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风云际会上篇

  北伐时期的武汉风云际会,特别是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27年一二月间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当时,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在汉口都有租界。1926年圣诞节至1927年元旦期间,英国水兵在汉口和九江登陆,狂欢酗酒,调戏女工,遭到抗议后,不认错,还打死打伤中国人。此举激起各界群众的义愤,掀起了收回租界、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群众性斗争。在中国共产党人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的总工会发动下,成千上万的群众包围了英国领事馆,提出收回英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降下领事馆前的英国国旗、撤走停在长江中的英国军舰、责令行凶的英国水兵向中国人民道歉认罪等严正要求。开始时,群众只是喊“英国鬼子滚回去”等不太文明的口号,是自发行动,但很快就发展成一场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的伟大的反帝斗争。愤怒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到英国领事馆周围,口号声不断。英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身陷重围,出入不便,馆内的储备食品也所剩无几,就悄悄地派人出来,找围在馆外的码头工人,企图通过行贿,帮他们把人员和行李偷偷地摆渡,撤退到停在长江中的英国军舰上去。但遭到工人们的严词拒绝。他们说:“要服从总工会命令!只要降下你们的英国国旗(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就会保护你们安全撤退。”当时,这场斗争的领导者们采取了很好的斗争策略,虽然外面的群众把领事馆围得水泄不通,却没有切断领事馆跟伦敦英国政府间的电讯联系。领事馆里的英国人就不断地打电报,向英国政府诉苦告急。英国政府见事已闹得不可收拾,只好回电,指示领事馆道歉和暂时撤退。2月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国方面签订协定,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五四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最大一次胜利,也是北伐期间大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妇女协会也发动和组织各界妇女群众,轮班日夜包围英国领事馆,高呼反帝口号,并且做好向示威群众送茶水、点心的后勤支援工作,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虽然后来国民党右派“清党”反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失败了,英帝国主义又回到汉口,恢复了英租界,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继续不屈不挠地进行英勇斗争,到1949年,终于在全中国大陆完全收回了外国租界,取消了不平等条约,并在1997年洗雪百年国耻,收回了被割让的领土——香港的主权。这是历史性的飞跃!这次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斗争的伟大胜利,使党和群众都受到了一次极深刻教育,体会到群众运动的伟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对武装斗争和军事工作的重要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很明显,没有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这个有力的后盾,英帝国主义是不会降下他们的国旗和从领事馆撤退的。但那时,就全党来说,特别是总书记陈独秀,对军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很不足。尽管我们党在大革命高潮中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还没能独立自主地领导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力量。只有经历了北伐战争和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胜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以及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失败,才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真正深深地体会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我从上海回到武汉后,正好宋庆龄要开办全国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就指定我兼任这个培训班的筹备主任。为培训班找房子等许多具体事务工作,是由赵畹华、梁剑华等同志配合帮助我做好的。赵畹华在武汉有很广泛的社会关系,人也能干,所以很容易地就在汉口找到了房子。我担任的主要是教导主任应做的筹备工作,就是制订培训计划,安排课程和聘请教师。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除了由宋庆龄主讲中国妇女运动史外,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夫人讲国际妇女运动史,是用布哈林著《共产主义ABC》和倍倍尔著《妇女与社会主义》的中文译本为课本的。李立三讲中国工人运动史,李立三的夫人李一纯讲女工运动史。还专门请宛希俨讲反对“妇女主义”这一课。为什么要讲反对“妇女主义”呢?因为那时在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同时,也有好些工作能力很强的妇女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产生了只讲妇女解放自己,而看不起男同志,走向另一极端的偏激倾向;特别是有些妇女因为反对包办婚姻的“大男子主义”,就主张独身主义,不愿意和男同志在一起合作共事。此外,我们还请了好些国民党方面的知名人士来讲课,如徐谦夫人和王世杰等人讲法律和外交等课程。这些教师,是国共两党中具有很高水平和丰富经验的名人,但都很乐意地义务授课,不取报酬。


  
  中央妇女干部培训班的学员,是由全国各地的妇女协会保送的,培训三个月,结业后发给证书,仍回各地去工作。这对培养各地妇女运动的领导骨干是很有意义的。主办者每个星期都邀请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去培训班做政治报告,讲解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这对许多在大革命高潮中新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干部们也是很切合实际的政治思想教育。
  
