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 第 2 章 代序 大家来玩玩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对对碰游戏
第2节 同台PK——评委打分制的玩法

  到底怎么评价曾国藩、李鸿章呢?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这里就不再多说,而我们要做的是对两人进行比较,而不是对他们盖棺定论,那就让我们用现在的方法给两个人打打分,看看究竟是老师强,还是学生厉害。我们先从十个方面对两人进行评分,每个方面十分,总计一百分。每个方面基础分为五分,表现突出就加分,有问题就减分,最高只到十分,最低不能为负数,加起来就是两人的最后得分,那就知道谁更强了。
  
  首先,我们先聊聊曾、李的学问。学问这个词涵盖的内容很多,比如说文字水平、学术成就等。曾国藩这个方面很突出,是公认的理学大师,他在理学方面主要是受唐鉴、倭仁的影响,这两人是当时理学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们同时也担任着朝廷大员的角色。曾国藩任京官期间,拜在两人门下,对理学的认识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曾国藩更加注意自己的修炼,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曾国藩在这个方面曾经以“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对自己严格要求。那句近乎苛刻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标准,就是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体现。所以在名师和个人努力下,曾国藩成为了理学最后一代宗师,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理学并不是曾国藩唯一的治学方向,他对历史、文艺、鉴赏等都有研究,他主持的《经史百家杂钞》就是对古代各类文献的汇总。这本书共分为著述、告语、记载三个大类,其中又分为若干小类,比如说辞赋类、书牍类、传志类等,共十一个小类。内容从孟子、庄子等百家,到各位名家的文章,再到私人之间的书信,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古文的重要参考书籍。《经史百家杂钞》的地位可以与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和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相提并论,其价值不可小觑。
  
  除了编撰文字,曾国藩还经常为别人写祭文。写祭文这事儿可不是随随便便写几句恭维的话就可以的,既要对死者的生平进行简述,还要对他的一生进行评价,而且文字要求也很高,所以能写祭文的必定是被别人认为写作能力超群的人。看看《曾文正全集》就知道,曾国藩一生写了密密麻麻不少的墓志铭,可知找他的人有多少。就是在曾国藩临终之前他还在为别人写墓志铭呢,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是一个“强”字能代表的。
  
  而反观李鸿章呢,虽然从他写的诗稿来看,他的水平还不错,但比起曾国藩就逊色了很多。虽然说在曾府,李鸿章曾经是曾国藩的秘书,而且还替老师做过写奏章的文字工作,但秘书毕竟是秘书,必须按照曾国藩的意思去写,代笔只能说明李鸿章的文字功底还不错,取得了曾国藩的信任。再看看《李文忠全集》的内容,除了奏章就是书信,没有留下任何学术的痕迹。唯一可以称道的是李鸿章参与了《经史百家杂钞》的校订工作,虽然这个工作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但主编和校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一个是定调子,一个是挑错别字,虽然这样的比喻不是很贴切,但基本上反映了曾、李之间的差距。
  
  在其他方面,李鸿章也没有能超过曾国藩的地方,所以看在李鸿章是进士出身的份儿上,勉强给他基础分五分,最多再加一分,得六分。曾国藩虽是“同进士”出身,但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足以弥补这个缺陷,给他满分十分,应该不算过分吧?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两人的性格。总的来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性格是互补的,曾国藩有些“黏液质”性格的特质,而李鸿章属于“多血质”性格。其实曾国藩早期是“胆汁质”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处理事情比较极端,急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特别是在第一次出山的时候,为了尽快消灭太平天国,他不顾与地方各级官员的关系,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导致处处受到排挤。
  
  在父亲死去回家躲避风头的时候,他认真反思了自己之前的行为,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太过激,从而得罪了不少人,才使湘军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第二次出山后,曾国藩从“胆汁质”性格变成了“黏液质”性格,对待人和事都非常地圆通,办事非常地谨慎,轻易不与人发生冲突。比如说对左宗棠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不与其撕破脸皮,为的是让左宗棠听自己的话,配合自己消灭太平天国。李鸿章年轻时就心高气傲,自恃才能过人,所以过于张扬,好争论长短。


