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这场对话原定进行十五分钟,却持续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对话气氛融洽,时而穿插幽默诙谐的话语。毛泽东说话困难,美国人猜测毛泽东是患了中风。谈到一半,毛泽东突然伸出手来,握起尼克松的手约一分钟,尼克松满心愉快。“这是动人的时刻。”尼克松在日记里写道。尼克松以恭维毛泽东的好学开场:“主席真是饱读诗书。”尼克松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文章、诗作的推崇。“我那些文章不算什么。”毛泽东说,“我写的东西不足为训。”尼克松坚称:“主席的文章推动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谦辞道:“我能改变的只是北京附近几个地方。”基辛格认为这席话,“无非是想要博取同情”。9毛泽东大方地谈论尼克松的著作。“你那本《六大危机》写得不错啊。”关于尼克松这个人,毛泽东则说:“你选举时我是投你一票的。”接着说:“我喜欢右派。”1793年,乾隆皇帝通过马戛尔尼勋爵带信给英王乔治三世,回复大英帝国提出双方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的请求:“朕批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纳。”乾隆接着进一步教诲乔治三世,何谓天朝体制。两百年后,尼克松抱怨美国人支持巴基斯坦近来与印度的战事,而让共和党付出政治代价,毛泽东三言两语就把这议题打发掉:“容我建议,只是建议,你可不可以少做点儿简报呢?”毛泽东提醒尼克松,民主党可能再度执政,他或许是在暗示他的处境要强过尼克松总统。10为了眼前这一刻,尼克松可是做足功课、有备而来,他使出浑身解数也要讨论中、美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的话题,但毛泽东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讨论的问题。应该与总理讨论。我讨论哲学问题。”尼克松又有意把话题引向朝鲜半岛、越南、台湾等左右中美关系的议题,毛泽东则给了软钉子:“你讲的那些烦人的问题,我没有多大兴趣。”对于台湾,毛泽东仅仅提到“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不赞成他与尼克松的会晤。毛泽东还提到一个中国人常提的主题,即中国从来不是侵略者。他有针对性地对尼克松说:“贵国应撤离若干部队回到贵国国土,我国就没有派兵海外。”11这两个人还一同挖苦基辛格。毛泽东问道:“那请他(基辛格)担任今天的主讲人如何?”这位哲学博士应该可以来谈谈哲学问题。尼克松插嘴说基辛格是“有脑筋的博士”。“我们不能唱独角戏。如果不让基辛格博士讲讲话那可不成。你访中国访出名了。”基辛格回答他只是执行总统定下的计划指示时,尼克松形容基辛格真是个“聪明的幕僚”,此言一出,引来毛、周两人一阵笑声。尼克松进一步说道,基辛格是唯一能够密访巴黎和北京,而只让两三个漂亮女孩知道的人。基辛格回答说,他是利用这些女孩做掩护。12毛泽东几度询问基辛格的意见,却不曾询问自己下属周恩来的意见,其中是否有什么个中深意?或许,这是毛泽东暗中了解尼克松的微妙方法?
