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第四章
-
他先是想,既然齐国已被郦食其“说下”,他攻打齐国的军事行动就可以停止了。不料,齐国有个辩士蒯通,前来投靠他。蒯通此人,窥测天下大势,觉得将来 能够掌握天下命运的既不是项羽,也不是刘邦,而是他韩信。他鼓动韩信对齐国应该照打不误。韩信问他此话怎讲,蒯通说,刘邦既然命令你攻打齐国,暗中又派郦 食其来招降齐国,这种做法就不对。郦食其一个说客,凭三寸不烂之舌招降了齐国,得到齐国城市七十多座。你率领几万大军打下赵国才得五十多城。将来论功行 赏,你还不如他一个儒生的功劳大,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何况刘邦并没有正式通知你停止攻打齐国嘛,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打!韩信一听,觉得有道理,好,打。 这一仗,韩信利用潍河之水,淹杀齐军,攻下了齐国。
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 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笼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恰恰韩信自己看不到这一点,天大的机会出现 在他面前,他却“天予弗取,时至弗行”。蒯通竭力鼓动他,第一步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再图下一步发展,后劲最大的是你韩信。并表示“臣愿 披心腹,涂肝胆,效愚忠”,死心塌地要投靠他。蒯通所言,并没有违背当时的造反道德。天下亡秦,群雄并起,谁能把天下争夺到手就是谁的。一不靠公民投票, 二不用举手表决,三不需法律程序,全凭实力。同是造反者,同为争天下,韩信与刘邦、项羽拥有同等权力、同等机会。如果韩信当时敢于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 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真还难说。可是,韩信此人,纵有封侯之愿,却压根儿没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向蒯通表示,“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 背恩乎!”蒯通怒其不争,仰天长啸:“时乎时,不再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说罢,装疯而去。
你说韩信多么“昏”吧,他既然不忍“背汉”,那就兢兢业业为刘邦把仗打好吧。可是不,他偏偏在这种敏感时刻,向刘邦开价,要求自立为“假齐王”,刘邦 怎能不怒火中烧?既然蒯通鼓动他争天下他不想争、不敢争,那又何必伸手去要个什么“假齐王”呢?蠢不蠢啊!刘邦迫于同项羽对峙的困难局面,为了防止不测, 作为权宜之计,接受张良、陈平建议,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一来,局面是稳住了,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梁子”也结下了。韩信自以为从未萌生“背汉”之念,心里 坦坦荡荡。可是,以后的矛盾发展已经由不得他了,刘邦从此将要一步步收紧捆绑韩信的绳索了,韩信还蒙在鼓里呢!
刘邦的用人之术,是一套将人摆布于生死间的封建权术。韩信在军事上纵有盖世奇才,在权术游戏中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韩信是一只猛虎,刘邦也能将它牵在 手里转场子赚钱。他可以违心地将韩信封为齐王,让韩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汉王厚我”,使他即使面对蒯通和武涉的左右游说也“不忍背汉”。为了调动韩信参加 垓下会战,刘邦又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 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 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羞与绛、灌等 列”,树敌太多,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失去理智,策应陈豨谋反,招来杀身之祸,也是罪有应得。临死,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 明白过来时,脑袋已经落地。
刘邦信也萧何,疑也萧何
最后说说萧何吧,萧何是“三杰”中唯一的善终者。
汉中离张良庙不远,公路边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处”。我问了一下那里的情况,说是现地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只立了一块石碑,偶然可以拣到几片碎瓦,别的 没有什么可看。一想也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兵荒马乱,荒山野岭,当时不可能在现地留下什么标记。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处”,也是后人半寻半猜的地点,不去 看也罢。
封建制度的用人原则,本质上就是人身依附关系。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不是偶然的。萧何与刘邦是真正的老乡,刘邦是“沛公”,萧何是 “沛人”。虽说韩信和刘邦、萧何也都是老乡,但彼老乡非此老乡。刘邦同韩信的老乡关系,意味着“老乡整老乡,杀你没商量”。
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汉书•萧何传》中讲了几件事:一、萧何是沛中小吏,刘邦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 事护高祖”。二、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后,萧何“常佑之”。三、刘邦押送徭役去咸阳,别的官吏都给刘邦送钱三百,唯独萧何给了五百。《史记•高祖本纪》中讲了 另一件事:吕雉的父亲犯了事,躲到沛县县令处来避风。沛中官吏豪杰,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都备了礼金前来探望。萧何负责收礼接待,他大声宣布:“人太多 啦,送礼不满一千的都到堂下去坐。”刘邦来了,分文未带,却写了一个假帖递进去,大声嚷嚷:“我送一万!”萧何眼睛一眨,将刘邦放了进去。刘邦对所有客人 都不放在眼里,径直坐了上座,喝得烂醉,从此与吕公混得烂熟,吕公将女儿吕雉许配给了他。司马迁通过这件小事,将刘邦骨子里的痞子气写得淋漓尽致。萧何是 衙役小吏,想来与乡里这类痞子是混得稔熟的。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
史书上说萧何此人“以文无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位有点文墨的小官吏,人不坏”。又说他办事认真,负责课税,上缴最多。秦朝的监郡御史经过考 察,觉得他很适合到朝廷去当差,准备推荐。萧何不愿离开本乡本土,推辞不去。从这件事可知,萧何很适合干机关工作。他后来跟随刘邦打进咸阳,别人都忙于掳 掠金银财宝,他却急往秦宫收集简牍资料、法律文档、地图报表之类,这些东西后来对汉朝开国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萧何对刘邦,真可谓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连皮带骨统统倒进了刘邦的锅里,这一点是他与张良、韩信的根本区别所在。刘邦长年领兵在外 同项羽苦战,萧何开始几年“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后来又“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并将粮食兵员源 源不断从关中送往前线。事无巨细,桩桩件件都考虑得周到细致,只要报给刘邦,全都照准。有些事来不及奏报,他就付诸实行,刘邦回到京城时再补报一下,刘邦 也很满意。萧何对刘邦忠到这种程度,刘邦对萧何就丝毫没有戒心了吗?非也!
