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1984年夏天——
在位于东京霞关三丁目大藏省(现在的财政省)的陈旧的石造建筑物的会议室里,三个男人头顶着头,在整理起草用于向政府说明有关信用评级制度的资料。
景气开始回升,五年前约是6000点出头的日经平均指数,已经突破10000点大关,慢慢走向过热。1美元约合240日元,因为对日贸易赤字加剧而焦急的美国,强烈要求日元升值。
“……真热呀,今儿。这是要上升到多少度呀。”
一个将衬衫袖子卷起来的男人,一边翻着资料一边松解着领带。
从建筑物前院的雪松丛里,传来了秋蝉热烈的鸣叫声。
“那还不超过30℃呀。从早上开始温度一直就挺高的。”
桌子对面,另一个面对着一堆资料的男人也将衬衫袖子挽了起来。
“昨晚上银行请客喝多了,流出的汗都是酒啊。”
三个男人相视苦笑着,都是三十岁出头正值年富力强的几个人。
“那么,那个……有了,SBJ(TheSangyoBankofJapan,Ltd.,产银,日本产业银行)的话,怎么样呢?”
证券局的男士从资料中抬高视线问道。
“似乎已经开始零零散散地向都银(都市银行)呀、生保(生命保险公司)呀打招呼了。”
银行局的男士说道。
“就是说已经变得颇为认真了呗?”
“啊啊。开始的时候,是有点懒得动弹,但是后来说起也要让长银(长期信用银行)开设信用评级公司,一下子变得认真起来了。”
“哈哈哈……这是每次惯用的手法了哈。”
国际金融局的男士手拿装着速溶咖啡的纸杯笑着说道。
“产银的话,似乎想用日本投资者服务公司之类的名称,推进这个计划呢。”
“唉……总觉得和马歇尔公司有点像呢。难道说是想与之较量一番吗?”
美资信用评级公司马歇尔的正式名称是马歇尔投资者服务公司。
“SBJ的家伙们可是自视很高的。是不是想说什么反正要做的话,索性就做成日本的马歇尔之类的,在银行业界嚣张显摆呢?”
“要是那样的话,不是挺好的嘛。”
证券局的男士边冲着咖啡边说道。
“总而言之,就连斯普林克尔不也开玩笑说‘既然美国有那么杰出的信用评级公司,日本只要与美国的公司合作不就成了嘛’什么的。”
贝里尔•斯普林克尔(BerrillSprinkel)是美国的财政部副部长。
“大场先生不是立刻就反驳了吗?”
“嗯。‘这可不是开玩笑。不管怎么说日本也是有信用评级公司的。一家公司不够的话,开几家都行。’好像当场就这样像连珠炮似地予以谴责了呢。”
话里所说的大场先生,是指大场智满财务官(1953年进入大藏省)。
“不管怎样,要是按照美国说的去做的话,那最后还不连国家也一起被吞并了啊。”
这几个男士凑在一起谈论的是前几天召开的“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上发生的事。
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国际收支顺差非常突出,所以美国为了平息美国国内的制造商和企业的不满情绪,开始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金融、流通等行业的市场。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了协商金融领域的问题,根据1983年11月份里根总统访问日本期间达成的两国财政部长共同声明,设立了“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从1984年2月份开始举行了六次会谈。会谈的内容包括:为纠正贸易上的不平衡引导日元美元的外汇比价趋于合理、开放日本的金融市场、扩大欧元与日元兑换市场等。
信用评级公司的问题,因为与发行债券的标准密切相关而被提了出来。也就是说,在日本,根据大藏省的“有不履行债务(default)可能性的公司债券不准发行”这一方针,设置了发行商(企业)的规模、纯资产额、资本充足率等数值标准,只允许安全的企业发行债券。
对于这一点,美国就连发行投机性级别的垃圾债券(JunkBond)都已经认可了。因此就算是为了扩大美国的投资银行在日本的承办业务,也得要求日本遵循市场的原理实行灵活的债券发行制度。为此,日本方面要取代以前的“适合发债基准”,就不得不果断地向依据信用评级来制定债券的发行制度转换。
“哎呀,不管怎样,信用评级公司只有一家是不够的啊。”
银行局的男士边用铅笔在资料上标注边说道。
“是啊是啊。仅仅是JBRI(TheJapanBondReseachInstitute,日本公司债研究所)的话,被《日经新闻》主宰债券市场的可能性会很大呢。”
“那家公司的话可是不会疏忽的啦。”
证券局的男士应道。
“外汇交易市场已经由路透社主宰了,日经(《日经新闻》)是不是想要赢得债券市场呐。”
JBRI的前身是在1975年成立的日经新闻公司内部的“公社债研究所”,负责转换公司债券的信用评级等。
“东银(东京银行)的进展情况怎么样?”
