首先要教会孩子独立。每个正 常人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个体。我们该怎样培养这 种独立且有责任能力的人呢?我们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我们又应该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们进行独立的教育呢?我个人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其实就 是一个独立的人,尽管他们在一段时间内需要我们的照顾,但独立并不仅仅 是生活上的自理,更是精神上的自立。
在女儿3个月大的时候,我从书上看到从这时起可以给孩子喂水果,于 是我就拿了小勺喂她苹果和香蕉。每一次吃完的时候我都会说:“没有了。” 那时她应该是听不懂“没有”这个词的,但是几次这样的重复之后,她会明 白“没有”的意思。长大以后不管她喜欢吃什么,只要说没有了,她就知 道再要也没有用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知道:所有的事都不可以随心所 欲,自己的希望要符合实现的可能。
孩子小的时候会缠着我们玩,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个阶段 我们可能会很烦躁,很容易失去耐心,其实陪孩子玩儿的过程也是教孩子独 立的过程。女儿在家的时候我会和她说:“妈妈要看书,你自己玩会儿吧。” 女儿小的时候,每次去公园都是我们陪她玩儿。直到有一次她要玩滑梯,我 对她说:“我想看书,怎么办?”她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我说:“我先 陪你玩10分钟,你再陪我看10分钟书,怎么样?”她同意了,我陪她玩了 10分钟后说:“时间到了,你该陪我了。”尽管她不愿意,但是由于自己不敢 一个人玩儿,也就只好坐在我旁边。但是她会不耐烦地问我什么时候看完。 我对她说:“你玩的时候我可没这样说呀,如果你想玩儿,可以自己去。”这 样做的目的是让她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别人生活 的全部。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是很胆小的,他们在看不到大人的时候一般不敢 自己一个人呆在陌生的环境中,所以我们让他们自己玩儿的时候他们通常是不敢的,这样做并不是要挟孩子服从我们,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在条件和能力之间进行选择。当然也有些孩 子是很胆大的,即使没有家长陪同也敢一个人玩。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因为自 己从来没有独立过,没有一个人单独呆在陌生环境的恐惧经历,因为我们每 次都会在他身边,这样他们会认为父母会永远保护着他们,等到长大以后就 没有了这种体验。当孩子缺乏经验又胆大的时候,才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 在孩子小的时候,把这样一种可能性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体验, 非但不会给孩子造成恐惧的后果,反而会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能力。
孩子年龄越大去的地方越多。比如去逛商场,我们会约定,她先看文 具,再陪我看衣服,再大一些我们就约定,各自看自己喜欢的东西,约定时 间集合。其实孩子是很讲理的,他们答应的事通常都会做到,特别是和父 母的约定。他们对父母有一种依赖,这是一种对爱的依赖。正是这种爱的 关系会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在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 很重要。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和老人都围着孩子转,这样很容易让孩 子觉得他是世界的中心。等到上了幼儿园,一旦遭到一点点的冷落,或者别 人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就会郁闷。更可怕的是,当他们长 大,有一点不顺心就想到放弃生命,追根溯源会发现问题的原因来自幼儿时 的教育。
讲了这么多的故事,其实是想说明,所谓独立是指自己知道自己的需 求,知道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怎样实现目标。 经过这样的教育之后,孩子不但学会了独立,同时也知道我们和他们之间 是平等的。如果缺乏独立的思想去教育孩子,多半的情况会是:当孩子小的 时候我们顺从孩子,但一味地顺从是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当孩子 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希望独立时,我们又要去干涉他们的行动。其实,一个 十七八岁的孩子依然没有自己的主见非常不正常,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现 实,子女早晚是要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这是成长的必然过程。所以,为了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独立,我们需要从孩子出生起利用一切机会去培养他们的 独立精神和能力。
那么,这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 是否具备了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能力或者技巧呢?我们自己是否是一个具备 独立能力的人呢?