  
  曾国藩对于李鸿章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很清楚,他知道这样很难成大器,所以故意让湘军将领数落他,消除李鸿章身上的“毛刺”。据说在咸丰八年,李鸿章和彭玉麟还因为争辩的事情动了老拳,结果小个子彭玉麟和大个子李鸿章打了个平手。不过在曾国藩不断的调教下,李鸿章的“多血质”性格里面增加了“黏液质”的成分,逐渐趋于沉稳。曾国藩对于自己的“黏液质”性格也清楚,这种性格的人常表现得遇事优柔寡断,曾国藩也犯了这个毛病,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比如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朝廷急命曾国藩调集湘军勤王,曾国藩迟迟做不出决定。而这时李鸿章斩钉截铁建议曾国藩不去勤王,而专心致志对付太平军,曾国藩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这是李鸿章“多血质”性格的优势,就是遇事果断。《曾国藩日记》中也有记载,一些事情和李鸿章商量过后,曾国藩立即就能决定,所以两人形成了性格上的互补。
  
  虽然“祁门别离”是两人性格差异的体现,但最终李鸿章按照曾国藩的教诲,不断修正自己的性格。在对待左宗棠的问题上,李鸿章就是按照曾国藩的办法,尽量顺着左宗棠,就算后来有了“海防”、“塞防”之争,也没有导致两人像曾、左那样的决裂。纵观两人的性格,不能单单以一种性格来归纳,只能说是性格上各有优劣,因此,两人在性格上打成了平手,各得六分。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两个人的品质。曾国藩可以说是趋于完美的。一是忠君爱国、体恤百姓,二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在湘军创建伊始,曾国藩写过《爱民歌》等,主要是拉近和百姓的距离,获取百姓的支持。这个的效果还不错,曾国藩的口碑传播开来。而且曾国藩在廉政方面也是过硬的,就如前面所说,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所以在品质方面曾国藩可以加五分。
  
  但曾国藩还是有瑕疵的,比如说天京被毁、私斩李秀成。虽然说曾国藩是为了弟弟曾国荃而迫不得已这么做的,但正是他偏袒弟弟的私心,成为他无法掩盖的污点。而湘军后期风气败坏,曾国藩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两方面对于曾国藩的影响很大,所以还是需要给他扣两分。李鸿章就差一些了,忠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是他挺身而出,可能清朝还不知道被挤兑成什么样。而且由于李鸿章所处时代更加凶险,所以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更加可贵,姑且给他加上一分。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不错,虽然在中法战争中将他从法国公使的位置上拉了下来,但那是受形势所逼,而后将他安排在海军衙门工作,算是对他也不薄。不光厚待恩师的孩子,对待政敌的儿子李鸿章也没有落井下石。比如左宗棠,李鸿章和他打了一辈子的官司,但左宗棠死后,李鸿章对待左宗棠的后代没有夹杂个人恩怨,还保举左宗棠的儿子为官。这样摒弃前嫌的人品还是值得赞扬的,所以给李鸿章再加一分。

  
  但李鸿章最大的问题就是假公济私的问题,前面多次说到,这里就不啰唆了,直接扣两分。品质这项曾国藩得八分,李鸿章只能得基础分五分。
  
  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两人最重要的方面—军事。军事是曾国藩、李鸿章的发家法宝,所以这个项目的打分比较复杂,先从军队建设说起吧。曾国藩创建湘军这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有了湘军才有了淮军,有了淮军才有了北洋军阀,继而清朝灭亡。
  
  虽然不能说是北洋军阀直接导致清朝的覆灭,但它还是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从这点看,曾国藩建立湘军既挽救了清朝,又在另一个方面终结了清朝。从军队组成来看,湘军以血缘、地缘为主,而淮军的成分就复杂多了,这就决定了湘军的组织性较淮军要强不少,但两者都存在着领导至上、国家意识淡薄的问题。
  
  从湘、淮两军的军事成果来看,湘军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使得清朝继续统治了几十年,曾国藩作为第一领导,应该是居功至伟,而且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华、曾国葆都是死在战场上,加三分一点儿都不过分。
  
  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主要功绩在于镇压捻军起义方面,而且李鸿章对于先进武器的引进要比曾国藩进步得多,可以给他加两分。湘军的迅速衰败和曾国藩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为了保住自己而将湘军裁撤,所以湘军的地位很快被淮军超越,曾国藩以个人利益而放弃军事建设,是他的一个明显的不足,要给他扣一分。
  