证券局的男士一边扇着扇子一边问道。
“向生损保(生命损害保险公司,即人寿保险)也打了招呼,已经开始活动了,争取广泛募集投资呢。大场先生叫上东银的会长,跟他说要成立一家公司,他好像是回答说‘要是财务官这样说了的话,那么生保什么的也就容易统一了’。”
“最高层是从我们这儿出吧?”
“啊,那个的话应该是没问题吧。”
东银、长银等计划成立信用评级公司,作为国策公司的政府机关(隶属大藏省)日本开发银行也以监督者的身份出资。大藏省的想法是希望将该公司的社长一职留给政府机关指派。
“那么,一方是外资企业,马歇尔、S&D和达夫呀……”
表明有意要进入日本市场的美国信用评级公司,除了马歇尔和S&D(Standard&Dillons,标准迪朗斯)这两大信用评级公司以外,还有达夫与菲尔普斯公司(Duff&Phelps,总公司位于芝加哥)。
“这样一来,三大信用评级公司不就全都来了?”
银行局的男士问道。
“S&D还没有最终确定呢,但是马歇尔公司和达夫公司打算明年就成立日本事务所。”
“马歇尔呀……这可是招数最多的公司呀。”
国际金融局的男士面带愁容地说道。
“因为那群家伙都是和美国政府或是华尔街有关联的呀。”
马歇尔公司始于1900年,是约翰•马歇尔在纽约成立的信用评级行业的盟主。1909年规划出以Aaa或者Ba等拉丁字母的组合作为信用等级的符号,为250家铁道公司发行的约1500种债权进行了评级。在那之后,评级的对象逐步扩展为企业公司、地方公共团体、州等。于1962年,被美国的大型信用调查公司收购,现在是其100%的子公司。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马歇尔开始了商业票据(CommercialPaper,CP)和欧洲债券的信用评级;到了80年代,开始进行保险、银行存款、结构性融资(证券化商品)的信用评级。现在,该公司占有全世界约40%的市场。
“S&D公司的话,其实际状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家出版社吧?”
证券局的男士说道。
“啊。S&D不是和日经很像的吗……他们也对主宰资本市场这件事很关心呢。”
位居同业第二的S&D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成立于美国的金融情报公司。母公司是美国的大型出版公司,拥有可以比拟马歇尔公司的世界市场份额。除了信用评级事业以外,还开展了投资评价和金融指数事业,与马歇尔公司相比,该公司的业务范围相当广泛。
“在华尔街的眼皮子底下开出版社啊……似乎是有很多利益相反(指就一种行为站在个人利益而与公司利益相反的立场上)之处呢。”
大藏省十分注意如何确保信用评级的中立性。要是被美国政府、华尔街,或者说是身为母公司的出版社的意见左右了信用级别的话,那可是违背国家利益的。因此,要查看候选的信用评级公司的事业内容和盈亏,如果必要,就提前采取对策。
“嘿嘿,如果说是有关利益相反之事的话,那么就不仅仅是外企了,日本的企业也是很有可能的呢……无论如何,还是尽早地把资料做完吧。”
大家全都点头附和,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