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娄谅,与胡居仁、陈献章俱为大儒吴与弼的学生,《明史•儒林列传》说他“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然其时,胡居仁颇讥其近陆子,后罗钦顺亦谓其似禅学云”。可见其学主心,远接陆九渊,近似陈献章,然而有偏向禅宗的嫌疑。
  
  王阳明遇到他,当然心有戚戚焉。娄谅的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不仅坚定了他为圣的信念,更点拨了他必须通过“学”而后可至的途径。于是,他幡然醒悟,踏实就学,遍求朱熹的遗书发奋苦读,“日则随众课业,夜则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人也似乎脱胎换骨,过去的王阳明待人接物笑傲放纵,善于戏谑,现在的他却一改昨非,端坐省言。他自己说:“吾昔放逸,今知过矣。”
  
  黄宗羲用“三变”来总结王阳明一生的学术历程,这“三变”吻合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古今学人三境界。
  
  他的第一变,就是泛滥词章之学,遍读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也无所得。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原来“道”只需自求诸心,而不需求诸物,他找到了苦苦寻觅的“道”。


  
  一条充满思忖、彷徨和否定之否定的艰难心灵之旅开始了。
  
  他想到先儒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他取来竹子认真去“格”,希望从中“格”出一番道理。结果令人沮丧,面前的竹子还是竹子,没有“格”出更多的哲理。王阳明沉思其理不得,于是病倒。
  
  这是他第一次因心中所阻,思而有滞,倒在病榻之上。
  
  这种病,就是困于其思、思而不解、身心憔悴的心病,和《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因着那相思病染倒在床上很相似,但品味却更高。
  
  颓然自废的王阳明很绝望,乃至想,圣贤有分,大概自己不是成圣为贤的那块材料,于是他抛开了竹子,也抛开了成圣的想法,“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重新走进人群的他,于二十一岁成功举浙江乡试,却在二十二岁那年参加会试时落第。考场失利后,同屋中有以不第为耻,王阳明欣然劝慰对方:“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回到家乡后,他在龙泉山寺组织诗社,自此又开始了传统文人的诗酒岁月。
  
  明孝宗弘治十年,二十六岁的王阳明又再次为心中的成圣向往所唤醒。因为,他厌烦了这种吟诗作赋的浅薄生活。但他心里的那条通道依然没有打开。


  
  烦闷郁积于心的他再发狂举,开始移情于兵法:“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为他以后四处平叛,建功疆场,无心插下了最早的柳条。
  
  然而,果核摆成的战场,仍解决不了心中的问题。“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访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的他,有一天读到朱熹的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深悔先前的自己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乃至造成一无所得。之后,他循其序读书,思想渐渐得到洽浃。
  
  然而,“物理”与“吾心”仍然相互游离,彼此不能交汇融合。这种苦闷与彷徨,最终又沉积于心。沉郁既久,于是旧病复发,他第二次发狂倒下。
  
  偶然间,他听到有道士谈养生,遂又起遗世入山之意。就是在这样强烈的思想迷惘、颠倒、彷徨与冲突中,二十八岁的他进士及第。自此,他带着不切实际的理想,还有属于自己的深深苦恼,走上了仕途。
  
  五
  
  弘治十四年,公元一五〇一年,三十岁的王阳明以朝廷命官身份奉命审录江北。

  
  公事完毕后,又移情佛老、心钟养生的他登上九华山。“化城高处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轻阴。钵龙浮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这就是他夜宿化城寺留下的诗作。
  
  在这里,他遇到一个叫蔡蓬头的道士,再三请教下,道士只送给他一句不着皮毛的话:“汝终不忘官相。”又听到地藏洞中有异人,“坐卧松毛,不火食”。异人向他“论最上乘”,但也只是一句不明不白的话:“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正因九华之行,王阳明有了离世隐居之想。
  
  此时,京城之中他所交往的人,俱以才名相驰骋,学古诗文。王阳明为之叹息:“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遂在公元一五〇二年,上疏告病归越,在家乡会稽山上筑室阳明洞,抛妻离子,一个人钻入洞中,行导引术。
  
