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左右逢源——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
-
曾国藩的拖延战术还是惹怒了上层,不是不想干吗,那就挪地方换人,而正好这时候南方又出大事情了。接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被杀了。事情的大体经过是这样的: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到总督府西边的校场检阅练兵情况,检阅完了就步行回府,当时一起的还有几个手下。走到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里蹿出一个人,拿着匕首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第二天马新贻不治而亡,而凶手自称叫张汶祥,当场被抓。堂堂两江总督,权位仅在直隶总督之下,手握清朝财政命脉,竟然被人当街刺杀,这可够耸人听闻的。清政府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曾国藩走人,曾国藩复任两江总督,兼办这起“刺马”案,而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的不是别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和曾国藩渊源可算是不浅,他是曾国藩的学生、幕僚、同事,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将在后面一一为大家展开,现在我们先从天津教案说起。当时李鸿章的身份是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还有一个太子太保的头衔。
可以说,李鸿章已经跻身高层的范围内,但还不是权力核心人物。而天津教案发生时,李鸿章正在剿匪,他可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教案这种重大的事件,怎么能逃过他的耳目。而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曾国藩也多次给李鸿章去信听取他的意见。李鸿章没有一点儿置身事外的意思,在他看来老师这次前途未卜,为了能帮助老师妥善处理,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鸿章在复曾国藩的书信中就明确指出“有杀毙领事教士重情,其曲在我,固无疑义”,而解决的方法在“中国立意不与开衅”的前提下“拿犯、赔银”即可。“参用痞子手段不宜轻以一死塞责”这句在李鸿章与曾国藩书信里的话,说明了李鸿章的处理方式。
不管洋人怎么着,就玩油滑的,不说可也不说不可,静观事态发展,再做决断。这也表现出李鸿章混迹官场的一贯作风—痞子工作法。别看名字不好听,但是效果还算可以。像泥鳅一样浑身溜滑,想抓住那叫一个难。
可曾国藩并没有听从李鸿章的建议,他不是油滑的人,是个老实人,这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曾国藩认“实”,而李鸿章务“实”,虽然都是“实”,但含义却差别很大。曾国藩的“实”是事实、道理的实,李鸿章的“实”是实效、效果的实。曾国藩满脑子里都是儒家的正统思想,李鸿章却少了这些束缚。在天津教案事件上,曾国藩实在是进退两难。而对于这样尴尬的处境,曾国藩选择了有意避退,他也看出来了清政府对他工作能力的质疑,随即上奏身体状况差强人意,要求另外选人处理天津教案。确实,这样大的压力让曾国藩的健康每况愈下,眩晕、呕吐成了常事。正好清政府方面想换人呢,这下有了充分的理由,那就换人吧。李鸿章成为接任者的不二人选,很快他收到了转任直隶总督的上谕,而曾国藩去干原来干过的两江总督。这个安排很合适,反正两江总督死了,正好没人接替,再说曾国藩对两江地区比较熟悉,去那里是个很好的选择。安排李鸿章去也合情合理,他和洋人打交道也不少,朝廷寄希望于他拿出点儿真办法来。
接到去往天津的任命后,李鸿章的行动很快。他不是抓紧去天津接手曾国藩处理事件,而是先去了保定—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先占了位置再说。至于天津教案的事情,李鸿章并没有急于去接这个烫手山芋,看到老师曾国藩为了这事那叫一个为难,他也心有余悸,静观其变。他又很聪明地以身体有恙等理由,上疏让曾国藩先行处理完天津人犯后,自己再前往天津。清政府也同意了李鸿章的请示,让曾国藩继续在天津处理未完事宜。
备受煎熬的曾国藩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以病请辞,想置身事外,而朝廷真的将他调任了,他反而觉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了。这对“一心忠君”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最可怕的。他狠下决心,杀,在这种情况下,心软就会毁掉自己。于是曾国藩重新开始抓人,又有数十名无辜的群众被当做暴徒送进了监牢。随后,曾国藩向朝廷启奏,第一批准备正法15人、军流徒刑21人,还有几名嫌犯稍后查明再作处理。朝廷对曾国藩的奏章表示满意,并敦促尽快结案。
等第一波人犯的处置有了结果,李鸿章也来到了天津。当然他来天津首先还是要拜会一下曾国藩,一是尽师生情谊,二是与曾国藩交换意见。两人见面不得不讨论起对洋人态度的问题。曾国藩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李鸿章回答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痞子态度”,曾国藩也依旧对他的处理方式不屑一顾,怒道:“那痞子腔怎么用,你倒是用给我看看。“看到老师和自己的意见相左,李鸿章自然没有让曾国藩难堪,用“我只是随便说说”来搪塞曾国藩。曾国藩继续教导李鸿章说既然洋人也讲处世的基本原则,那就要诚心待人,如果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只能是中看不中用,还不如踏踏实实和洋人交往,这样的结果可能更好。曾国藩的教导当时李鸿章不认为是好主意,所以他心里对“痞子态度”没有改变,他自有自己的想法。