  反观淮军,虽然在清末成为国防主力军,但李鸿章任人唯亲,将不懂海战的丁汝昌等人安置到北洋水师,造成全军覆没,淮军陆军主力也在对日本的战斗中屡屡失败,使得整个淮军经甲午战争而分崩离析。李鸿章作为第一指挥员,对甲午惨败难辞其咎,所以要给他扣除一分。在军事上,曾国藩七分,李鸿章六分。
  
  再来看看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多少强人也从侧面说明了领导的能力和个人魅力有多大。曾、李的幕僚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军师、秘书一类的文职人员,又包括战将、后勤等军事人才,甚至还有外交、洋务的特殊人才。
  
  曾国藩的幕僚据统计多达四百人以上,其中官位达到三品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其他中层官员的人数就不计其数了。文有刘蓉、李元度,武有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塔齐布等,洋务有徐寿、华蘅芳、容闳、李善兰等。
  
  特别是曾国藩本人有独到的用人之道,总能人尽其才,堪称用人之高手中的高手。而李鸿章呢,其幕僚的数量也很惊人,比如说武将程学启、刘铭传等人,文有吴汝纶、张佩纶,洋务有丁日昌、盛宣怀等,外交方面有伍廷芳等,还有马格里等洋员也是他的得力助手。这些李府的幕僚做到大官的人数也不少,不过和曾国藩的幕僚群比起来,还是稍逊一筹,而且李鸿章的好多幕僚都是原来曾国藩的幕僚,后转入李府,如吴汝纶、丁日昌、李传黼等。再加上李鸿章的用人之道也较曾国藩差一些,比不上老师的慧眼识珠,所以在加分方面,曾国藩可以加三分,而李鸿章只能加两分。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幕僚的影响力,曾国藩光有李鸿章、左宗棠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就加分不少,何况连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弟弟李昭庆、李鹤章都曾经跟随曾国藩。无形之中李鸿章反而给老师加了分,这个实在是没有办法,谁叫他也是出于曾府呢。李鸿章的幕府里就鲜有像自己那样从幕僚发展成一代权臣的人了,唯一的一个就是袁世凯,但袁世凯有“篡位为帝”的不光彩经历,所以就幕僚的影响力来说,曾国藩可以加两分,李鸿章只能加一分。幕僚一项曾国藩的得分是满分十分,而李鸿章只能是八分。
  
  再往下比,就是官职上的比较了。就让我们先看两人的官场履历吧。曾国藩科举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湖南团练大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荣誉官衔有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武英殿大学士、赐双眼花翎,去世后最终身份是太傅、一等侯爵、谥号文正。
  
  李鸿章就牛一些了,科举为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授予道台交军机处记名、福建延建邵遗道缺、江苏巡抚、办理通商事务大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北洋大臣,荣誉官衔为骑都尉世职、一等伯爵、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赐三眼花翎,去世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


  
  从两人的履历可以看出,曾国藩属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爬上来的。李鸿章却是跳了几级蹦了上来。曾国藩有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兼任过五个部的侍郎,而李鸿章最牛的就是赐三眼花翎。
  
  从这个方面比较李鸿章应该比曾国藩强不少,而且李鸿章还比曾国藩多了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综合起来看,李鸿章做官要比曾国藩强了不少,但遗憾的是两人都没做过军机大臣,所以李鸿章可以加三分,曾国藩只能加两分。而谥号上,曾国藩的“文正”比李鸿章的“文忠”要高一大截,那曾国藩可以加两分,李鸿章加一分。在官职这个硬指标上,两人打成了平手各得九分。
  
  再一项就是洋务运动了,这也是李鸿章的强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其推动历史的功绩世人皆知,不管是学习西方知识还是努力推动“中国工业革命”,曾国藩都是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继任者,比起老师,他的魄力更大,步子也迈得更大。他不局限于军事建设,民用、工业都是他积极倡导的。就铁路、电报这两项对日后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就能证明李鸿章超越其他人的眼光。
  
  虽然其中少不了像北洋水师覆灭这样的惨痛教训,但整体看来,李鸿章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言简意赅,在洋务运动这一项中,李鸿章可以得九分,而曾国藩就要“委屈”一下,只能得七分了。