  “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刚进入洞中的他喜不自禁,在《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一诗中他这样得意地写道。
  
  聪明的人干什么都会成绩斐然,很快,王阳明就有了“先知”的本领。一日坐洞中,朋友王思舆等来访,刚到五云门,就见王阳明的仆人已经在那里迎候,而且还清楚地说出客人来自哪里,这把王思舆等人说得惊骇异常,以为王阳明果然得道成仙。

  
  坐在黑乎乎的洞中,思想却渐渐澄明起来,王阳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他认为自己修炼的这些所谓导引之术,不是心中所追求的成圣之境,“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道在哪里?路又在何方?
  
  他伸了一下因久坐而僵硬的腰肢,又以一个道家叛逆者的姿态,走出了阳明洞。但他并不是要重回大千红尘世界,而是要去佛门里转转,看看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就藏在那里。
  
  他来到寺庙林立的杭州,往来于南屏、虎跑诸刹。有个禅僧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完全入定。王阳明向他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僧惊起,开视与之对语。王阳明问其家,对曰:“有母在。”又问:“起念否?”对曰:“不能不起。”王阳明于是为他讲解爱亲乃人之本性,和尚立刻哭得稀里哗啦。第二天,这和尚就卷铺盖回家去也。
  
  本来是前来求师问道,现在却成了授业解惑。在儒家道义面前,修行如此之深的禅僧却溃不成军。因此,游走完仙佛两重世界之后的王阳明,“渐悟仙、释二氏之非”,他终于知道他苦苦寻觅的圣境不在佛、道,而是在儒学那里。


  
  重回人间。空气很清新,阳光很灿烂。
  
  公元一五〇五年,三十四岁的王阳明在政界已经是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他还有一个社会兼职——老师。他开始绛帐授徒。
  
  面向为程朱理学一统思想的天下学者,王阳明首倡心学,“使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闻者渐觉兴起,有愿执贽及门者”。然而,天下师友之道久废,在众人眼里,王阳明的聚众授徒行为无疑是标新立异,博取名声而已。但有一个人却深以为然,与他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这个人就是翰林庶吉士湛若水。
  
  湛若水是陈白沙的弟子,他在继承陈献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心本论”基础上,提出了“万事万物莫非心”观点,认为“随处体认天理,自初学以上皆然,不分先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即随处体认之功,连静坐亦在内矣”。
  
  黄宗羲将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与王阳明的“致良知”,认为是王、湛之学各树门户的标志。王阳明曾说过:“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间作一传矣。”可见,二人为学虽各有宗旨,但在倡导心学、主张自得方面,则是相当一致。

  
  由此,王阳明的最后盛装出场,便让人不能忘却心学启帷人陈白沙。
  
  六
  
  公元一五〇五年这年,大明朝还发生了一件事:明孝宗去世,十五岁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诏改翌年为正德元年。
  
  伴随着武宗的上台,宦官刘瑾日益蹿红,跋扈登场。刘瑾势倾天下,威福任情,剪除异己,公侯勋戚以下,不敢与之抗礼。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杵怒了刘瑾,刘派遣缇骑将之逮系锦衣卫狱,责以廷杖,除名为民。王阳明出于义愤,愤然抗章伸救。结果这大大惹怒了刘瑾,遂将王阳明廷杖后,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其父王华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南京吏部尚书。
  
  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内的崇山峻岭之中。荆棘遍布,蛇虺虎狼出没,蛊毒瘴疠横行。
  
  领着破衣烂衫的几个弟子踏入这片蛮荒之地的王阳明,心中却一片光明。他脑海里闪现的,一定是孔子厄于陈蔡时的凄美画面。
  
  来看看他此时写下的诗《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矰还易办。夷俗多火耕,放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鸟雀,贫寡发余羡。持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字里行间没有一丝一毫的悲观绝望,相反倒是处处透着安时处顺的恬淡,以及承受并享受苦难的欣然。
  
  这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始终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凡人类所能享有的尽善尽美之物,就必通过承受苦难,而后才能得到,为此自己就要自食其果,甘心承受被冒犯的上天降下的所有苦难。
  
  只有道义沛胸、坚不可摧的人格,才会有这份人性的豁达与敞亮。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王阳明与弟子伐木叮当,营建起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单是听听这些建筑物的名字,就能想象到王阳明屹立在龙场的身姿有多坚毅,他的目光又有多清澈!
  
