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忧国忧乡上奏折——李鸿章第一次团练
-
曾国藩在湖南开始团练的时候,李鸿章也没闲着。当时李鸿章还在北京当着国家图书馆的职员,还参加了翰詹大考,取得了二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成绩。可外面已经闹翻了天,他也没心思读圣贤书了,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他不比曾国藩差,只是现在他的位置决定他还没有能力像老师一样,为国分忧,但他并不想置身事外。
咸丰三年初,太平军打到了李鸿章的老家安徽,这对于李鸿章是一个很坏的消息。自己的家人都在安徽,谁不挂念在家的亲属。而后更坏的消息传来,安徽省府安庆被太平军占领,连那里的抚台都已经毙命。
安庆距离李鸿章的老家合肥不远,听闻这个消息,李鸿章更加着急,他立即去找自己原来的上司吕贤基。吕贤基,字鹤田,也是安徽人,他原来也供职翰林院,后升为工部右侍郎,兼任刑部左侍郎。李鸿章找到了他,给他诉说了自己对家乡前景的忧虑,并恳请他尽快上书朝廷向安徽发兵。吕贤基好像并没有放在心上,随口让李鸿章替自己写奏章。原来李鸿章就替吕贤基写过折子,这次他倒是没犯愁,回家连夜写了折子给咸丰帝递了上去。咸丰帝一看折子那叫一个感动啊,多么好的臣子啊!能在关键时刻为皇帝分忧,那就派你去安徽当团练大臣吧。
当然,这个你指的是吕贤基,而不是李鸿章,谁叫这折子是以吕贤基的名义上奏的呢。吕贤基得知了让自己去安徽前线的消息,郁闷之极,没想到让李鸿章写的倒成了自己去了。想想安徽那边兵荒马乱的,自己去了估计可能老命不保,你李鸿章也别当没事儿人。吕贤基把李鸿章叫来,都是你上奏惹的祸,既然这样那你就要跟我一起去安徽。当时李鸿章的心情我们不知道,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害怕,总之去安徽是躲不过去了。吕贤基上奏让李鸿章跟随自己去往安徽,朝廷同意了。
咸丰三年三月,吕贤基、李鸿章动身前往安徽,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得知李鸿章去往安徽搞团练,曾国藩立即致信给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询问他是否知晓。可见虽然在湖南,曾国藩还是对学生很关心,特别是对李鸿章,他更希望李鸿章能在安徽有所作为。
等李鸿章跟随吕贤基到了安徽,情景与他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安徽不光有太平军,还有捻军。捻军也叫做捻党,他们的出现要比太平军早得多,主要是淮河两岸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以农民、饥民为主,抗粮、吃大户、劫富济贫是他们的目的。数十人或者数百人为一捻,所以称为捻党。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兴起,捻党也随风而动,势力大增,成为清政府另一个头疼的来源。
在李鸿章来到安徽之前,各地的团练已经开展起来,只是比较分散,还未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安徽境内的形势一点儿也不乐观。李鸿章这次从“翰林变绿林”,本想一展身手,但真的到了战场上,还是有些找不到北。这也很正常,他就是一个文人,以前就是读书写字,最多是跟着老师曾国藩谈论一下政事,对于军事简直就是门外汉。再说他是团练大臣的跟班,没权没钱,想成就一番事业谈何容易。但无论如何,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就要做出些成绩来。
李鸿章初到安徽首先投到也是奉旨在皖搞团练的兵部侍郎周天爵门下。咸丰三年四月,安徽发生了捻军起义,周天爵带上李鸿章去平定起义,而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在家乡招募了百余名乡勇,也加入了这次军事活动。起义很快被扑灭了,周天爵奏请朝廷加封李鹤章六品衔,李鸿章并没有得到封赏。随后安徽巡抚李嘉端也来镇压捻军,他向周天爵要来李鸿章加入自己的团练队伍,这样李鸿章转而跟了李嘉端。祸不单行,捻军还没消灭,太平军却开始了北伐,矛头直指安徽。幸好北伐军在安徽境内没有待多长时间就北上了,李嘉端、李鸿章没有和太平军交上手,要不说不定就会提前结束戎马生涯。
到了咸丰三年的年中,李嘉端逐渐给了李鸿章一些自主权,让他独立带兵打仗。李鸿章经过前期的军事活动,多少有了一些经验,这阶段算是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李鸿章也因为战功被赏了六品顶戴、戴蓝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八月,在安徽巢县,李鸿章终于和太平军交上了火。估计这股太平军不是精锐,李鸿章赢了,这增加了他的自信,也为他赢来了小小的名气。李嘉端随即向朝廷报奏为李鸿章请功。
九月,江忠源被任命为安徽巡抚,总揽省内一切对敌事务。江忠源是谁啊,是湘军的创办者之一,是曾国藩的学生加好友,在自己人前面更不需要掩饰什么了,曾国藩致信给江忠源不忘称赞自己学生:“李少荃(曾常叫李鸿章为少荃,非少荃)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李鸿章一直心存挂念,很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后来,江忠源写信向曾国藩请教军事和用人方面的事情,曾国藩再次推举自己的学生,“此外闻吕鹤翁、李少荃当不差谬。”曾国藩在向江忠源极力推荐的同时,还不忘向吕贤基说李鸿章的好话,“闻阁下与少荃编修练勇剿匪,屡次奏绩……早修同舟之谊,共图宏济之艰。至要至要“。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曾国藩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他眼中李鸿章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既然是这样,曾国藩当然会尽力推荐李鸿章。不光在推荐方面曾国藩下了心血,对于李鸿章本人,他更是悉心培养。
