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节 明代的抢盐风波之私盐泛滥:从万历与浙江官员的一次对抗说起
-
盐山上长树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叶永盛正在厅堂内休息。突然,书童禀告说京城来了特快专递,是从民营渠道发来的一封信,想抢在圣旨之前先发到他的手中。叶永盛听罢,心中一震,他知道肯定京城出事了。他连忙让送信的人进来,急急忙忙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邸报。读罢邸报,叶永盛大惊失色。原来,皇帝听信浙江忠义右卫百户宦官高时夏的谎言,说浙江、福建的余盐堆积如山,如果把它们都卖出去的话,可以得到30万两白银。
信封内还附了一幅画。叶永盛看罢哭笑不得。原来,高时夏为了表示自己的证据确凿,画了一张盐山图。令叶永盛好笑的是,在盐山上竟然长着茂密的大树。“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盐山上长树!哈哈,真是千古奇观呀!不,万古奇观!”
叶永盛为此半年内连续上了五道奏疏。十一月初九第一道奏疏就火药味十足,斥责高时夏、高寀(这个人令人发指的行为我们后文还有交代)等人是危害边关(九边)的群奸,田应璧、吴应其等宵小已经把两淮、蒲解两大盐场给搞坏了。如今高时夏竟然向两浙盐场伸出了黑手,说什么浙江、福建的余盐可以卖30万两白银。他说:福建盐场我不知道情况,两浙盐场的事情我可知道。
两浙的盐税银送京城14万两,九边9.7万两。但这些可不全是盐的税还包括沿海沙地以及灶户的人丁税,其实真正的盐税不过9万多两而已。而两浙还欠着人家边商4万两银子呢,所谓的盐山全是一些人为了讨皇帝的欢心而蓄意编造的谎言。
大概不到一个月,叶永盛再次上疏。这次他举起了朱元璋的《大明律》。叶永盛认为高时夏等人之所以盯上两浙盐场,其目的就在于盐走私。因此,他查阅了《大明律》,先后将法律条文给万历皇帝看,像什么杖一百、徙三百里等等。并再次声明:两浙即使“化土为金”也断不会有30万两白银的余盐。
其后,叶永盛静待了三个多月,但皇帝的回馈还没有来。叶永盛再次在二月底三月初上了第三道奏疏,对万历十九年(1591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为止的九年零一季的盐引总额进行了统计,一共是322.5979万引,共欠国家和商家99.1557万引。说道:如果真的余盐堆积如山,为了政绩、为了还债我能不卖吗?如今因为两浙盐场贫瘠、海水冲决、逃户严重等原因,实在是难以满足国家的要求。现在为了凑足这个钱数我已经竭尽所能了,只能有1.6万两,太监让我交2.6万两,我实在是办不到,绝对办不到。万岁,您想让国库充盈的想法我理解,但是您不要忘记,国库增加1万两那么供给九边的就少1万两呀,长此以往,九边该怎么办?
两个月后,叶永盛经历了高兴与绝望的两重天。起初万历皇帝要求查两浙余盐是否真的没有,结果真的没有。但后来,万历又要求按照原计划摊派给两浙15万两,叶永盛再次上书,他说: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我们两浙年盐税税收为14万两,如今加派余盐15万两,那就等于我们把给国库的14万两都给了陛下您的小金库内帑。那么九边怎么办?如今九边危急您不可不察呀。臣还听说,您对两淮、河东等盐场可不一样。两淮盐场每年盐税60万,您要求增派给内帑12万,增派与原额相比为五分之一;河东年盐税为19.8万两,增派给内帑不到3万两,增派与原额相比为六分之一。可两浙呢?却是1.2倍,比两淮、河东重了6倍多。此消息一出,灶户纷纷逃亡,商人预见两浙不会再有商卖的盐,所以都不买盐了。如今的两浙真是一片衰败景象呀。如果皇上真的要增派,那我也没办法,那就公平些吧,按照两淮、河东的比例,给我们最多增派2.8万两吧。
上第四道奏疏后不到一个月,五月二十四日叶永盛上了第五道疏。与此同时,浙江巡抚也上疏说浙江的盐税增加两万就已够多了,为了保证民生,应该按季度分批次交给宦官们主管的内帑。叶永盛这第五道奏疏,基本上属于胆战心惊的自我表白。因为,三个月前两浙盐场的1.6万两白银已经送入内帑之中,可万历没有任何回音,也没有签收的凭据,叶永盛认为肯定是万历生气了,嫌银子少,或者内官私吞了。
最终,万历皇帝下旨:高时夏以前的奏盐是胡说八道,两浙确实无余盐。但既然我下了旨就不能白下,你们多想些办法给我凑够2.6万两,分夏秋两季交给内帑。
因为盐的利润极大,通常净利润都在200%以上,因此,引得万千权贵竞折腰。首先进行搜刮的就是皇帝,正如上文所说。其次就是各方权贵。这种事情在明朝中前期就出现过,但因为朱元璋父子时代,法律比较严苛、对宦官的约束较为严格,这种现象并不多见。自成化年间开始,宦官巧取豪夺的案例越来越多。
本来皇室、王府、官员等政府已经给了相应的食盐配给。但自成化三年(1467年)德王讨盐100引尝到甜头后,又于十七年(1481年)再次奏讨1000引。成化年间,各藩王讨盐的数量一般在1000引左右。即使只按照小引制度,1000引盐也是20万斤,显然这么多盐是吃不了的。那么多出来的干什么?私卖。
随着私卖现象越来越普遍,到了弘治年间,藩王们讨要的数量则十几倍、几十倍地增加。弘治四年(1491年)兴王奏讨1万引,两年后将纪录大规模刷新的人是靖王,他一下子就要了10万引。其后的弘治皇帝是明君,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或明或暗的制止。从此以后,再次恢复到了千引时代。
自成化三年(1467年)太监也开始进入私盐运输领域,到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南京的留守宦官覃力朋贩私盐达到了10万引,得银500多两,甚至武装走私。一次,甚至殴打巡检典史,打死税务官员一名。虽然有刚正廉洁的宦官汪直出面将覃力朋抓捕问罪,刑部也以贩私盐和拒捕之罪判了死刑,但在皇帝的过问下没有被处死。自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宋玉偷卖长芦盐于两淮处10万引开始,太监们则公开进入了卖私盐的队伍。
成化年间,唯一被处罚的太监就是熊保。因为这小子打死了人,不知道被害者是什么背景,最终惊动了东厂太监,熊保被发配到“南海子”做了“海户”。成化年间太监因为卖私盐打死了人还会受到处罚,但到了万历年间,高寀害死了上百条人命,甚至吸食童男童女脑髓,仍然逍遥法外。
在藩王、太监先后贩私盐之后,文武官员、地方官绅也陆续加入私盐队伍。结果,国家盐法遭到破坏,最终不得不进行改革。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