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几年后,奥罗尔出版了她最著名的作品《康素爱萝》(Консуэло),其中女主角的形象就是以好友波林娜为原型的。

奥罗尔是这样描述康素爱萝的:

她身体里流淌着优秀的西班牙血液,毫无疑问,她来自于摩尔塔尼亚城,因为她的特点是肤色黝黑、内心沉静,与流浪民族完全不同。她安静得像濒海湖里的水,同时又像在水面不断滑动的吊篮一样灵活。因为康素爱萝长得太快,而她的母亲又太过贫穷,所以她总是穿着对她这个年龄来讲过短的裙子,这赋予这个习惯于光脚走路的14岁女孩一种特殊的羞怯的婀娜姿态,使她的步态显得十分自然,看上去让人既觉得愉快,又感到心疼。她的脚很小巧,任何人都无法形容她穿的鞋子如此之差。但她那被过分短小、接缝处开线的裙带束缚的身材却匀称而富有弹性,像一株棕榈树,但是并不圆润,没有诱惑力。可怜的小姑娘从不在意这些,阿德里阿季卡(Адриатика)的那些皮肤白皙、身材丰腴的女儿们总是叫她“丑八怪”“柠檬”“黑妞”,她早就习惯了。她的脸圆圆的,脸色苍白,一点都不出众,如果不是別在耳后的浓密短发,还有那一副漠视一切的严肃样子,使她显得有点不太让人愉快地与众不同的话,这张脸不会使任何人感到惊艳。

然而,唱歌的时候,丑姑娘康素爱萝就会变得焕然一新。

当乐队的和弦刚刚响起,召唤康素爱萝就位时,跪着的她慢慢地站起身来。但是,这位年轻的姑娘发生了多么神奇的变化啊!一分钟前她还是那么苍白、沮丧、疲惫和惊慌,而此时她高高的额头周围闪耀着美妙的光辉,美丽、宁静、光亮的脸上洋溢着温柔的慵懒。在她平和的目光中看不到对成功的贪念。她整个人给人一种严肃、深沉和神秘的感觉,令人感动、使人肃然起敬。

⋯⋯她的双颊泛起令人陶醉的红晕,又黑又大的眼睛里燃起神圣的火光,教堂的拱门之下响起她无与伦比的声音,干净、有力、庄严。这声音只能来自一个拥有非凡智慧和广阔胸襟的人。几个节拍之后,高兴的泪水从马尔切罗·格拉夫(Марчелло Граф)的眼里夺眶而出,他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高声喊道:

“我向上帝保证,这个女人太棒了!她就是神圣的采齐利娅(Цецилия),神圣的捷列扎(Тереза),神圣的康素爱萝!她是诗的化身、音乐的化身、信念的化身!”

下面是对维亚尔多的又一种描写:

文艺的早晨,维亚尔多家,维亚尔多女士登台演唱。她唱的是柴可夫斯基(Чайковский)的抒情曲:

不,只有那个知道我如何渴望见面的人

才能明了,

我曾经多么痛苦,

而现在我又多么焦灼⋯⋯

我眺望远方,浑身无力,眼前发黑⋯⋯

唉!那个爱过我、了解我的人,—在远方。

她已经是个老太太了。但当她唱“我多么焦灼”时,我全身发冷,后背直起鸡皮疙瘩。她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她的眼睛、苍白凹陷的双颊⋯⋯需要有观众!

她还演唱了费特(Фет)的诗歌:

远方腾起一片灰尘,

好似波浪起伏的流云;

是骑者还是行人,

尘雾里无从区分。

我看见一个骑手,

策着烈马向前飞奔,

朋友啊,远方的朋友,

请把我牢记在心![1]

最后一句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情、痛彻心扉的愁苦,非常引人入胜。

上述片段出自不同的作者(第二段出自民主革命家格尔曼·洛帕廷[2]的回忆录)。写作的时间也不同。《康素爱萝》出版于19世纪40年代,而洛帕廷是在19世纪80年代巴黎的俄罗斯图书慈善音乐会上听维亚尔多演唱的。有一个共同点,赞叹波林娜使观众忘记她的外表,以激情四溢的艺术打动人心的才华。

