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未来的走向

  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相互学习既非常必要也不可避免,但这个过程必须贯彻理性内容。简单化的跟从和模仿,其所得往往不抵支出。文学的前途取决于对生活自然演进的警醒,取决于其揭示的力度和勇气。
  
  金钱和性的魔力是恒久而强大的,因为它虽然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滋生。时下的世界与本世纪初的不同之处是,金钱始终是它的主题。文学与这个潮流理应有所分离,就是说文学应该葆有自身的独立性。体现文学本质的也许始终有这样几个词,这就是:“批判”,“底层”,还有“纯粹”……是的,是这些品质决定了它的挑战性,并因此而维持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
  
  伴随着声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崭新形态的文化制品,由于其本身固有的一些弱点,不仅不足以承担揭示和批判的重负,而且在总体上只会给时代潮流推波助澜。未来的文化图标是这样的:文学,也包括整个思想界,不是扮演现代传媒的配角和幕后的共谋,就是站在其对面,舍此将没有第三条道路。
  
  让我们来一个回顾。在现代传播技术的初期,谁掌握了文字和思想,谁就掌握了制动的手柄。即便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文字和思想也仍然是文化的主宰。而现在,文字和思想对于一个时期文化趣味的隐性决定力虽然存在,但已微乎其微、今非昔比了。它在更多的时候是技术的唱和者,是依附与帮衬。这就不但不足以校正,而且还会因其存在而使现代声像轰炸变得更加有效。
  
  因此,对于未来,整个文学的责任将显得愈加沉重。在奔涌而下的现代潮流中,文学可以也必须成为不绝的声音,另一种声音。它不容淹没,也理应如此。
  
  如果它被淹没,那么人类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文学,还有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自尊,包括生命最有力度的一些追求和表达。
  
  作为亚洲乃至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写作者和读者在数量上都有可能遥遥领先。中国作家的去向和选择当然非常重要。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将拒绝一切非创造性的重复,尤其会厌弃东施效颦。它将保持发现的浓烈兴趣,从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不绝的力量。
  
  我们可以设问:“疲惫期”为什么不能同时又是最好的时期?体制,自由经济,庞杂与无序,这一切的综合蕴藏与正在形成的张力;还有,作为一种土壤,它的全部腐殖是否恰好培育出一个未来?
  
  这不仅是假设。处于第三个十年后半期的今天,似乎可以有一个回答。
  
  展望下个世纪,这里仍然有几种可能:文学与时代潮流共舞,使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精神变得平庸;坚守和抵御,产生卓然不群的文学;更有可能的,是在思想和文学界呈现空前的芜杂和多元,一片蜂鸣——其间有一些顽强者坚持下来,留下自己不灭的文字。当然,像过去一样,他们成为一个历史时期人类精神的代表。
  
  (本文为神奈川大学“亚洲的社会和文学”研讨会演讲,1998年10月)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