  谪居聊假息,荒秽亦须治。
  
  凿惸杂林条,小构自成趣。
  
  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
  
  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
  
  畦蔬稍溉锄,花药颇杂莳。
  
  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
  
  轮奂匪致美,毋令易倾敝。
  
  营茅乘田隙,洽旬称苟完。
  


  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
  
  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
  
  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
  
  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
  
  莫撷林间萝,蒙茏覆云轩。
  
  素昧农圃学,因兹得深论。
  
  毋为轻鄙事,吾道固斯存。
  
  这是他的两首《龙岗新构》诗,读之令人感喟万千。其间绽放的精神光芒,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正像凤凰要在一把冲天的火焰中实现涅槃,苦难是淬砺,也是升华。
  
  你猜到了,王阳明破茧成蝶的时刻即将来临。
  
  公元一五〇八年,困于龙场的王阳明,先是自忖刘瑾的迫害不会停止,他觉得得失与荣辱,于己而言皆能超脱,唯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自己搬来个石墩,发誓说:“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坐其上,身心澄默,以求静一。
  
  时间久了,他竟然在这天荒地老的石墩上坐出了奇妙的感觉,觉得“胸中洒洒”。
  
  跟随他的学生此时却都病倒了。一切像极了那支行走在春秋末年的师生队伍,当锅中无粮,弟子纷纷病倒之时,孔子却弦歌不绝,修礼于树下不衰。王阳明亲自析薪取水,调药疗之。同时为调节这弥漫开来的抑郁气氛,他先是歌诗,“复调越曲,杂以诙笑”。他以一个小品演员的功夫,最后使得弟子们“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
  
  于是,坐在贵州龙场这块坚硬石头上的王阳明,开始认真思考一个哲学命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夜风习习,月光如练,带着这个凝重的问题坐至中夜时分,他忽然洞悟格物致知之旨。半梦半醒的状态之中,他如闻神启,好像听到有人在对他说话,“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石破天惊的一刻出现了!
  
  这就是他苦苦寻觅了几十年,为之彷徨无着、颠倒迷狂、数度病倒、左右搜寻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原来,此道就在心中,先前向心中求理于事物,原来都是错误的啊。他又以默记的《五经》中的话来一一印证,莫不吻合。

  
  这标志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完成。七年之后,他对龙场悟道的精神体验回忆道:“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为什么原先看不到它就贮存在自己内心之中呢?原因很简单:“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
  
  龙场,一个苦难的偏远所在,却以幸福产房的姿态,缔造了中国学术史上一则著名佳话——龙场悟道。
  
  七
  
  犹如大堤,当第一股细细的涓流从一个缝隙射出,决堤之水很快就会呈蔓延之势,滔滔席卷,奔涌而出。
  
  阳明之学顿时大放光明。
  
  扬朱抑王的清人虽然在《明史•儒林列传》中将陆王心学斥为异端,但还是客观记录下了阳明心学带来的轰动影响:“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答案就在阳明学说的本身。王阳明自己这样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良知”一词出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人先天所具备的为善之能。
  
  王阳明将之借用过来,成就自己的本体论:“自千古以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既然良知不分圣愚,不加选择地存在于一切人心之中,那么心就与自然同体:“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是故谓之天理。”先验的道德良知是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
  
  在朱熹那里,性是宇宙至上的道理,在天表现为理,在心表现为性,而王阳明却认为心即性、心即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由此,他也改变了朱熹的修养论。
  
  朱熹的本体论建立在性与理的并行之上,属于两条线,所以他的修养论注重通过研究外物进而明心理,于是要求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
  
