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节 左右为难
-
面对来势汹汹的王敦,司马睿正式下诏:“王敦依靠宠信,却胆敢发狂,把我比作昏庸的太甲,想要幽禁。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要亲率六军,诛杀大逆不道之人,有杀王敦者,封五千户侯。”同时,司马睿征召戴渊、刘隗率兵到建康会师;加封周处之孙、周札侄儿周筵为冠军将军、都督会稽吴兴义兴晋陵东阳军事,率水军三千人去三吴讨伐沈充。
考察相关史料,司马睿并不是在听到王敦的起兵消息以后,就立即征召戴渊、刘隗,并派遣周筵去讨伐沈充的。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本年的三月份,《晋书•元帝纪》更是把双方交战的时间记作四月份,据此推算,王敦应该是在三月份才抵达建康城下。那么,从一月到三月,王敦何以走了那么久?对比四十二年前的王濬在攻下江陵以后,顺流直下,用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入了建康,灭亡了东吴,王敦从武昌而来,距离几乎短了近三分之一,为什么他迟迟不进呢?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王敦大军在没有到达石头城之前究竟在何处滞留,但久经沙场的王敦不会不知道“兵贵拙速,未睹巧久”的道理,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其间肯定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从而迟滞了王敦的行动。
那么,又是什么让王敦满腹狐疑,放慢了东进的步伐呢?
问题就出在了甘卓的身上。
甘卓的曾祖是吴国名将甘宁,但是甘卓却没有名将之风。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处事不果断,性格不刚毅。甘卓从湘州刺史改任梁州刺史以后,驻节襄阳,为政倒还简恵。他施行的一件突出的惠民举措就是将境内鱼池所收税款全部用来赈济贫民,深得当地民众之心。
王敦出兵之前,曾经派人约请甘卓一起东进。甘卓本来答应得好好的——这也许是因为甘卓担心如果拒绝,王敦会先北上讨伐自己。可是,等王敦发布了讨伐刘隗的檄文,临到登舟出发的节骨眼上,甘卓却派来参军孙双劝说王敦停止行动!这玩笑的确是开大了。
事已至此,王敦哪能听进去孙双的劝谏。他是又惊又气又急又好笑,对孙双脱口而出:“甘兄难道是思量我王敦此行会对皇帝不利?我此行只是去除掉奸臣刘隗呀!你赶紧回去对甘兄说说,事成之后我一定让甘兄做三公!”
孙双快马回到襄阳转达王敦的意思,甘卓思来想去,依然是举棋不定。有人对甘卓献计说:“先假装同意,等王敦兵到建康的时候,再起兵讨伐他。”甘卓回答:“如果这样的话,谁能证明我的本心呢?”
其实,摆在甘卓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弄清处于自己北面的顺阳(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内史魏该的态度。王敦起兵拉拢甘卓,是因为担心甘卓会在自己的背后插上一刀。甘卓同样担心,自己的取舍如果与北面的魏该不同,照样会被魏该从背后插上一刀。
于是,甘卓派人把王敦的意思带给了魏该,看魏该是个什么意思。魏该,这个长期奋战在抵抗匈奴前线的壮士,果断地回答:“王敦举兵向天子,我魏该是不会参与的。”听了魏该的这一席话,甘卓下定了不跟王敦一起叛乱的决心,也不给王敦回话了。
甘卓虽然放弃了与王敦一起反叛,但是并没有决定主动去讨伐王敦。
王敦开始的如意算盘是北面邀请甘卓一起东进,南面说服湘州刺史司马承,以讨伐奸臣刘隗为名,并请司马承做自己的军司,只要把司马承抓在手中,就再无后顾之忧了。在王敦看来,司马承乃一介文士,湘州残破不堪,原也不必多虑,因此王敦只是在一切都决定下来以后,才派参军桓罴(音pí)来到湘州说明来意。司马承见到桓罴后,将他凉在一旁,然后回过头来,长叹一声,说道:“我要死了啊!州境荒芜,居民稀少,力量弱小,外援断绝。奔赴君王之难,这是忠;为国而死,这是义。我只为了忠义,还要什么呢?”
此前,司马承就请湘州的大族虞悝做自己的长史,却正赶上虞悝的母亲去世,因而没有答应。如今事情紧急,司马承也顾不了许多,他不惜纡尊降贵,前往虞悝的家中吊唁,并对虞悝说:“我受皇帝指派,来这里做刺史,就是为了防备王敦作乱。今天王敦果然发动叛乱,我作为一方大员,想率众讨伐王敦,可是兵少粮缺,并且刚刚到任,上下还不熟稔。你们兄弟是湘州的豪杰,王室如今危若累卵,请你节哀,为国效忠。”
司马承以皇叔之尊,前来吊唁,这令虞悝兄弟十分感动。兄弟二人异口同声地说:“大王您不以我们兄弟身份低微,而屈驾亲临吊唁我们的母亲,我们怎敢不出死力!然而,湘州荒凉破败,舟船缺乏,粮食兵器都少,还没有能力主动去讨伐,建议先固守长沙,然后向四方发出檄文。这样,王敦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备多则力分。如此,可以取得成功。”
得到虞悝兄弟的承诺以后,司马承将桓罴逮捕,任命虞悝为长史,以虞悝的弟弟虞望为司马,主管军事,并向全州发出檄文,举兵抗拒王敦,约定进军到巴陵(湖南省岳阳市)。零陵太守尹奉第一个响应号召,出军营阳。湘东太守郑澹是王敦的姐夫,拒绝服从司马承的命令。司马承派虞望率军先期进入湘东郡,将郑澹杀掉,传首四境。
在紧锣密鼓地集结湘州军力的同时,司马承没有忘记前湘州刺史、现任梁州刺史的甘卓。他派遣主薄邓骞前往襄阳试图说服甘卓,邓骞对甘卓说:“刘隗虽然骄傲,失去人心,但他的目的不是要去祸害天下。大将军以私人恩怨,就向京师举兵,现在正是忠臣义士尽忠报国之时。大人你为一方大员,讨伐叛逆,可以立下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业啊!”
甘卓大笑,回答:“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我的能力达不到。不过,我也有志报国,我们再仔细想想该怎么办。”
甘卓的参军李梁对甘卓说:“不如暂时按兵不动。如果大将军成功了,肯定还会委大人以重任;如果朝廷胜利了,必定会让您代替大将军的位置。您还担心什么呢?”他还举出东汉初年,窦融保河西的事情来。
邓骞反驳道:“那时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创业之初,因此隗嚣和窦融二人割据一方,可以从容观望。今非昔比,如果大将军取胜,回到武昌,增加石城的守军,断绝来自荆州和湘州的粮草,您该怎么办?何况身为人臣,国家有难,坐视不救,内心就不会受到道义的谴责么?”
邓骞看甘卓还是满腹狐疑,继续劝说道:“大人现在既不听命朝廷发动义举,又不接受大将军的指挥,灾难肯定会到来。王敦部队已经顺流而下,现在再逆流而上非常困难,无法自救。因此,将军您拿下武昌,易如反掌。武昌一旦被拿下,您可以利用城里的粮草武器,镇服荆州江州,同时安抚王敦部队的家属,这将会使王敦部队土崩瓦解、纷纷归附。”
甘卓还是没能下决心。而谯王司马承举义的消息,不仅让湘州同仇敌忾,而且,也激励了其他州的忠义之士。属于荆州的宜都内史周级还没有接到司马承的檄文,就听到了司马承举义的消息,他让自己的侄儿周该偷偷南下,表示自己愿意站在勤王军一边。司马承见到周该,不禁大喜。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