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 第 2 章 第一问: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金融中心
第5节 金融创新,多了还是少了


  
      全国“两会”期间,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曾建议要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现在甚至还有人提出要用资产证券化来解决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对于此类金融创新现在能否开展,应该如何规避风险?
  
  李南:那你们又怎么来界定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过度和金融抑制?金融过度和金融抑制同时并存,在目前的中国是怎么表现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什么?比如刚才我们说到金融过度,按照您在这本书中的一些界定的话,第一表现为货币宽松,第二表现为有时候某种金融产品的发展,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乃至“空架子”,甚至成为实体经济的“抽血机”。比如我们看股指期货,也会感觉到这样的一个市场,它并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只是某些人的“自娱自乐”行为。
  
  夏斌:说到“金融过度”与“金融发展不足”的问题,应该说,现在的主要矛盾还是金融发展不足、金融发展滞后。你要纯粹从过度角度说,我们在个别产品上、在某个时段,可能会有这种现象。比如前一阵子,大家炒得比较热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就是把贷款资产“打包”,转卖给人家,所得的资金银行又可以放新的贷款。那卖给人家的那部分就等于吸收新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这也是贷款信用方法。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件好事,可以丰富银行的资产结构,盘活银行的资产,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这是对的。但是要看到目前我们中国是个什么基本状况。中国现在还处于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阶段,最近不仅是月“存贷比”控制,而且日“存贷比”也控制,控制得越来越严,2011年又提出控制社会融资总量,说明连贷款规模都控制不住,这时候再创新更多的金融资产产品,就有点过度了。但从总体上我们还是应该说,是金融发展不足,要进一步发展。
  
  00李南:我们也看到,比如全国“两会”的时候,某银行高管说,我们要把信贷资产证券化,包括把地方融资平台“证券化”,这样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儿,大家都在学,也都在做,但反而您不太同意搞这个事情?
  
  夏斌:刚才我已讲到,在信贷规模还处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之下,搞资产证券化,会使得信贷不容易控制,这是一个原因。第二,目前地方融资平台中间暗藏很多风险,而你把有风险的资产“打包”,卖给谁?卖给老百姓?老百姓对企业的情况、地方政府债务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吗?就像美国“次贷危机”一样,信息充分披露了没有?危机前一些金融产品表现为很多计算公式,很复杂,连华尔街很多人都说看不懂。那我们的地方融资平台搞资产证券化,信息不能充分披露,你出什么价来卖啊,一般老百姓能够接受吗?作为政府来说,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对大多数投资者进行保护。如果在地方融资平台的债权债务整顿中间,证券化资产在金融机构之间卖来卖去,我想这可以,因为大家都是机构投资者,对其中的风险都有预估。现在可以做的,比如资产重组、并购都可以,但你想“打包”变成另外一个产品,通过在手机上、媒体上发布消息,让老百姓来买,这就危险了。


  
  李南: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其实你们并不是很赞成进行大量的金融创新?
  
  陈道富: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楚,创新是用来做什么、服务什么的。中国的金融创新,现在仍然是不足的。特别是在使储蓄资金向实体经济转换过程中,在结构调整中间,有非常多的金融创新需要做,而且需要大力鼓励。
  
  李南:比如哪些方面呢?哪些方面您觉得金融创新不能做,哪些是可以做的?刚才夏所长已经说了,像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打包”,卖给老百姓这种金融创新最好不要有,但同时我们的金融创新又不足,所以这里可能会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夏斌:比如说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怎么解决,用什么融资制度来保证?比如说科技性企业怎么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力?在企业的“种子”阶段,相关的资金怎么进来?又比如说“三农”问题,农业本身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一个行业,在贷款的同时,保险怎么跟上?等等。这些都需要金融制度的创新。围绕着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这方面的创新还远远不够。创新,从总体抽象概念上讲,需要明确的是在不同的时期,怎样去适应中国当时的特点?最迫切需要的创新是什么?从更广泛的意义、更长的时间段来讲,我们同时要看到,和英美等国家相比,中国是高储蓄的国家,言外之意,我们的储蓄资金实力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需求,比低储蓄国家强得多,所以我们在创新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要去玩盲目扩大杠杆的那些花哨东西。

  
  李南:我们有钱,我们不需要扩大杠杆也有钱?
  
  陈道富:也不是这么说。就是你在把小钱换成大钱、杠杆放大以后,整体的风险在加大,整个系统的不稳定性也会加大。对中国来说,其实还不需要用这么大的不稳定性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用有效的方法把储蓄引导到投资中去。但是不需要用非常复杂的衍生工具,把未来的钱、把外部的钱,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为我们当前所用,因为现在连自己的储蓄资金都没用完。这实际上就是说,如果经济体发展很顺畅,本身又有很强的创新需求,那么就需要发展各种金融产品为它服务。但是在某个阶段,如果经济体的这种创新需求有所弱化或者平稳,这个时候的金融产品并没有把钱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仅仅是在自我循环、自我应用过程中,那就是相对发展过度了,因为它损耗了一定的资源。如果应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这一部分金融没有发展起来,就是金融发展不足。对中国当前阶段来说,更应该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使金融能发挥对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于纯粹是自娱自乐的金融发展形式应该谨慎。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