  192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我和宛希俨、梅电龙和龚品娟同时在武汉结了婚,又同住于我父亲在法租界友益街租的两层楼三开间住宅中。我父亲的十几只大书箱放在一楼,二楼就让我们四人居住。品娟比我小三岁,入党后名冰若。她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梅向明的母亲,离休后住北京,2001年去世。真是“朋辈多凋零”,唯有友谊长存。
  
  我们结婚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是由董必武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公开宣布的。同时在报上还登了“宛希俨、黄慕兰启事:我俩因为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特此敬告诸亲友”这样一则简单的启事,对于我来讲就是公开否定了我过去的包办婚姻。宛希俨同志在自己家乡亦有元配夫人,已经生了一个女儿,因为是家庭包办的婚姻,希俨早就跟她分居。这位元配夫人不愿意再嫁,仍旧留在宛家,新中国成立后还享受了烈属待遇,我认为是应当的。从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期间,男女青年反对家庭包办婚姻,自主另择配偶,已成为屡见不鲜的时代潮流。像鲁迅、郭沫若等好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原先在家里都有夫人,后来另择佳侣,但都没有与元配正式离婚。他们并不是要像旧社会的男人那样娶三妻四妾,而是以实际行动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制度。至于实行一夫一妻制,到新中国颁布《婚姻法》时才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俩的结婚启事登报后,熟识我们的同志都说“皇后”嫁给“皇帝”了。因为那时我代表妇女界参加各种群众大会,经常坐在主席台上,非常活跃,所以新闻界和文化界的人士都戏称我为“皇后”;而宛希俨调到中央军委工作后,还兼任全国新闻记者协会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新闻记者素有“无冕皇帝”之称,所以人们才有这样的祝词,赞扬我们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勇敢举动。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宛希俨同志的情况。希俨生于1903年2月10日,湖北黄梅人。他的父亲宛志瀛(号瑶峰)是秀才,也是黄梅的一位开明地方绅士。希俨在湖北读书时,就在进步教师的启蒙教育下阅读了不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书刊。1923年,他在南京东南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有许多东南大学的同乡、同学,在后来所写的回忆录中,都曾提到他。希俨走上革命道路,是受到董必武和陈潭秋这两位革命先驱者的影响和引导。希俨在东南大学读书时,在董老和潭秋同志的影响下,湖北各地的进步青年组织读书小组,阅读《新青年》、《向导》和《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希俨时常返回湖北家乡,黄梅地方的中共组织就是宛希俨等八位同志创建起来的。大革命时期的黄梅,革命势力发展得很大,曾有“小莫斯科”之称。现在那里已建立了革命纪念馆。后来希俨在上海参加过“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并以中共党员身份,当选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董必武、袁溥之等同志一起去广州开会。在那次会上,他认识了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柳亚子是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希俨是省党部的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一起合作共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希俨牺牲后,柳亚子还专门写过沉痛哀悼的诗句。1925年冬,希俨被调回武汉,协助董老编辑出版《楚光日报》。希俨很会写文章,也很会演讲,能慷慨激昂地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1926年冬,在国民党武汉市特别党部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希俨再次当选为武汉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和宣传部长。

  
  我和希俨是1926年在武汉相识的。那时,在民国日报社他是总编辑,我是副刊编辑;在市党部,他是宣传部长,我是妇女部长。朝夕见面,彼此就从了解进而相爱。希俨支持妇女争取自身独立的解放运动,但是反对妇女抱独身主义。他鼓励我彻底摆脱包办婚姻的封建束缚,要在改造社会、解放全人类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解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新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我们相爱而结婚的思想基础。当年希俨和我的结合,形式虽然简单,却是在董必武、瞿秋白同志登门与先父作恳谈之后,得到家中父母同意和支持的正式婚姻。父亲是位旧民主主义者,非常欣赏宛希俨的才华,称赞希俨在《民国日报》上写的社论很好。希俨对父亲也很尊敬。在父亲生病的时候,希俨延请了名医,陪同医生过江去给父亲看病。所以,父亲不但认为希俨是乘龙快婿,而且十分同情和支持我们投身于国民革命。友益街上有许多革命机关、团体,开会时,不少国共两党的高级领导人、知名人士和第一流的政治家都顺道光临我家,例如董必武、瞿秋白,就曾与我父亲作长谈。大家都夸奖我父母亲生了我这么一个好女儿,两老自然甚感欣慰。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