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 第 2 章 代序 大家来玩玩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对对碰游戏
第1节 各花入各眼——名人们的对对碰玩法

  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晚清最著名的权臣,人们究竟怎么评价他们呢?我们先从官方记载中入手。在《清史稿•曾国藩传》中,把曾国藩比喻为诸葛亮、王守仁,以“中兴第一人”,对他进行了定性。在《清史稿•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唯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首先肯定了李鸿章是中兴的名臣,他的一生和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们往往把军事方面的成就当做了他的主要功绩,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诸如内政外交的功绩。他在清朝的对外交往,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国外交的开山鼻祖,他是皇帝的好臣子、社稷的守护神。
  
  在肯定李鸿章的功绩后,又直言不讳地说到了李鸿章的缺点。那就是惯用利益来笼络人,过分自大,再加上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好,所以导致了对他的质疑之声不断。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李鸿章依靠给别人好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点没错。从淮军到洋务运动再到外交活动,李鸿章基本上都是从现实利益出发,采取许人以各方面条件从而达到目的。别说是给别人,就是李鸿章自己也在为官的时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其中主要是在兴建洋务时,投入自己的份额,获取经济利益。


  
  在这点上,李鸿章确实无法与曾国藩相比。曾国藩死后留下了可怜的家产,一点儿不像做了这么多年封疆大吏的人。而据说李鸿章给子孙留下了数千万的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虽然不是收受贿赂而来,但利用手中的职权谋求私利是一定的。所以说李鸿章在“经济问题”方面还是让人诟病的。而对于处理事情不分轻重缓急的问题,倒是不贴切,可能是实在找不出什么托词来掩盖清朝已经孱弱不堪的真实原因,只好将李鸿章在外交上的屡次失败归结于他办事能力不强。
  
  从清史稿对两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曾国藩明显要高于李鸿章,曾国藩的本传没有一个字的不好,李鸿章却被直接点出了缺点,所以从官方的角度看,曾国藩是个完美的大臣,而李鸿章是个有些瑕疵的臣子。从谥号中,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也可以看出,“文正”比“文忠”,还是高了一个档次,表明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要高于李鸿章。
  
  说完官方的评价,我们再来看看同时代的人对这两人的看法。湘军、淮军中的元老级人物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派系的不同,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评价不尽相同。对湘军的将领而言,一方面是当时李鸿章尚未发迹,另一方面这些老将基本上在李鸿章掌权时都已经去世,所以他们对曾、李不可能有整体的评价。

  
  特别是左宗棠这种看谁都不顺眼的将领就更不要提了,反正在他眼里曾国藩水平不高,李鸿章能力不强。倒是与曾国藩、李鸿章共同参与洋务运动的容闳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他在《西学东渐记》中这样描述曾、李二人:“(曾国藩)财权在握,绝不闻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族,以视后来彼所举以自代之李文忠,不可同日语矣。文忠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文正则身后萧条,家人之清贫如故也……李文忠虽为曾文正所荐举以自代之人,顾其性情品格,与文正迥不相侔。其为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行事好变迁,无一定宗旨,而生平大病,尤在好闻人之誉己。其外貌似甚鲁莽,实则胸中城府甚深,政治之才,固远不迨文正,即其人之忠诚与品格,亦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从“文正”、“文忠”的字眼,可以推断容闳是在李鸿章去世后才写了以上的文字。里面主要反映了容闳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看法,并明确表示曾国藩要比李鸿章强。比如“廉洁”的问题,再次提到了李鸿章假公济私的事情,而且还认为李鸿章主要是好面子,依着自己的性子办事,思想品质也差曾国藩一大截。与两人共过事的容闳,他的评判应该算是从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直接接触中所得,相对还是比较客观的。
  
  在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中,也对曾、李两人进行了比较。“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
  
  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梁启超依然认为曾国藩要在李鸿章之上。虽然管仲和鲍叔、韩信和萧何的比喻不是很恰当,但可以道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知遇之恩。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只能算是曾国藩幕府中的普通一份子,这点倒是值得商榷。毕竟和曾府中其他人相比,李鸿章的作为是有目共睹的,将他划为一般的人物难免有些降低李鸿章。
  
  但梁启超还是对李鸿章面对清朝内困外扰的局面勇于挺身而出的精神表示了肯定,但这只是李鸿章出彩的很小一部分。从整个《李鸿章传》来看,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人生进行了批判性的赞扬,即对李鸿章的不足予以激烈的抨击,又对李鸿章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感到无奈,更为世人对李鸿章的种种非议表示了不满。用梁启超自己的话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除了以上比较公正的评价外,当然也少不了对曾国藩、李鸿章激烈的批判。比如说章太炎,他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他对曾国藩的评价那叫一个犀利。“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要其天资,函功名,善变人(虚伪)也。……金陵之举(屠城、杀忠王)……所志不过封御侯,图光紫……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意思就是曾国藩非但不能说是贤良,反而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他的志向无非是当大官,其后世也被他所拖累。放在章太炎那个时代,这些批判也可以理解,毕竟曾国藩是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就代表这封建势力,作为新思潮的倡导者,章太炎自然要对曾国藩大加批评,只是这个以偏概全的评判未免有失公允。
  
  曾国藩被批得厉害,李鸿章更是在劫难逃,从名声上来说他要比老师“臭”得多,所以对他的批判那就更是比比皆是。就像梁启超所说的,“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作为的人一定是没有赞誉和非议,而名震天下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被人骂得体无完肤的人,不一定不是伟大的人。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就是,别以为你想挨骂就能挨骂的,挨骂也是要有资格的,一般的人想挨骂都难,当然这里的挨骂是指全民齐上阵的那种。
  
  其中以近代学者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传》的评论最为刻薄。“及殁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银私财又千余万,生平主练兵制械而不主战……俗论拟之为秦桧,予不敢议其国刻也。”把李鸿章和著名卖国贼秦桧画上了等号,这个比喻堪称对李鸿章最大的讽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割地赔款的事情,都少不了李鸿章的身影,这就说他是秦桧,笔者不敢苟同。李鸿章背后有慈禧太后,还有一大群怕洋人怕得要死的王公大臣,反而是敢于站在最前方的李鸿章成了替罪羊。纵然李鸿章在外交上频频犯错,但他一个人的力量绝对改变不了整个清朝。看历史必须站在高处全面地看,没有人想被人唾骂,只是一些事情必须有人要来被骂,真正应该被唾骂的人往往躲在背后。
  
  当然了,有人骂也就有人赞,特别是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都给予曾国藩很高的赞誉。毛泽东曾经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话,而蒋介石以《曾文正全集》为日常必备书籍,终生读之不倦。毛泽东、蒋介石两位政治思想对立的敌人竟然都对曾国藩表示敬佩,可见曾国藩身上确实闪耀着哲人的光芒。而对李鸿章大加赞赏的却少之又少,可能是其争议性太大的缘故,少有知名人士对其赞扬。

  
  不过,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孙中山曾经向李鸿章上书希望他独立,在那里面孙中山曾经写过“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尤所不辞”的话,而后还有“夫以中堂之勋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佐治,无能为也”。这些都表明了孙中山对于李鸿章辛劳为国的敬佩,也寄希望于李鸿章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