  
  与洋务运动息息相关的就是外交了。这点曾国藩还真是处于下风,天津教案让他成为万人唾骂的对象,这让他减分不少,但他对外推崇的“诚信”精神,还是影响到了李鸿章。李鸿章在外交上看似比老师占有优势,毕竟他被认为是晚清首屈一指的外交家,可就是因为这样,每每他都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弱国无外交,这让李鸿章在外交方面屡屡受挫。
  
  大家都经历过找人办事、看别人脸色的时候,说实话没人喜欢矮人一头、笑脸相陪的“孙子样”。而李鸿章看着洋人的脸色,这个滋味更不好受,但他又只能强颜欢笑,不得不为。随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他信奉的“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只能是权宜之计,就是这个没办法的办法,使李鸿章陷入依靠别人的境地,每次都是以牺牲中国之利益换取洋人之利益,所以有人说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外交,吃了一辈子的亏不无道理。
  
  将两人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这样的分数:曾国藩树立外交思想可加一分,但应对外交无手段要减一分,只能得到五分;李鸿章周游各国,受到礼遇,可以加一分,处于矛盾重重的外交场,能依靠个人能力周旋于各国之间,加三分,口碑较差,名声被毁,扣两分,实际得分七分。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政绩。这里所说的政绩主要是曾、李两人在官场上的表现,比如说整顿吏制。在整顿吏制方面,曾国藩先给李鸿章做了表率,他对贪官污吏有着与生俱来的仇恨,他又深谙官场的险恶,所以对于惩治官吏还是采取以儆效尤的办法,打击一批,吓唬一批,拉拢一批,尽量不造成与大多数人的敌对,这是他从第一次出山和湖南各官员冲突中得来的经验。所以他对于那些臭名在外的官吏还是采取弹劾的办法,从而净化官场。
  
  而李鸿章也深谙此招,但他的心更“狠”一些,经常弹劾那些不得力的官员,从而安插自己信任的官员。从两人的奏章上常常看到他们弹劾官员的折子,不过基本上仅限于自己手下,对于一些“背景深”的大员,他们只能采取迂回的办法。当然两人弹劾别人,也就常常遭到其他人的弹劾,这倒是正常的,在官场上混,不被弹劾还真的不正常。在整治吏制上,两人可以都加两分。
  
  和现在考核政绩不同的是,那时候民生问题反而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情。曾国藩、李鸿章在这方面也是欠缺的,不多的亮点中,以治理永定河为两人为民造福的代表,毕竟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伺候”朝廷上,老百姓的事情只能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了。所以两人还可以多加一分,又一次打成了平手,各得八分。
  
  最后就是两人后代的比较了。什么样的家长教育出什么样的儿女,这点是不能忽视的。曾国藩有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女儿曾纪静、曾纪耀、曾纪琛、曾纪纯、曾纪芬。曾纪泽已经说过了,是一名外交家,曾任驻俄、法、英公使,后参与中国海军的建立,其后为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刑部、吏部侍郎。曾纪鸿自学西方数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评解》等数学专著。
  
  而曾国藩的女儿中以曾纪芬名声最高,是一代才女。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女儿李经璹。李经方曾跟随父亲出使日本、俄国、英国,后出任邮传部左侍郎,辛亥革命后被罢官。李经述是一名诗人,曾任三品参赞官。李经迈曾作为出使奥地利大使,后授光禄寺卿,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李经溥事迹不可考,而唯一的女儿李经璹嫁给了李鸿章的幕僚张佩纶,他们的孙女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张爱玲。
  
  可以说,从曾国藩、李鸿章的第二代可以看出,曾家的孩子要比李家的孩子有出息,所以给曾国藩加两分,李鸿章加一分,最后分别得七分和六分。
  
  十个方面都说完,这样我们梳理一下两人的总得分:
  
      学问    性格    品质    军事    幕僚    官职    洋务    外交    政绩    后代

  
  曾国藩    10    6    8    7    10    9    7    5    8    7
  
  李鸿章    6    6    5    6    8    9    9    7    8    6
  
  有五项曾国藩比李鸿章得分高,有三项两人平分,有两项李鸿章比曾国藩得分高,总分曾国藩77分,李鸿章70分,师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依旧是老师胜过学生。而曾、李两人能打多少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赞也好骂也罢,这两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更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审视一下晚清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让历史不要重演。
  
  崇效天
  
  2012年10月于山东济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