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悬疑推理 > 昨夜长风听雨声 > 第 4 章 卷四:我到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29节 池州考察记[下]

青阳旅游业

九华山处就在安徽省青阳县境内,也可以说,青阳县在九华山下。

春秋时,九华山属于吴国;秦始皇时,九华山属扬州鄣郡;唐代,九华归江南道宣州府管辖;清顺治年间,九华归属江南省青阳县,从1988年开始,九华山划属池州市。

青阳县,作为名山脚下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寻找与九华山不同的一面,例如,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安徽省曾来过众多上海知青,现在这些人又回到了上海,大多已过不惑,许多人事业有成。在安徽这片热土上,他们曾经抛洒过漫长的蹉跎岁月。

如果在青阳恢复一些知青点,写上当时轰轰烈烈的词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的话,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等等。借助九华山这座全国名山之光,这些人携儿带女到青阳作一次返乡之旅、怀旧之旅,同时,也留住了我国历史上那一段史无前例年代的记忆。

从目前的状态而言,对于上九华山的虔诚的佛教徒来说,九华山几成闹市,每到节假日,这里总是挤满了熙熙攘攘的度假休闲购物的观光客,那有昔日佛地的清静超脱?

因而,我们给青阳县提出“欲看真九华,只有到青阳”的旅游口号。今日青阳的山山水水还保持着几分九华山旧日的风貌,先人笔下的九华山究竟是个什么样呢?

原色九华,一个清幽、超然、乡土,人们理想中的佛门净地,我们替青阳取了“旅游青阳,清静佛地;山水九华,梦中故乡”的另一个口号,所说的“梦中故乡”里面也许有几分这一代上山下乡过来的人,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设想中的青阳旅游开发,如果想与九华山争夺客源,一比高下,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但是,如果在九华山下开辟后勤基地,将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玩、购、娱”搬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不仅对于青阳的经济版图有如虎添翼的功效,还能促进青阳各行各业都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对于九华山的佛地仙境也会起到互补的作用。

目前,青阳县的房地产只有800多元一平米,它的水平与安徽省其它城镇持平。换言之,青阳县与安徽省别的地方的发展基本持平。就是一个普通游客也许就会发现,只要将九华山上的后勤设施的一半移到青阳县城,对于扩大九华山的整体旅游格局,甚至整个池州地区和皖南的经济腾飞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青阳县城上山到九华山的中心地区---九华街只需一个小时车程,提出“敬佛在九华,宿膳购物在青阳”,应该是一个合理的主张。在九华山上,一个虔诚的居士诚心礼佛,有愿必应;而在九华山下,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吃、喝、玩、乐、购、行,一个不能少!

可想而知,随着将九华山上的主要服务设施转移到山下的青阳县城,不仅可以扩大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的游客容量,而且,还可以将青阳的旅馆业、餐饮业、运输业、零售业、娱乐业等等炒起来,紧接着,青阳县、也许整个池州地区的建筑业、农副产水的养殖业、种植业、银行邮政业等等也会跟着兴起,进而对于区域经济的腾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举既扩大九华山旅游业,创造出一个大九华的旅游格局,而且还可能将池州的经济开发推向一个前所未的高度,同时,也可能促使整个区域经济,甚至皖南地区的经济起飞。

另一方面,也还原了九华山佛教胜地的一个原来面目,即一个真正的佛教胜地,一个中外游客、香客心目中的本色九华,一个清静、超脱、幽静的世外桃源。

九华山开发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九华山只是一个地藏菩萨的道场,对于九华山峰峦的秀丽知之甚少,我们的开发设想是将九华的奇秀风光呈献在游客面前。九华山风光最为秀丽的地方,要数老田吴村和戴村一带的笔架山、狮子峰、独秀峰、天华峰、莲花峰了。

老田吴村和戴村就在九华山下,距目前九华山中心地区的九华街七公里。当地村民在2003年的人均收入是2250元。我们到达这两个村庄时,从他们生活的节拍看得出来,九华山兴旺的旅游业,对于村民的直接经济收入的影响有限。