但由于战乱的原因,两人之间的联系很少,但曾国藩在这个时期还是给李鸿章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除了表达了自己对于李鸿章的看重,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练兵思想毫无保留地全部告诉了他。“今日之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败不相救’四字。今募新勇,不杂一兵……闻足下所带之勇,精悍而有纪律,务望更加训练,束以戚氏之法”,把如何选兵、如何练兵概括地讲授给了李鸿章。所以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影响,从他踏上征战的第一步就开始了。上阵父子兵,曾国藩和李鸿章多少有些这样的味道。
可好景不长,石达开带领太平军的主力向安徽杀来。当时吕贤基困守舒城,前景非常的不妙,李鸿章赶忙带领了几百兵勇到舒城帮忙。但这些对于殂击太平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形势越来越不乐观了。怎么办?太平军马上就打过来了,硬抗的结果估计是以身殉国,吕贤基想这么做,可李鸿章不这么想。自己还年轻啊,就这么报销了,真是太不值得了,自己还有崇高的理想呢,还没实现就成了人名了。但是逃跑就会落得个临阵脱逃的骂名,怎么办?李鸿章很矛盾。最终在别人的劝说下,李鸿章还是决定溜之大吉。就在他逃离舒城后的第二天,太平军攻占了舒城,吕贤基投水而死,幸好李鸿章跑得快,要不真可能小命不保。而整个安徽的形势急转直下,到了咸丰四年一月,巡抚江忠源也战死了,庐州被占。李鸿章顿时感到前途的迷茫,面对强大的太平军,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等到新的安徽巡抚福济上任后,他立即将李鸿章招入麾下。福济也算和李鸿章有师生之情,李鸿章考进士的时候,福济是副考官。福济对军事一窍不通,他便想到了李鸿章,至少李鸿章还带过兵打过仗,有些经验,福济让他做自己的左右手。李鸿章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他尽心为福济出谋划策,制定作战方案。但终究势力差距太大,整个安徽境内的形势没有大的改观。与此同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奉命回皖办理团练,这下父子两人同在一地作战,而却又无法见面。到了咸丰四年十二月,李鸿章在含山打败了太平军,这让他声名鹊起,荣加知府衔、换花翎。
转过年来,到了咸丰五年春,李鸿章随同副都统忠泰去攻打巢县,而父亲李文安也来协助。可没想,到了五月,李文安竟然积劳成疾死在军中。噩耗传来,李鸿章痛不欲生,立即动身去处理后事。可能是上天让李鸿章继续活下去,在李鸿章离开部队不久,太平军猛攻导致整个部队只有忠泰一人逃了出来。如果李鸿章当时没有离开,后果可想而知。
这样来看,父亲的去世对于李鸿章来说成了一件幸事,他又一次逃离了死神的召唤。但此大败后,福济命令李鸿章迅速归队。李鸿章只好像老师曾国藩一样,放弃了丁忧在家守孝,而义无反顾地重新回到了与太平军作战的队伍里。他要为父亲报仇,在他心中父亲的死是太平军造成的,他要血债血还。当时,湖北战事趋紧,石达开挥师西进,离开了安徽。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十月,福济会同李鸿章等人向庐州发起了攻势,并一举夺了下来。李鸿章为此被授予道台,交军机处记名。咸丰六年九月,趁着天京事变的机会,李鸿章又在攻克巢县时获取了战功,被赏赐按察使衔。
眼看着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不好的事情也接踵而来。李鸿章有了些名气,也就招致了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对他的非议声渐强,官场的倾轧也发生在李鸿章身上。这让李鸿章非常郁闷,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以求心灵上的解脱。
从咸丰五年底到咸丰七年,李鸿章过得很窝心,作为一名汉人文官,没少受到排挤。虽然在短短五年里,他从七品升到了四品,上升的势头还不错,但和老师曾国藩比起来,那就相形见绌了,更重要的是这样被挤兑下去,可能就会原地踏步走,这是李鸿章不想看到的。怎么办呢?咸丰七年太平天国有了陈玉成、李秀成,安徽的局势更加紧张了。李鸿章厌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正好以给父亲守孝为名,在九月报请回家丁忧。
朝廷倒是没拦着,估计在他们眼里李鸿章还属于可有可无的人,于是留给他道台的候补,让他回家了。至此,李鸿章第一次团练经历就此结束,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算是练了练手。这时的太平军漫山遍野地杀来了,缺少了李鸿章的福济更不可能打败太平军。
咸丰八年七月,庐州再次被太平军占领,福济被罢免。情况更加恶化下去,合肥也在太平军的攻击范围内。李鸿章的祖宅毁于战火,自己的妻子和幼子也在战争中死亡,这一定让李鸿章感到了自己的无能,连妻儿都保护不了,何况国家呢?在李鸿章疲于逃命的时候,老师曾国藩的部队出现在了安徽,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悍将李续宾带着湘军六千精锐来到了庐州三河镇准备和太平军掰掰手腕。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