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第一位有大作为的是秦孝公。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是从秦孝公算起的。秦孝公抱负远大,贾谊说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也就是说,秦国立志要统一中国的远大目标,最早就是由他确立的。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目标,秦孝公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他在位期间全力干成了一件大事: 商鞅变法。战国前期,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改革图强是当时的一种历史潮流。秦孝公即位时二十一岁,“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国处在被六强排斥的地位。战国 七雄,有六个在河山(黄河与秦岭)以东,只有秦国在黄河以西。河山以东六强的大致情况是:晋国瓦解成三晋(魏、赵、韩)后,魏国最先强盛起来,赵、韩也在 图谋兴起。但三晋间经常自相攻伐,这是秦国可以利用的矛盾(后来秦国也的确从中找到了东出中原的机会)。最东面的齐国,正处在日益强盛起来的齐威王时代。 南方的楚国,原已衰微,经过吴起变法后开始复苏,时有北侵中原的举动。只有东北方向的燕国地处偏远,难有大的作为。秦国被山东六国斥之为“戎狄”,不得参 加中原会盟。这样,战国七雄,形成了“六对一”的战略格局。虽然山东六国之间互相争战不休,而在排斥秦国这一点上,却常常结成统一战线。但是,这反而激发 了秦国历代君王的发愤图强之志。这也是矛盾规律所使然,有时对立面的作用不可小看。一个国家如果完全没有对立面,或者对立面不够“分量”,反而不容激发出 发愤图强之志。正是在“六对一”的战略形势逼迫下,促使秦国“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秦孝公即位第二年,他就发布求贤令,鼓励宾客群臣“出奇计 强秦”。
商鞅此人,真有些奇才和奇谋。史书中有一段关于他出山前的故事,写得很有情致。他是卫国的庶出公子,原来叫卫鞅,“少好刑名之学”,跑到魏国的相国公 叔痤手下去做事。公叔痤病重的时候,魏惠王前往探视,见他病得很厉害,怕是难有转机,便当面征询他对继承者的意见,问他:“谁能继承魏相?”公叔痤向魏惠 王推荐了自己手下的一位年轻门客卫鞅,说他年纪虽轻,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魏惠王没有表态,转身要走。公叔痤马上又说:“王既不听用鞅,必杀之, 毋令出境。”惠王一走,公叔痤马上把卫鞅叫来,公开告诉他说,我向惠王推荐了你,但从惠王的脸色看得出来,他不同意用你。于是我又向惠王建议说,不想用就 杀了你,惠王点头而去。现在我把这些话都如实告诉你,并不是我搞两面派,我是按“先君而后臣”的原则办事,你快快走吧,越快越好!卫鞅听罢,毫不惊慌,对 公叔痤说:“惠王既然不肯听你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信你的意见来杀我呢?”他偏不走,泰然处之,倒要看看魏惠王究竟怎样处置他。魏惠王回到宫里,对左 右说:“你们知道吧,公叔痤真是病得很厉害啊,他的神志都不清醒了,一会儿建议我重用卫鞅,一会儿又建议我杀掉卫鞅。看他病得这样神魂颠倒,我心里非常难 过。”可见,魏惠王压根儿没有把公叔痤的话当真,以为他说的全是病中昏话。
正在这时,卫鞅闻知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便离开魏国,西行入秦,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大悦,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着手变法之事。
纵观中国几千年悠悠史事,古往今来,凡改革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坚决反对因循守旧。商鞅的变法的理论是:“三王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当时而立 法,因时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循其宜。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像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是千古不会湮灭的。这些古代的先进思想,从源头 注入了中国思想文化长河,沿途有股股新的溪流与之汇合,源源不断,长流不息,只是时而潮低波缓,时而浪阔奔涌。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 制宜”、“因地制宜”、“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反对僵化”等等,难道与商鞅等古代改革家的先进思想之间,没有一丝一毫本土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渊源关系 吗?
商鞅变法,可以概括为“四重”:重农、重战、重法、重刑。他将散漫的民众严密地组织起来,五家为伍,二伍为什,“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古代法 家的变革措施,都是带点“严酷”性的。他奖励农耕,以富财源。他建立的兵役制度极为周密,从二十岁算起,先劳动三年,可以积下一年余粮,然后从二十三岁开 始服役。两年后复员,再轮流征调训练,至五十六岁方可免服兵役。秦国通过这种办法,训练出一支庞大后备军,可供随时征调。他奖励公战,严惩私斗,“有军功 者,以律受上爵”,“私斗者,各依轻重被刑”。秦国军民英勇善战的传统,就是从这时打下的基础。他实行论功致仕的干部政策,并建立了这方面的规章制度,首 先从秦宗室贵族做起,“无功者,不得列入宗室之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在秦国,这个制度一直贯彻了下来,直到一百多年后,在秦始皇 手里都没有改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郡县,废分封,他连自己的儿子一个都不分封。后来有些儒生竟抓住这一条攻击秦始皇,迂腐之极。商鞅变法十年,见大 效,“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夜不闭户,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以富强”。接着,商鞅于公元前350年又发动第二次变法,着重建立与新经济制度 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有一项主要内容,便是创立郡县制,由此秦国政令统一,有了中央集权制雏形。他进一步采取的经济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制定赋税 法,统一秦国的度量衡等。总之,秦孝公重用商鞅,通过前后两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在战国七雄中“富强冠六国”。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