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二
西域之行归来,我像得了消化不良症,不知道应该从哪一个视点上,去整理我这次西域之旅的匆匆观感。从中国版图的形成史看,西域的地位无疑是极为显要 的。而中国版图的形成史,又同古代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交融史紧紧扭结在一起。汉武帝开拓西域,正是这种冲突走向交融的最早开端。古时称之 为西域的这片广阔地域,位于亚洲中部腹地,是古代中原通往西亚和欧洲大陆的咽喉要冲,了解西域又成为了解中国古代与西方通商史的枢纽。若想了解一点佛教东 渐史,了解一点伊斯兰教同佛教之间的宗教战争,那就更离不开了解西域。总之,我无法从某一点上将此次西域之旅的杂驳印象,归整得完全和纯粹。
好在我不是为撰写西域史的博士论文而来,用不着去深入探究某个专题。对于西域的种种见闻观感,只是在时时充实着我的一个粗线条的历史印象,而且使它变 得更为强烈和深刻,这就是: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开拓西域的是汉武帝。现在我们称之为新疆的西域这片广阔疆域,是汉武大帝为我们留下的遗产。
秦皇汉武,为缔造中国辽阔版图有过大作为的这两位封建帝王,都同古中国北方那个强悍的骑马民族掰过手腕,比过输赢。那个强悍的骑马民族是匈奴。我们不 妨概略地将匈奴看作是成吉思汗的祖先,它是我们中国起于北方的先民部落之一,曾顽强地用骑马奔驰的方式参与过缔造中国历史。先秦至元,漫漫几千年间,中原 同匈奴曾经历过无数回合的较量。正是中原同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冲突直至走向融合认同的过程,构成了西域史的主要脉络。
如果把秦始皇同匈奴的较量看作是第一回合,双方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平手,秦始皇并未对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秦始皇统一中国,主要是“东向扫六合”,平定 了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多年的中原战乱,结束了群雄割据的纷争局面。然后,将战国时代遗下的几段长城修葺连缀,绵延万里,以拒匈奴人骑马南下。从历史角度来 看,这只能说是采取了一种临时性的“隔离措施”。匈奴人虽然被秦始皇暂时阻隔在万里长城之外,但他们在大草原上骑马驰骋积聚的力量并未耗尽,他们逐水草而 进的意志并未消退,他们是一股从北方干旱高原上倾泻下来的历史之潮,遇到万里长城的阻挡,便一浪又一浪地冲击着这道高筑在山峦峰巅的长长堤坝,激溅起阵阵 浪花,使绵延万里的长城一线烽火硝烟千年不息。剽悍的匈奴骑士们这股汹涌的南进之潮,就像泻下的瀑布不会倒流一样,在他们顽强而执拗地要参与缔造中国历史 的能量耗尽之前,是决不肯回头的。它冲不开长城缺口,便沿着这道长长堤坝向西流去,进入河西走廊,走上青藏高原,泻入天山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最后占据西域广大地区,继续从西北方向同中原较量。
这些牧人、骑手或战士,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走进黄河流域。……因而阴山一带往往出现民族矛盾的高潮。两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 明与鞑靼,都在这一带展开了剧烈的斗争。……如果这些游牧民族,在阴山也站不住脚,他们就只有继续往西走,试图从居延打开一条通路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 原;如果这种企图又失败了,他们就只有跑到准噶尔高原,从天山东麓打进新疆南部;如果在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远走中亚,把希望寄托在妫水流域了。
——翦伯赞《内蒙访古》
妫水现名阿姆河,在帕米尔以西,注入咸海,古时妫水流域也属西域。翦伯赞先生描述的脉络是对的,但他将北方游牧民族描述得过于软弱了。无数历史事实表 明,北方游牧民族要比他描述的顽强得多,他们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于中国版图的形成,都有过大的举动和贡献。是否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以匈奴为代表的北 方游牧民族的顽强坚韧,也造就不了有过历史大作为的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是作为秦始皇之后的中原第二位非凡选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要同匈奴展开一场决定胜负的角逐,角力场就在西域。第二回合的较量结果,汉武大 帝对匈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书•西域传》);而汉武帝则将阳关、玉门关以西直至葱岭(帕米尔高 原)的西域大部分地区纳入了大汉版图,势力所及甚至曾越过帕米尔高原。
更重要的一点是,汉武帝开拓和经略西域所显示的战略眼光,远在秦始皇之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筑起一道万里长城,企图“围守而安”,而汉武帝开拓西域的战略目标,却是为了“走出去”。他除了将西域这片广阔疆域收入大汉版图,还终于蹚出了一条通向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
中国后来的闭关锁国,这不是大汉留下的传统。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