  王阳明对此提出了批评:“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同时他认为,只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那么就会造成知行脱节,支离割裂,而这就阻隔了人的成圣之路。
  
  于是他提倡直接将功夫用在心上,因为良知是一个先验本体,包含着最高的道德。“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朱熹的“格物致知”被王阳明改造为了“致良知”。那么,人只要把这种先天明觉之心推及于事物,人的行为自然符合圣贤的道德要求,将外在之物纳入心中来达到“致良知”,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尽管他的“致良知”一说是在龙场悟道之后才提出的,但此前的“知行合一”、“心即理”等种种提法都可归于此三字涵义之中。王阳明自己就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他的穷究吾心之良知,实质上是把《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实践道德思想,巧妙地转变为道德修养论。

  
  传统的儒家“圣贤”概念中,既有道德的高标,还有济世之功的事功要求,即《论语•雍也》中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而总让人望而生畏,觉得此路遥遥。这就使得儒学在人眼中显得过高过远,不如佛学所提倡的“人人可以成佛”让人感觉那么容易亲近。
  
  王阳明的心学重新定义了“圣”的概念,将之框定到一个纯道德的境界,而且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就自己。他在《传习录》中告诉大家:“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原来圣人不光是周文王、孔子才配享有,凡俗如我也可以抵达成圣之境!这无疑太鼓舞人、太感染人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也情不自禁地感慨:“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如此,在他宣讲之下,听者如堵,闻者欢欣,随者景从,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公元一五一二年,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兼妹夫南京工部员外郎徐爱同舟归越途中,论《大学》宗旨。徐爱闻听后,“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
  
  ——公元一五一二年,王阳明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瀼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
  
  在他之前,不曾有过某种学问让闻听者顿感心窍打开,为之舞之蹈之;在他之后,也不曾有谁能用自己的学说,让人闻风而至,踊跃歌舞,歌声振谷。
  
  端的是空前绝后。
  
  八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一五一六年,于四十五岁的王阳明而言,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分水岭。
  
  他走入了黄宗羲所说的个人学术第二境界。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
  
  儒者的最高理想人格是: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于王阳明而言,立德、立言均已完成,抵达通儒的最后一段登顶之路,只剩下了立功。
  
  机会,说来就来了。
  
  其时,荒淫昏乱的明武宗先是嬖信太监刘瑾乱政,后又崇信江彬、钱宁作歹,终于造成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在全国蜂起,尤以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地区最为严重。盗贼四出,巨寇连环。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攻城略地,占山为王。
  
  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也继而揭竿。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志山合乐昌山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地方无计可施,朝廷为之震惊。
  
  在此情况下,兵部尚书王琼忽然推荐王阳明,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南、赣、汀、漳。一介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书生,能完成赳赳武夫才能完成的事业吗?王琼的回答是肯定的:“阳明此行,必立事功。”他持的理由是:“吾触之不动矣。”
  
  其实他是在瞎说。他不知道,在王阳明举旗为戏的儿童时期,在他出居庸三关月余,有经略天下之志的少年时期,在他以果核为阵,遍读兵书的惶惑青年时期,早已完成了今日出征的准备。
  
  且看他讨贼的赫赫战绩:


  
  公元一五一七年正月王守仁抵达赣州,二月即镇压了漳州之叛,九月瓦解了乐昌、龙川等地民变;十月平息了横水、左溪、桶冈之乱,次年三月平定江西农民起义。
  
  如风卷残云,在他扬鞭挥马之间,一切迎刃而解,纷乱迅速消停,世界再次恢复河清海晏。
  
  王阳明认为,民风不善的原因在于教化未明。盗贼平息之后,应该移风易俗,虽然来不及遍施此法,姑且就其浅近易行的地方,开导训诲。故而,他兵马所到之处,即行告谕,“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时间长了,“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
  
  朝廷鉴于王阳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提升他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子锦衣卫,世袭万户,再进副千户。
  
  就是在这左征右讨的戎马倥偬之中,他仍讲学不辍,论道不衰。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