今天的中国与30年前相比变化很大,我们的孩子与我们成长在完全不 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中,我们习惯了用命令的方式指挥一切,但是对于他们来 说,命令非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失去对父母的信赖。如果我们把孩子看 做是和我们一样的个体去尊重的话,很多问题就都有了新的解决方式,我们 对孩子的教育也会出现新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应该客观地想一下,孩子和我们究竟是哪一方更不 独立呢?如果没有了孩子,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在不经意间 依赖孩子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为孩子忙碌,当孩子长大 了,我们仍然把干涉孩子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内容。孩子的婚姻问题、住 房问题、工作问题甚至他们的子女问题,我们都要过问,当他们不领情的时 候还要抱怨孩子不懂事理。其实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有足够充实的 生活内容,那些孩子成人以后的问题,是否还会像现在这般纠结操心?我们 是否仍然需要依靠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呢?终有一天,我们会永远地离开 孩子,所以为了让他们能够独立地享受生活,面对生活,我们也必须要把孩 子培养成独立的人。否则,当孩子由于我们不愿放手而不能独立的时候,我 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他们啃老。 当孩子独立之后,他们与我们自然就是平等的。所以独立的教育也是平 等的教育。可是这又会出现另外一个感情上的门槛—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我们 的帮助,也正是由于我们的帮助他们才渐渐独立起来,而他们独立之后却又开 始在很多方面反对我们,这的确令人痛苦。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痛 苦,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我们的依附品,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独 立的人。只有他们能够独立,我们才可以真的放心,也只有他们真的独立的时 候,我们才可以独立。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转变观念。如何培养出优秀 的国民并不掌握在领导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手里。
尊重—让爱持久的源泉
说到尊重,我们更多地是想到对长辈的尊重,对领导的尊重,对于孩子 却很少想到尊重的问题。当我们真的能够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时,尊重 他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父母都可以指责孩子,无论孩子有什么意见都不可以 表达,无论父母犯了怎样的错误都不可以批评,对于任何问题的决策都要服 从父母。如果是这样,那么怎么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尊重他们的呢?又怎么能 够让他们从心里尊重父母呢?
孩子们因为缺乏生活的经历,所以会犯错误。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正错 误的过程中长大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或者帮助他们寻找 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不代表可以不尊重孩子人格地 进行批评,怎么来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很简单,“己所云欲,勿施于人。”试 想,自己是不是喜欢当着很多人的面被领导批评呢?我们喜欢自己的意见不 被尊重吗?我们喜欢被他人指责不努力、不上进吗?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把自 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孩子们也不满意自己的成绩总是不好。很多时候我们没 有去探究孩子们不喜欢学习、做不对题目的原因,面对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一味地指责他们不努力。试想,如果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我们自己的工作没 做好,而领导仅仅指责我们没有用心,我们恐怕也是不能接受的吧。
如果我们关注西方的电影,会发现一个细节,大人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 通常是会蹲下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大人的目光可以与孩子的目光平行。目光平行地进行对话,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我家的对面有一所 学校,每天课间操的时候我都能听到老师在广播里催促学生的声音,但是那 个声音很难让人联想到和蔼可亲这样的词汇。有时候我看到父母在路上大声 斥责孩子的情景,就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有一天当了 服务员甚至是领导,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客人或者群众?如果孩子没 有从我们这里得到过尊重,长大以后也不会尊重别人的人格,特别是不懂得 尊重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小的人。