我们设想是在那里利用原有的水塘,扩大挖成一个面积约800亩的湖泊,取名佛镜湖。

清澈的湖水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将老田吴一带绵延俊秀的山峰倒映在湖中,形成“地上一座山,水中一座山”的奇景,地面山峰巍峨、壮丽,湖中山峰灵动、飘逸,地上湖中相映成趣,令游客初到九华山,眼前视野骤然开朗,犹如佛经中的“参禅顿悟”,不仅令峰岳增添灵气秀色,而且,在整体上增强了九华山的吸引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仰望九华山的奇峰秀水,也为山下村落的百姓带来了直接旅游业的收益。在老田吴村龙家土桥设漂流埠头,置若干竹筏、橡皮船等,使游客在这里能体验到有惊无险的飘流节目,沿溪水建徽派民居、水碓、风车等。水碓为乡村常见、最具美感乡情的建筑,令人不由勾起对古老乡村丰富而恬静生活的联想。

溪边的埠头,村民洗刷的地方,想象一下,溪水清碧,山峦耸翠,两岸枫杨倒映,村妇挥杵捶衣,俯身洗菜,这些乡村常见的场景,不就是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乡村写意图吗?

戴村、老田吴村有“地藏古道”,一条安徽乡下司空见惯的泥石小路,当年为香客上九华山进香的必经之地,相传,地藏王第一次上九华山就是沿着这条山径上山的,现在古道尚存,只是已经荒废物路面破损较严重,宜恢复碎石铺地的古道本色。

老田吴建造以徽派建筑民居为主的村落,做成一个以老街、古宅、书院、宗祠为特色的民俗风情村。此举既丰富了九华山的人文内涵,又令九华山游客感受到一种有别于九华山上肃穆、庄重的佛教氛围,并适度体现了老田吴村与九华山的佛教渊源,同时,显示当地宽松、休闲、静幽的环境。

在老田吴村建造景区大门牌坊,为徽派村落牌坊特征,上书“老田吴村”四字,造入门照壁,为粉墙黛瓦的传统式样,镌刻李白的诗:“洪荒既已判,江天今已瘦;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体现村庄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渊源。

老田吴村整体恢复皖南古村落旧貌,房屋内外青砖铺地,沿街民居开发为店铺、乡村旅馆、饭店、茶馆等,出售安徽名产,诸如,徽砚、字画、土产等,餐馆则以徽菜、斋饭、药膳为主,茶馆推出九华佛茶;祠堂戏台上演徽剧、黄梅戏、傩舞、佛教音乐等。

老田吴村水口有九华行祠,传地藏王云游至此,遇老田吴村民吴用之,吴见其神采不凡,器宇轩昂,其谈吐不俗,与之神交莫逆,留祠居住四十九天,覆送地藏上九华山修行。现在此祠堂陈旧。宜修旧如旧,保持原有风格。

佛镜湖畔,开发徽派宅院风格的度假村,档次分别,有豪宅大院,也有小巧玲珑的斋居。院内有花园,植梅、兰、竹、菊、桃、李等四时花卉,筑池、亭、台、榭等,营造古朴典雅氛围。为小型楼宅,楼高两至三层,约二十个标房或套间,并以老田吴村历史上的廉吏学士命名。屋后栽培青竹等陪衬,以淡雅民舍掩映于修竹之中,体现古代隐士的气节品性,崇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中国文人性格。

到访东至县

我们这次到九华山考察,也顺道考察了东至县。

安徽省的县与浙江省相比较地域宽广,虽然同属于池州地区,我们因为路不熟悉,加上路面不太好走,整整开了半天的车才到达县城。从城区的外表上来看,它与浙江省的普通小县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状态相差不多,县政府设在一座看来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楼房内,与浙江省各地县政府的高楼广厦的气派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上楼,找到了他们的旅游局。在旅游局简陋的办公室里,他们知道我们远道从杭州开车过来,很是客气,并且告诉我们,开发东至县的旅游业的规划,杭州的另一家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已经有人来过了。现在县政府的财政较较困难,请我们过来主要是价格有一个比较。因为东至的旅游业并没有实质上的开发,县旅游局也只有三个人的编制。

