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 第 7 章 清朝的丧钟——太平军来了
第2节 一边丁忧一边团练——国藩得名“曾剃头”

  就在曾国藩这个侍郎那个侍郎忙着工作的时候,李鸿章在干什么呢?这时的李鸿章还在“进修研究生”呢。咸丰元年,李鸿章的身份从翰林院编修变成了武英殿纂修,就是国史馆的协修,帮忙整理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不过他借着这个机会恶补了一下各方面的知识,学识也大大地增加了。李鸿章和曾国藩虽然同在北京,但时局动荡,两人各忙各的,交流的机会少了一些。李鸿章不一定看得清老师的心思,他现在只是个低等官员,对于老师的想法并不能全部理解,但他还是敬仰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从曾国藩那里学习为官、为人的道理。
  
  可太平天国起义越闹越大,朝廷上下一片鸡飞狗跳,忙活着剿灭起义军。曾国藩、李鸿章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但两人却也无可奈何。特别是曾国藩,作为高层领导对于朝廷的无能只能是干着急。就在曾国藩郁郁寡欢的时候,正好来了一个机会。
  
  咸丰二年(1852年),他被任命为江西的乡试正考官,可以暂时离开北京。正好他也想换换环境,舒畅一下心情,再加上他已经十四年没有回到湖南老家看望家人了,借这个机会回家看看。他向咸丰帝请了假,皇帝同意了,曾国藩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稍歇,躲一躲阴霾。六月,曾国藩准备妥当起程了,李鸿章专门为老师送行。李鸿章也感到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去南方可能会有不测,他一直送曾国藩到了卢沟桥。两人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少不了老师对学生的叮嘱和学生对老师的祝福,但两个人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数年。


  
  七月,曾国藩走到安徽,突然噩耗传来,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曾国藩无疑是当头一棒,他赶紧给皇帝写了“请假条”,日夜兼程地往家赶。但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已经打到了湖南长沙,他只好绕道回到了家乡杨家坪。回到家里,曾国藩自然伤心欲绝,披麻戴孝,痛哭失声,丧母之哀无法言表。
  
  按照古代的规矩,母亲去世可以在家丁忧,而丁忧的时间可以是三年。曾国藩是孝子,他想为母亲守孝三年。可形势却不允许他这样做,因为太平天国越闹越凶了,长沙被围,身在湖南的曾国藩也感到了危机。比曾国藩更着急的是咸丰帝,看到起义军从南打到北,这架势真有点儿不到北京非好汉的味道,咸丰帝急了。也难怪这位当家的人着急,他的那些军队实在太差劲了。
  
  清朝的“正牌国军”是八旗军,由满族人组成,清朝开国就靠他们了。但和平时间太长了,满族人也学会了享乐,在康熙年间,八旗军就衰败得难堪大任了,更别说这时候还能对他们有啥指望。另一个常备军是绿营兵,以汉族人为主的军队,战斗力比八旗军强一些。可精锐最终也倒在了吃喝玩乐上,在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的时候,绿营兵已经大不如前。国防军不行了,那就只好想别的办法,嘉庆帝推行了团练制度,就是让地方自行建立保卫家园的武装。这招儿倒是效果不错,白莲教起义被镇压了。
  
  等到了咸丰帝的时候,他也想到了这个办法。其实朝廷对团练还是心存顾忌,因为团练就和地方割据军队性质差不多,历朝历代对于武将拥有自己的军队都是防着,生怕做大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政府也不想让地方势力膨胀。
  
  但顾忌归顾忌,毕竟现在火烧眉毛了,除了发展地方武装,好像还真没有别的好办法。咸丰二年,皇帝下旨两湖地区发展团练,目的直指太平军。而组织团练的人都是在籍或者丁忧在家的官员,就是让他们在自己家乡利用各种关系组织起武装力量,曾国藩势必在这个范围内。咸丰二年十一月,咸丰帝给湖南巡抚张亮基颁了一道圣谕,要求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出任湖南团练大臣,帮助湖南政府剿灭太平军,这是咸丰帝任命的第二位团练大臣。当时册封的团练大臣除了曾国藩,前前后后一共任命了四十五个大臣,山东、江苏等地都有。张亮基立即将上级的命令传达给了曾国藩本人。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曾国藩心中充满了矛盾。形势对于朝廷极为不利,作为国家的高级官员,曾国藩应当担负起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责任。但凭借曾国藩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心中没有底,更别说几成把握了。他在犹豫,但有人着急让他出山,好友吴敏树写信给曾国藩力劝他马上行动。郭嵩焘还亲自到他家里劝说。
  