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应用题。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 那段时间她的数学成绩很差。我的态度也很明了:第一,这部分知识是否有 必要学,我一直是持不同意见的(注:关于应用题的这部分知识,该怎样讲 授,这涉及教育学问题。现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还是前苏联的模式。对于这 部分知识的讲授,本人认为需要重新探讨);第二,凡是学不会的东西,如 果是因为理解能力而不明白的就先放下,待孩子能理解的时候再去学;第 三,即使永远不明白也没什么,也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对女儿说: “你学不会这些东西没关系,因为妈妈小的时候也学这些,可是我长到这么 大了,那些应用题里的情况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比如汽车追火车,一边放水 一边流水。如果你将来真的遇到了这些问题,凭你当时的能力你也能明白, 即使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因为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不明白的,我们的知 识是有限的。”我的这种态度让女儿十分轻松,但是老师却不高兴了,不高 兴的原因是成绩问题。有一次女儿考了25分,她并没有什么压力,因为我 已经容许她考不好了。所以当老师点她的名字去拿考卷的时候她没有紧张也 没有不好意思,而是笑着走了过去。老师看了看她,说:“你考那么低的分数 还有脸笑?”女儿当时住宿,晚上给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成绩不好但 是已经努力了,而且那是真实的成绩,考试考得不好就不能笑吗?周末回来 的时候,女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我表扬了她,对她说:“成绩不好并没什 么,因为一次考试考得不好难道要自杀吗?而且这正是我们的可贵之处,无 论怎样的成绩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你没有和老师吵而是用写信的方式,很 文明。”但是我对于老师的态度却不能接受,一个孩子可以考试成绩不佳, 但是他不能没有尊严。老师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是不能指责孩子的人格,我决定去见见这位老师。于是第二个周末我去接女儿的时候特意到得早 些,我和数学老师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老师您好,我是某位同学的妈妈。关于数学成绩问题我想和您交换 一下意见。我认为,应用题这段知识实在是没有意义,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 还在学习。孩子小不能理解很多问题,将来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理解的。”
老师:“我不否认您的意见。但是我认为正是因为有困难才要战胜困难 呀,学习是需要毅力的。”
我:“如果要锻炼孩子的毅力,让他们有战胜困难的成就感,那为什么不 教给孩子们微积分呢?”
老师:“可是成绩太差了,将来考学怎么办呢?”
我:“为什么要考学呢?”
老师愕然地看着我:“将来不念大学干什么去?”
我:“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即使她考不上大学也没有关系,我不能让没 有意义的知识来折磨孩子。她可以不念大学。我希望当她对某些知识暂时不 能理解的时候至少要尊重她。她可以不会数学,但是不能没有尊严。”
老师:“您的意思是我可以不管她了。”
我:“您可以不管,但您是一个老师。”(没有办法,如果老师只认为训斥 就是管理的话,我能说什么呢?)
这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前如果说不要考大学,那真是让很多人 无法理解的事情,即便是到了今天,估计也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
其实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尊重孩子。一个人长期不被尊重,会产生心理 上的压抑。这种压抑积攒到一定程度会爆发出来。如果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 爆发出来,对社会或者个人造成伤害的概率会增加。如果不爆发,受压抑的 人因为某种机会获得某种优势,就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奴役暂时处于弱势的 人。这种对弱势群体奴役的行为是对自己长期不被尊重的一种补偿。
各位家长,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可能没有被尊重或者缺乏被尊重,不 要计较父辈的行为,为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未来和我们的子孙能 有更好的未来,希望今天的父母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尊重孩子,让孩子通过 我们的行动学会尊重,更重要的是学会爱。
给予—爱因付出而美丽
爱是给予,是不强求回报的付出。
每个父母都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精神的牵挂、时间的陪伴、体 力的付出、金钱的耗费等。很多人认为我们几乎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但是,我们可否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孩子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那是父 母在享受创造生命所带来的快乐的过程中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我们 首先应该感谢孩子,是孩子让我们成为父母。如果没有孩子,不管结婚多少 年我们都不可能是父母。其次,孩子是爱的成果。由爱而结合,然后才有孩 子,孩子是爱的作品。孩子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成长,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能体会给予的快乐,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体验自己 的成长乃至人类成长的过程。当然这其中饱含艰辛,但也正是在这样的付出 中,孩子才把我们视为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他们长大以后才会牵挂我们,也 正是在这种付出中我们享受着生命的过程。试想,如果没有孩子,我们的生 命里会缺少多少内容?
“我养你这么大,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似乎是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如果养育一个孩子是希望他将来听我们的,那不如去养一只宠物。如果 养育一个孩子是希望他将来能给我们养老,那我们也不如把养孩子的钱存起 来去住老人公寓可能还更专业些。我们想想,在恋爱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幸 福?那是因为我们只想给而没有想要得到回报。但是随着婚姻关系的深入, 每一方都希望得到更多。当两个人之间成为了利益交换的关系时,那还是爱吗?爱是付出,而且是不强求回报的付出。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