整体上来说,属于池州市的东至县有着与青阳不同的地理文化特色,“东至”是旧时至德与江流二县合并后的县名。“东流县”,古人意至“长江北去,至此东流”而得名。我们故且不论古人说得是否有道理,东至有着与青阳不同的文化积淀。

东至县处在九华山的西北面靠近江西省彭泽的一个县城,东流旧属江西省的彭泽县,历代以来,流传着一个相当知名的故事: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某日,督邮巡视,众吏须束带揖迎,陶叹曰:“吾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于小儿乎!”遂挂印东去,在此耕读种菊。

彭泽留有陶公祠,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拜谒,留下了许多尊陶咏菊的诗文。我们一行考察了陶公祠旧址,周围松菊掩映,垂柳婆娑,站在祠外远眺,大江东去,船楫穿梭,别有一番意境。

听人介绍说,附近还有香口温泉,处于通往庐山公路一侧,泉口终年蒸气袅袅,塘中荷莲反季,六月荷花四月开,出水口处水温高达43度,日可出水600吨,水质透明,清醇甘甜,池水久旱不涸,天愈冷,池水愈热。

我们顺便考察了东至的南溪古寨,由东至县旅游局的几位先生带领,车子一直开进南溪,这条公路崎岖不平,去年十月才筑成的乡级公路。

初到南溪时,首先的印象是一个普通的偏僻村落,但是却有着特别的文化背景。我回到杭州后,曾为上海的《新民晚报》等报刊写了一篇南溪的报导,刊载出来以后,竟然引起不少人的兴趣,许多网络媒体纷纷转刊,不少人闻讯慕名而来,甚至有一些上海游客也寻访到南溪来。后来,东至的客人到访杭州,与我们谈起此事,他们特别兴奋,也为他们开发东至旅游业增添了百倍信心。我的那篇文章大致是这样写的:

根据宗谱记载,公元121年村民的先祖为日荻为女真首领,祖先随匈奴王浑邪归汉,汉武帝授予职司马侍郎,赐名金姓。公元128年,武帝驾崩,照帝即位,日狄受诏辅政,封舵阳侯。自武帝至平帝,历经七代皇帝,金氏族人均为朝廷重臣,有“七代留芳”之称;到了明代,其祖十一世金侨公为避黄巢之乱,迁居徽州后,先祖延请徽州著名地师历经三年,才选中南溪这块风水宝地。金侨公率领族人在此安居乐业,至今已有1128年。历经宋、明、清三代,族中均有廉吏鸿儒见彰史册。现在,村中存有族谱28本,记载金氏家族103代人的兴衰故事及村中的自然风貌。

南溪古寨地形有“九龙戏珠”、“金线吊宝葫”之称,村舍按“八卦阵图”建成,有99弄、88沟,弄弄相通,沟沟相连,外人易进难出,易守难攻。房屋按当年匈奴游牧式样建造,即四面土筑墙,屋顶毛竹做瓦,外观酷似帐篷,内住则冬暖夏凉。

1942年,日寇进犯安徽省,县长唐志和为避日军锋芒,选中地势险要的南溪作为县府本部所在地,将政府迁至南溪办公,历时三年,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才搬回县城,村中迄今仍有“国民政府旧址”。