奥罗尔就像个细心的母亲一样努力地为“女儿”安排好的姻缘。缪塞曾向波林娜求婚,波林娜很犹豫,对于举目无亲、在异国他乡一个人奋斗的女歌唱家来说,缪塞是一个好伴侣,好过她可以指望的那些人。然而,不知是什么使她不再理会这个有力的求婚者。奥罗尔支持波林娜,缪塞曾经是奥罗尔的情人,她不但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还在长篇小说《她和他》(Она и он)中描写了他的虚荣、任性、小气和自私。

但是,奥罗尔注意到了波林娜的另一个追求者—路易·维亚尔多。他富有、聪明、远见卓识,写过很多政治文章。他了解艺人的日常生活,懂得波林娜才华的价值,不会把她从观众身边夺走,把她“锁向金笼”。维亚尔多比波林娜大很多,他已经40岁了,而波林娜才20岁,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按奥罗尔本人的话讲,维亚尔多“无聊得就像夜里的灯罩”。他不适合做小说里的男主角,但却非常适合做丈夫。

被拒绝的追求者缪塞将维亚尔多的求婚过程画成了17幅讽刺画。奥罗尔嘴里叼着烟卷劝说加西亚先生和波林娜,维亚尔多焦躁地留意着整个交谈过程,他的鼻子和匹诺曹[3]的鼻子一样,随着求婚进程的发展变化,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

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1840年4月16日,波林娜与维亚尔多结婚了。他们在意大利的罗马和那不勒斯度过了蜜月,并在那里结识了夏尔·古诺[4]。波林娜在给奥罗尔的信中写道:“就像您对我保证的那样,我在路易身上看到了高超的才智、深刻的内心、高尚的品性。”

1841年,维亚尔多夫妻的大女儿路易莎—波林娜(Луиза—Полина)出生了;11年之后,第二个孩子克洛季(Клоди)出生,再过三年,玛丽安娜(Марианна)出生,1857年,儿子波尔(Поль)出生。

1842年初,产后的波林娜重返舞台。由于剧院里的明争暗斗,她不能在巴黎进行演出了。维亚尔多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政治斗争上,创办了《独立评论》(Независимое ревю)报。于是,波林娜去了巴黎,用她自己的话讲,她发现“那里的观众无知,但活泼、招人喜欢,总之,就是平常百姓”。秋天,波林娜重又回到“意大利歌剧院”,但是戏剧批评家的责难还是纷至沓来。戈蒂耶(Готье)没有直接提波林娜的名字,评论称:“观众更喜欢没有美感、没有台风的丑姑娘,她的声音像悬崖上面或下面一样低沉阴郁。”这些人身攻击使波林娜十分伤心,也为奥罗尔创作《康素爱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终,维亚尔多发表了公开信来维护自己的妻子,在信中他抨击了自己的政治对手,说他们“靠打败一个女人来刺伤一个男人”。公正的批评是:政治恩怨经常牵扯到戏剧,但这不是巴黎仅有的特色。1843年春天,波林娜和维亚尔多去了维也纳,他们在那里确认了这一点。在演出时,维也纳人为波林娜鼓掌,对同台演出的意大利女歌唱家倒喝彩,而意大利人刚好相反。不过,音乐之乡维也纳不可能不热情欢迎天才的女歌唱家,波林娜在那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放松。此外,她在维也纳又见到了刚从彼得堡归来的鲁比尼。他在彼得堡受到了特别好的接待,因此他正在计划新的巡演。当然,他很高兴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于是邀请波林娜同他一起去彼得堡巡演。

波林娜在彼得堡大剧院1843到1844年演出季的首场演出是1843年10月22日举行的,扮演的角色是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罗济娜。接下来的演出于10月27日和29日举行。

[1] 详见《费特抒情诗选》,曾思艺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8页。—译者注

[2] 格尔曼·亚历德罗维奇·洛帕廷(Герм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Лопатин,1845—1918),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家。—译者注

[3] 匹诺曹(Пиноккио)是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1826一1890)长篇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的主人公。—译者注

[4] 夏尔·古诺(Шарль Гуно,1818—1893),法国作曲家,波林娜与屠格涅夫的共同好友,其代表作是歌剧《浮士德》《萨福》等。—译者注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