刘邦的用人原则,“疑人”第一。“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什么意思?刘邦在前线与项羽对峙,战事艰难,却一次又一次派使者 回京来慰问萧何,说他在后方工作太辛苦啦。有个叫鲍生的,对此咂摸出了味道,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暴衣露盖,非常艰苦。为了使汉王对你不起疑心,你何不动 员你的子孙和亲属中凡是能当兵的都去当兵,使汉王觉得你把全族人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可以让他彻底放心。萧何“从其计,汉王大悦”。这件事给刘邦留下了 极深的印象。后来群臣争功时,许多人认为萧何一天也没有到过前线,一仗也没有打过,把他的功劳说得那么大,听了不服。刘邦就说:“你们都只是独自一人跟随 我打天下,多的也只有两三人。萧何举族几十人跟随我,你们能和他比吗?”萧何对刘邦“举族相随无遗”,他算是认准了一条,只要有了刘邦的天下,就会有他萧 何的家业。
常听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帝王中是否真有人能做到这一条,详情难知,反正刘邦做不到。天下谁对刘邦最忠心?萧何。可是,刘邦对萧何这样的 忠心老臣,也是一疑再疑啊!韩信参与陈豨谋反,吕后串通萧何杀了韩信,刘邦从征讨陈豨的前线传回命令,正式立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专门配备一名都尉带 五百名兵丁担任相国府警卫,待遇马上上去了。有个叫召平的,立刻提醒萧何说:“你的祸要从这里开始了!如今陛下领军在外,你在宫中留守,一粒小石子也没有 打到过你头上,你要什么五百警卫?淮阴侯刚刚闹过一次谋反,陛下为你配备五百警卫,并不是对你的恩宠,而是对你不放心啊!”他劝萧何“谢封勿受”,并将自 己家中的财物统统献出来,作为军费支援前线,以消释陛下心中之疑。萧何“从其计”,果然不出所料,“上悦”。不久,黥布叛乱,刘邦亲征讨伐,又一次次从前 线派使者回京看望萧相国,询问他在后方操持国事的情况。又有人提醒萧何说:“我看你糊涂到极点,灭族之灾快了!你不想一想,你现在高居相国之位,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陛下领军在外,担心你倾动关中啊!你现在应该多买田地住宅,让陛下知道你并无谋国之心,他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又一次“从其计,上乃大 悦”。请看看,伴君之人,这叫过的什么日子?如果不是肠子拐了十八道弯的人从旁一次次及时提醒,萧何的脑袋能不能保留到最后,很难说。
萧何如此谨小慎微,而且那么大年纪的人了,刘邦居然还找茬子斥令毒打了他一顿。那是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后回到京城,许多人拦路告状,说萧相国强买田宅。 萧何去宫里叩拜刘邦,刘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这么多人告你状,你自己去平息民愤吧!”萧何乘机向刘邦提了一条建议,说,长安地方狭窄,老百姓田地 少,我看皇家猎苑内有不少空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让老百姓进去耕种算了,也不要收他们官税了。刘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们多少贿赂,竟来动我皇家猎苑的 脑筋,拖下去打!”天哪,你打死他萧何,他也不会对你刘邦起二心啊。过了几天,有位近身侍卫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你把他打得这么厉害?刘邦道,我 听说过去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好事都归秦始皇,有坏事都揽到他自己头上。萧何倒好,为了讨好百姓,竟想拿我的皇家猎苑去做人情,他肯定受了贿赂,我教训 教训他。侍卫说,皇上这几年领兵在外,萧相国留守关中,如果他对陛下不忠,只要在关中稍有动作,关西的地盘就不是你陛下的了。他那样的大利不贪,怎会去贪 一点小小贿赂呢?刘邦被侍卫说得无话可讲,知道错了,赦出萧何。萧何年事已高,一向恭敬皇上,脱了鞋子进殿去向刘邦叩拜谢罪。萧何为什么要脱了鞋子进殿? 想当初,刘邦曾奖赏萧何可“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此表示对他的莫大信任。萧何这时脱掉鞋子进殿去跪见刘邦,意味着刘邦对他的信任降到了最低点。萧何 脱鞋而入,是向刘邦表示,他鞋子内绝对没有私藏暗器,以解除刘邦的疑心。此刻,谁也想不到,刘邦竟会说出下面这样的话来:“罢了,相国是贤相。我打你,是 为了让天下老百姓都知道,我这个皇上不是好皇上!”
屁话,一通屁话!刘邦脸不红、心不跳,用一通屁话将他的疑心病掩饰了过去。刘邦是个疑心病狂,他有一整套疑人术。他怀疑人不要任何理由,怀疑错了说几 句屁话就可以掩饰过去,被冤者还得向他下跪谢恩。封建帝王是没有什么廉耻概念的,他们有时是人,更多的时候不是人。偶然也会讲出几句带有友情亲情人之常情 的话来,却往往不一定是真心。他们更多的时候不讲人话讲鬼话,前说后赖,眨眼变脸,恬不知耻。一是一,二是二,耿直不阿之人,是做不了皇帝的。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