一小时过去了,周恩来看看手表,尼克松把握这最后的机会与毛泽东谈论重大议题。尼克松说,无论中国或美国都无意称霸世界,或染指对方的领土。因此,我们“仍可以找到共同点,建构一个世界架构,双方均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路线上发展自己”。尼克松附带强调,“其他国家”可不一定能做到如此。毛泽东只说中国不会威胁日本或韩国,然后就转向周恩来。“你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够多了吗?”13会谈结束前,尼克松又赶紧讲几句感性的话。他说,毛泽东冒了极大的风险邀请他访问中国。他同时指出,对美国人而言,这也是很困难的决定。主席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诚如毛泽东自己所写,“只争朝夕”。尼克松希望毛泽东知道,他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而且不仅如此。“以后你就会知道,我从不说些做不到的事,而且我总是做的比说的多。”毛泽东指着基辛格,不明就理地重复说道:“只争朝夕。”毛泽东承认,虽然他自己总是嚷嚷着要打倒反动势力,建立社会主义,不过他真心希望尼克松不会被推翻。毛泽东的最后一段话同样令人费解:“双方能够好好交谈就不错了,即使未达成任何协议也无所谓,因为持续对峙对我们有何好处?谈判为何一定要有结果?若我们第一次失败,就会有人说,为什么我们无法一次就成功?唯一的理由是我们路子走错了,要是我们第二次成功了,他们就没话说了。”14美国人离开前,毛泽东告诉尼克松他身体不太好。尼克松要毛泽东宽心,他的气色看起来不错,毛泽东回说气色是会骗人的。起初,负责为这场会谈拍照的摄影师还担心毛泽东的脸色苍白,不过后来他很高兴地发现随着会谈的持续进行,毛泽东的脸色渐渐泛红,呈现出健康的气色。15双方再次互相握手、拍照之后,美国人便离开了毛泽东的书斋。
毛泽东对尼克松这个人很赞赏:“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像那些左派,口是心非。”他欣赏尼克松坦言,与中国改善关系是为了美国的利益。然后,他意有所指地暗批和中国渐行渐远的共产党盟邦苏联。“这话说得多好啊。这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心怀鬼胎的人好得多。”在他们往后的会面中,毛泽东对尼克松的评价愈来愈高。1974年,毛泽东告诉来访的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斯(Edward Heath):“有人就清楚知道他主张什么、想要什么,而且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得到它。”不过,毛泽东对基辛格就没那么有好感。“只是一个滑稽的小个子。每次他来见我,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16美国人的大喜过望不亚于中方。霍德曼在日记里写道:“总统打电话给我,显然这整件事让他雀跃不已,不过那时他并未提到任何细节。”尼克松真正想谈的是如何应付罗杰斯。尼克松教了霍德曼一套说辞:周恩来意外到来,特别指定要请尼克松本人和基辛格,在下午排定的正式会议召开前,先和毛泽东聊一聊。洛德日后宣称,尼、基两人当时以为和毛泽东还会有第二次会晤,所以罗杰斯仍有机会见到毛泽东。这番遁词是不太可能取信于罗杰斯的。罗杰斯大发雷霆,感到受尽羞辱,不过,根据他国务院下属的说法,罗杰斯摆出的态度是:“好吧,这是总统需要的,他有权决定要谁。”基辛格在回忆录里坦承,他应该坚持让罗杰斯一起去的。“这个疏忽在技术上无可厚非,不过事实上很不恰当。”17毛泽东令美国人印象深刻。尼克松在回忆录里提到,毛泽东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他的思绪流动“快如闪电”。回程时尼克松告诉白宫幕僚,毛泽东这个人“对战略概念有伟大的远见”。基辛格甚至更为真情流露。毛泽东是人群中的巨人。“或许除了戴高乐之外,我见过的人,没一个像他拥有这般纯粹、强韧的意志力。”诚如基辛格和洛德日后挂在嘴边的,他们只要走进会谈场所一瞧,立即就可分辨出毛泽东是屋内最有分量的人。18美国对这场会谈尽管一开始略感失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却渐渐具备神话般的分量,甚至连对毛泽东最平凡无奇的观察,仿佛也蕴含深邃的意义。“几天后,我们越是思索它,”洛德回忆说,“越是逐字审阅会谈记录,越了解毛泽东仅用寥寥数语,便直接、间接地命中苏联、台湾和越南等关键议题,阐明中国的基本立场,给了我们一个接下来几天可增补与填满的架构。”对基辛格而言,毛泽东的诙谐谈吐就像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序曲的乐旨,需要随着曲调的发展才能了解其含义。或者,也像中国的心脏地带。“日后,当我了解了毛泽东谈话中的多层含意,我才体会他的谈话就像紫禁城内的许多庭院,每座庭院都会通往更深的隐居所,而它们之间仅有微乎其微的比例差异,唯有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思考,才能捕捉居于整体的最终奥义。”19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