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大处着眼阅青史,成败得失百年论。
虽然商鞅变法到长平之战相隔一百零一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相隔一百四十年,但我认为,秦昭襄王能够打赢长平之战,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都同秦国在百年 前实行的商鞅变法获得巨大成功有关。这是不是扯得太远了点儿?非也!足以强大的国力、军力,没有上百年的积累,是根本不行的。而要积聚起足以强大的国力、 军力,不给整个社会肌体注入强大而持久的活力,也是根本不行的。任何一种社会变革,近期效果在当世就能见到,远期效果却往往要几代、十几代人之后才能看得 出来。否则,还讲什么“百年大计”呢!
凡立国之大计,深谋远虑,得于一策,百年后能看出巨大的远期效应。相反,若失于一策,百年后也会看出严重的远期后果。秦国能在长平之战中获胜,尤其是 能够打赢平定山东六国的统一战争,可以看出百年前商鞅变法的远期效应。同样的道理,中国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它的灾难性深刻根源,也要 上溯到百年前的清朝前期,甚至到更早的明朝中晚期实行闭关锁国的误国方略中去寻找。故曰:治国之策,没有长远目光不行,不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更不行。
商鞅变法,比后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早了半个世纪。“胡服骑射”也是一场著名改革,赵国从中收到显著效果,一度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有能力“西抗强 秦”的强国。但是,最后赵国还是被秦国所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赵国变法图强的起步时间,比秦国的商鞅变法晚了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 的时间差,也是难以追赶的,更不要说超越了。故又曰:富国强兵大业,延误不起。
第二位有过大作为的是秦惠文王,他的功绩表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他巩固了商鞅变法的成果,维护了政策的连续性。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如若因 君主更易,导致国家政策摇摆多变,不但先前取得的改革成果可能前功尽弃,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混乱和倒退。对外,秦惠文王顶住了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压力。由 于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盛,中原诸侯各国都已很难单独抗秦,于是出现了洛阳人苏秦游说合纵、山东六国结盟抗秦的局面。秦惠文王派出相国公孙衍游说魏、齐联 合伐赵,产生效果,瓦解了山东六国合纵之谋。接着,他起用张仪为相,施连横之计,定远交近攻之策,纵横捭阖,文攻武略,成功地转守为攻,扩大了秦国疆域。 他东削三晋,南击楚国,北灭义渠,使秦国地域东扩至黄河为界,中路控制了函谷关,南路兼并了汉中、巴蜀,开始形成虎视中原之势。也就是说,经秦惠文王这一 代,秦国完成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即:从实行内部变法以增强国力为主要目标,过渡到了举兵东进为统一中国而战。这是两个互相衔接的战略阶段,统一于谋求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长远战略目标。
秦惠文王之后的秦武王只在位四年,时间太短,未有大的作为。
第三位有过大作为的是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他为了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战略目标,东出中原,连年征战,几乎打了一辈子仗。秦昭襄王发 动的东征,是分方向、分阶段实施的。始则南进伐楚,武关一战,将昏庸的楚怀王诱擒为俘。楚怀王从秦国逃到赵国,赵国不敢收留,又想逃往魏国,被秦兵追上, 最后客死于秦。继而中路伐魏、韩,伊阙之战全歼魏、韩联军二十四万。南路再次伐楚,攻克楚国都城郢,楚顷襄王东徙入陈。中路再次伐魏,大梁之战,逼魏割地 求和。北路伐赵,是打得最为艰难的。赵国先在阏与之战中重创秦军,而后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全歼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是一个战略转折点。山东六国中唯一能 “西抗强秦”的赵国,长平一败,大势已去。秦国通过长平之战夺取上党战略要地后,已将“楔子”打进黄河以东,继续举兵东进已有前进基地,彻底摧垮山东六国 只是时间问题了。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生前策划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大的一个决定性战役。但十分遗憾,在他手里没有能够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伟业。原因之一 是他当时年事已高,长平之战后产生了轻敌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思想,欲速而不达;原因之二是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伤亡过大,一时后续力量不足;原因之三是长平之战 胜利后,秦国内部将相失和,政策分歧,使统一中国的伟业走了一段弯路。
秦昭襄王之后的秦孝文王只在位一年、秦庄襄王只在位三年,两位都是匆匆过客,不足论列。
最终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是“大略驾雄才”的秦始皇。他十三岁继位当秦王(诸侯),这是现在的孩子报考初中的年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当然不能苛求他一 继位就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他是一只雄鹰,也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等待羽翼丰满,方可翱翔苍穹。“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当时大权旁落于相国吕不 韦和宦官嫪毐之手,宫内时有丑闻传出,常使小小年纪的秦王(秦嬴政)显得有些忧郁。由于他幼年曾跟随生母在赵国受人奚落,父王(庄襄王)又死得过早,以后 又传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等等,这一切决定了秦嬴政是个早熟的、脾气倔强、性格乖戾的孩子。他继位第九年,二十二岁,终于亲政,平定了嫪毐叛乱,罢免了吕 不韦,先把王位坐稳。接着起用李斯,着手准备平定山东六国之战。继位第十一年(前236年),二十四岁,他成熟了,雄鹰要展翅飞翔了。从这一年开始,他以 挥剑决浮云、东向扫六合的大气魄,开始举兵东进。
长平之战胜利时,秦嬴政才两岁。现在,当他作为一代新主举兵东进时,长平之战胜利的远期效应也就显示出来了。他的曾祖秦昭襄王通过长平之战夺取了上党 这个战略要地,早早为他在黄河东岸准备好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出发阵地。现在,秦嬴政决定以上党地区为依托,要在这里作举兵东进的战略展开,首攻赵国。从这个 进攻部署可以看出,秦嬴政的战略思维,与当年秦昭襄王打长平之战的意图很好地衔接了起来。在秦嬴政看来,赵国凭借黄河、太行天然屏障与秦国抗衡,是雄踞在 秦国东出中原战略通道上的一只拦路虎,赵国不灭,这条战略通道就打不通。同时,赵国又毕竟是赵武灵王发动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国度,赵军在山东六国军 队中战斗力是最强的,只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再去攻克其他五国,将成破竹之势。还有,直逼赵都邯郸的有利态势,早在二十多年前长平之战胜利后就形成了,只是 由于当时秦国的连续进攻能力跟不上,攻过一次没有攻下,暂时搁下了。现在,秦国又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养精蓄锐,灭赵之战这篇大文章,也到了该接着做完它的时 候了。因此,秦嬴政举兵东进的序幕一拉开,他就命令王翦为主将,率杨瑞和、桓龅二将,分别屯兵上党、南阳,从西路和南路两个方向,对赵都邯郸形成合围态 势。从秦嬴政十一年开始,先后经过阏与、缭阳、邺、安阳、井陉等一系列大小战役战斗,终于在秦嬴政十九年攻陷邯郸,赵国灭亡。
在秦国全力伐赵过程中,韩国慑于秦军威力,于秦嬴政十七年主动降秦,韩国先于赵国灭亡。
赵国一亡,接下来就真正成了破竹之势:秦王政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楚国早已被秦国蚕食得不成样子了);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至此,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伟业终告完成,打出了大秦王朝的一统天下,使一百四十年前秦孝公“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宏愿变成了现实,秦嬴政也由诸侯王变成了 秦始皇。
追溯秦国图强史,自有至理在。立国目标之远大,政策之一贯,奋斗之恒久,大事方可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