南溪房屋多为明代风格,四周马头墙,天井居中,两厢四正,称之“四水归堂”,房屋中高两低,墙上配有喜鹊,头上尾外,此一造艺,也就是当地俗称的“喜鹊报喜,连年有喜”。

村口有神山二座,形若乌龟,称之“金龟守天门”。旧时,村口山顶耸立五层宝塔一座,高25米,砖木结构。据传此为“佛塔镇山妖”,村中祖辈相传,龟山、宝塔都有抵御外邪,守护风水的功效。塔下,原有风呜塔,寺院巍峨壮观,历经千年。据说,村中连年风调雨顺,均仰赖宝塔神庙佑护,为明代遗物,可惜毁于文革。

村前有巨樟蔽日,树下有古桥清泉,初到南溪就有幽深莫测之感,路口原有两座石碑,为贞洁牌坊倚道而立,幽深古朴。相传,清代民女金娣年青貌美,婚后未久,丈夫就过世了。立志守节,完孤侍老。教子有方,儿子勤学苦读,终于高中状元,招为驸马。乾隆皇帝闻讯金娣年青守寡,孝节两全,颁旨立碑,以昭世人。只是牌坊在文革时被毁,现道旁仍留下青石残块。村中现有大成祠,占地1200平米,前后三进,99根梁柱,柱雕石刻精美,木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传为明代遗物。

村后有石狮山,山形若巨狮,尾东头西,高达三十余米,张牙舞爪,煞是吓人。狮子张口冽牙,一泓清泉涓涓流出,百年不断,人称“舞狮吐金”。道旁有飞来石,据老人说,地藏王上九华山时路过此地,曾在此石上打坐。山上巨岩怪岩,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连翩。

山下有过天桥,为清代遗物,桥后即慈云寺遗址,乃千年古寺,迄今香火旺盛。山上陡壁峭石,溶洞溪泉,竹林苍翠,风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后山还有水帘洞,洞口水帘倒悬,洞内石连万象,观后,不觉拍案叫绝。山脚有徽州古道,曲曲弯弯的青石小径通向远方,昔日徽商就是从这样的荒僻小路走向世界的。

道旁有情人谷,旧称桃花湾,春暖花开之时,满山遍野的桃花、杜鹃。相传,民女美娟才貌双全,与本村青年阳春相爱至深。但是徽商有陋习,经商不利,不能返家完婚。有情之人终无缘成双,二人在此殉情。后人将桃花湾更名为情人谷,至今情人谷立有石碑,上书:“南溪神社”四字,下款为“明万历年立”字样。

我们在石碑前俯瞰全村,前有珠山,后有九龙,一条碎石穿村而过,村中溪水倒流,三步二桥,小溪由西向东兜住河水,也就是风水先生所说的:“招财进宝,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总体上来说,南溪古村虽有开发价值,但是由于历史演进的种种因素,立时开放旅游难度较大,村落周周林木大多已被砍伐,失去了往日树森林翠的超然意境。

其次,村落整体破败衰落,补救需要投入较多资金。

据村长介绍,去年(2003)当地人均年收入约1500元,村内多数年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同时,树林培植也不是一二年可以完成的,并缺乏周边较大景区的扶持。眼下当务之急是在村周山上补植树木,最好是在二、三年就能见成效的竹林等速长植物,以加快南溪村的拓展进程。

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来说,旅游业的开发能迅速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旅游业的拓展能迅速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池州到九华山只有二个小时车程,以今天池州的经济实力而论,背靠九华山,面对扬子江,依托池州现有的经济及九华山的知名度,建立一个大池州的整体形象,此举在皖南、安徽省,甚至海外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池州紧邻长三角经济圈,浙徽、沪徽高速即将建成,届时,从上海、杭州等地只需三、四小时,瓶颈之虑化为乌有,大批江浙等地游客及商的到来,游客数量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池州经济也就可能领先于中西部的其他地区。

随着池州、黄山一线旅游业的兴起,不仅沿海地区资金会率先进入池州,同时一些先进的思维方式及管理模式也会注入池州,从而加速当地的经济开发,促使皖省也与浙省一样成为全国的旅游大省。显而易见,依托九华山的现有基础,开发池州大旅游格局,对于整个皖南,甚至中原地区者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