  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曾国藩还是选择勇敢地站出来,做了一回墨绖从戎,就是守孝未结束就带兵打仗。对于这位理学大师来说还有什么比尽忠二字更重要的吗?曾国藩给咸丰帝写了谢恩折,并阐述了自己对于团练的想法:“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访前明戚继光,近人传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诚能实力操练,于土匪足资缴捕,即于省城防守亦不无裨益。“曾国藩准备仿效戚继光的练兵之法,打造一支精锐的部队。折子送到咸丰帝那里,咸丰帝一如既往地签了三个字:“知道了。”但不管皇帝是怎么想的,曾国藩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咸丰二年年底,曾国藩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沙。当时张亮基已经招募了部分湘勇,而且湖南各地自行招募的湘勇也陆续集中到长沙。这些地方武装中有一个人带领的队伍不得不提,这人就是罗泽南。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和曾国藩是同乡。此人是当时湖南屈指可数的人物,是一位理学大家。他和曾国藩是儿女亲家,曾中藩的弟弟曾国华、曾国荃都是罗泽南的学生,罗泽南的学生遍布湖南,他的威望使不少学生投入曾国藩门下成为湘军的骨干,如李续宾、李续宜等人。而罗泽南的作用既是为湘军打下了良好的前期组建的基础,又为后来湘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建设湘军的最初阶段,罗泽南带来的千余名湘勇成为湘军最早的班底,也是曾国藩最为倚仗的“嫡系”。怎么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是摆在曾国藩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此曾国藩早就胸有成竹,别忘了他在兵部干过侍郎,对于八旗、绿营的种种弊端十分清楚。对挑选士兵他有自己的标准,就是那些在深山里的农民兄弟们。
  
  这些人朴实本分,说得难听一些就是有点儿傻,但就是这种“傻”,对血亲的认同感很强,为了自己的同乡可以牺牲生命。这就把曾国藩认为军队最大的弊病—“败不相救”解决了。而有三类人,曾国藩是绝不会用的。一是逃兵,二是街头的小混混,三是曾经为官府做事的人。曾国藩认为这三类人油滑有余、诚实不足。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湘军成立之初就严格抓住了士兵成分这个关键,奠定了以亲情、友情、乡情为核心的军队基础,得以成为战斗力惊人的湘军。
  
  在组建部队的同时,曾国藩对整个湖南的形势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太平军此时已通过湖南向长江下游挺进,湖南暂时还是安全的,去主动找太平军的事儿,那是不可能的,办团练的主要目的是自保。湖南是个多会党的地方,因为山多河密,所以造成了反清势力遍布湖南,比如说天地会、串子会、红黑会等。在太平军袭击湖南期间,很大一部分的会党人员加入了太平军,跟随他们东进。曾国藩现在的想法就是先稳定湖南的局面,想稳定局面就要从解决这些不安分的人下手,可这些人并不好对付,如果好对付早就解决了。


  
  在解决会党问题上,曾国藩提出了“乱世用重典”的论调。在他写给咸丰帝的奏章里明确写着:“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对于曾国藩这么一个文人来说,让他去打仗,本就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曾国藩又是理学大师,理学和杀戮是格格不入的,但在这种非常时期,曾国藩只好心一横手一狠,向着他认为的歹徒们举起了屠刀。而对于曾国藩的请示,咸丰帝也表示了认可,并表示“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
  
  有了皇帝撑腰,曾国藩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他在长沙建立了一个叫“审案局”的临时机构,委派候补知州刘建德等人具体负责。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不端的人,抓入审案局,就地正法或者杖刑、鞭刑。一时间,湖南境内风声鹤唳,审案局就像中统、军统一样,四处抓人,在4个月里,正法104人、杖毙2人、死在狱中31人,这还没加上各地自行处理的人犯。与此同时,曾国藩对湖南境内的起义也不放松,镇压各地会党起义6次。
  
  从曾国藩上任,仅咸丰二年底到咸丰三年三月,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湖南整个局势被曾国藩的血腥政策给控制住了,从这一点来说曾国藩“乱世用重典“的思路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打击敌人震慑百姓,确实很高明。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残忍的手段,为曾国藩带来了“曾剃头”的外号,毕竟杀人不是好事,但曾国藩对于这样的外号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从上面他写给咸丰帝的奏章就可以看出来,他宁可被世人所唾骂,也要保住清朝的江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