这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最后一次在重大国事中的交集,而两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再次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不过这次的谈话对李鸿章的影响还是深远的,别看当时李鸿章好像有点儿不服气,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与洋人坦诚相待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多年后,连李鸿章自己都说:“我办了一辈子的洋务,没有闹出乱子,都是老师一言指示之力。”而“一言指示之力”就是指曾国藩教导的坦诚相待原则。为了践行曾国藩的原则,李鸿章总结出“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大收效”的结论。
放下后话不说,继续讲天津教案。在公布处理意见后,洋人们又开始抗议了,他们给清政府发去联合照会,还是觉得处理得太轻。朝廷只好再次责令曾国藩加大处理力度。曾国藩既然已经当了“卖国贼”,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很快,第二批被处理的名单报了上去,正法5人,军徒25人。两次加起来共判死刑20人、充军流放25人。除了惩治人犯、惩罚官员外,还有两条,那就是赔款、道歉。杀了人、烧了房,经济赔偿是应该的,赔偿费加抚恤金一共50万两,还派崇厚为专使向法国赔礼道歉。这就是曾国藩对整个天津教案的处理意见。
而这个意见一出,全国哗然,曾国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对他的谩骂声此起彼伏,甚至有点儿唾沫星子淹死人的架势。京师的湖南同乡们把曾国藩作为湖南人的耻辱,将会馆中曾国藩的官爵匾额悉数砸毁,甚至将他的名籍取消,不承认他是湖南人。官员们也是群情激昂,特别是以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的父亲)为首的众大臣纷纷表示对曾国藩的不齿,这些人包括李鸿藻(注意,这人和李鸿章没有关系,而且是一对死掐的冤家)、翁同龢(光绪帝的老师)等人。他们对曾国藩这种卖国的行径一直表示愤慨,而他们主张与洋人拼到底,乃至血战不止。曾国藩确实倒霉,天津教案绝对是一个毁人的大坑,谁跳进去谁就惹一身脏。爱国是正确的,可爱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难道曾国藩就想这样受洋人欺负?他一定不想,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如果和洋人谈不好那就打仗,就清朝剩下的那点儿家底儿,还不够塞列强牙缝的呢。说句不好听的话,奕譞等人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如果让他们和曾国藩换换,估计也很难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曾国藩背负着历史罪人的大山,离开了天津,天津这个地方对他来说真是一个不祥的地方,他一定不想再回到这个伤心的地方,而剩下的事情就扔给了李鸿章。
曾国藩离开了,李鸿章还在,后续的扫尾工作还需要他来完成。其实李鸿章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处理意见已经得到了双方的认可,他能做的就是在细节上再讨价还价。李鸿章外交能力堪称清朝末年最强的,无怪乎他执政后期外国人视他为“无冕之王”。法国已经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处理教案事件也是能快则快,李鸿章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他的斡旋,俄国人松口了,只要求经济赔偿,并不要求抵偿人命。这样,死刑犯的数量从20名减为16名,还是捡回了几条中国人的命。而在对犯人行刑的时候,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偷偷派人将原来收监在牢的16个死刑犯弄了出来,顶替了被判死刑的人。这招儿可是够绝的,反正洋人也不知道是判的哪几个人死刑,只要是砍了头就交差。别看这都是些“小动作”,可给李鸿章带来了不错的口碑。政治上耍点儿小聪明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看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
从天津教案这个事情上看,李鸿章对使用政治小伎俩很是在行。首先,他在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后,并没有急于去天津,就是知道自己如果去得太早,势必要接烂摊子,所以他就推给了曾国藩。曾国藩已经坏了名声,那没办法,只有让他做出处置决定,而自己只承担执行者的角色,会被骂得少些。其次,国人已经出离愤怒了,做出点儿能鼓舞人心的事情,比如说少杀了人,那就能得到国人的一致赞扬。不得不说,李鸿章的小算盘打得那叫一个精,只是苦了曾国藩。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