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林彪登平型关亲察地形上
-
9月14日,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旅长陈光率部来到太原北面的原平。原平是崞县所属的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同蒲铁路从这里拐向西北,如果去雁门关或繁峙、平型关,从原平下车最为便捷。抗战爆发后,第二战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军事交通处。
师长林彪已经提前赶到了原平。他是最早深入山西腹地的八路军高级将领。由于战乱,昔日颇为繁华的原平镇已显出战前的混乱和颓败。第343旅到来后,以营为单位分驻到周围的几个村庄,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镇内,只派宣传队来镇上刷写标语。
15日清晨,李天佑第686团的1个营,作为第343旅先头部队,从原平出发,徒步前往代县。其余的部队等待战区派出的车辆,以便尽快赶往大营。
紧接着,第二战区派来1个汽车团,负责输送第343旅主力和师独立团。大约在16日前后,这些部队在大营集结完毕。
在第6集团军总部,林彪和孙楚的手握在了一起。从外表上看,这两个人都是那么瘦弱,个头也差不多。不同的是,林彪面孔苍白,略显忧郁;而孙楚脸色红润,显得开朗、从容。当然,林彪由于比孙楚小近20岁,他身上的青春气息是孙楚无法比拟的。
根据第二战区的作战部署和八路军总部拟定的行动计划,第343旅和师独立团只在大营停留一夜,便出发向灵丘以南地区开进,19日进抵上寨地区休整待命。
部队向前开进后,林彪仍留在大营与孙楚商讨两军的相互配合问题。20日,似乎已能够听到前方隆隆的炮声,林彪呆不住了,乘孙楚的吉普车,率少数随从人员和电台到前线侦察。
自从踏上山西的土地之后,林彪便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之情。一路之上,他用兵家的眼光审视着坚如铁壁的太行山、重门叠户的吕梁山,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使他这个长期征战于南国水乡的军人,有一种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率陈光的第343旅和师独立团,作为八路军的一支先遣劲旅,率先迎敌而进,挺进的方向,恰好是晋、察、冀交界地区,雄踞内长城要隘的平型关,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吉普车沿着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那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来到北岳恒山和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接壤处,然后又吃力地爬上海拔1?800米的长城隘口——一座署有“平型关”三字的残颓的拱门迎面而来。
林彪冲司机做了一个停车的手势,吉普车迅即停下。他们下车,林彪仰起脸来,对准“平型关”三个字仔细瞅了好一阵。然后,他登上平型关巅,举起胸前的望远镜观望。无论是北面的恒山,还是南面的五台山,这些层峦叠嶂的山峰,以及盘桓于崇山峻岭间的内长城,都能久久吸引住他的目光,很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激情。最后,他将目光越过平型关之巅,望见了关前的一条峡谷甬道,它由西向东,曲曲弯弯,穿山而过,一直通向很远的地方。深谷两侧,是险峻的山壁,一条公路蜿蜒其间,沿着这条公路,就能到达灵丘,通过灵丘而到冀西……
10年前,他就听说过平型关,那是晋奉战争中的一段往事,但印象早就模糊了。如今,置身在这座著名的雄关之上,前方炮声似乎已隐约可闻时,他明白,马上就要有仗打了,而且肯定就在附近打。
当然,这时候,所有的人,包括林彪自己,都不会想到,仅仅5天之后,第115师就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结果。
山风一阵阵地刮来,初秋的晋北已是寒气袭人。林彪和部队的官兵一样,仍穿着刚换上的国民革命军的单装,冷风一吹,他和他的随从人员都不由打起了寒战。
吉普车从平型关口驶出,沿着坑洼不平的公路向灵丘方向前行,车子出关口不远,就钻进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这条沟道林彪刚才在望远镜里已看到过,此时他更加仔细地打量着: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沟长约5公里,深数丈到数十丈不等,很难攀登上沟沿。而且沟底的甬道仅能通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途中,仅见到一个叫老爷庙的地方有个缺口,能通到山上。
吉普车再次停下来。林彪在警卫员杨兴桂的搀扶下艰难地攀上老爷庙以及庙后的老爷岭。这时,杨兴桂听到师长说:“如果阻住正面路口,截断敌人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处的高地上设置重兵,公路上的敌人就是瓮中之鳖了。”
他们到达灵丘城时,得知日军已前进到距城不到5公里远的地方,不能多作停留,于是原路返回,途中又在东河南镇一带察看了地形,然后回到大营。
21日,林彪向孙楚辞行。他骑马赶到上寨,暂时与第343旅旅部驻在一起,等待聂荣臻率师直属部队和第344旅到来。
就在这一天,他接到了八路军总部发来的《关于作战方针和布置原则的训令》。训令中讲到第115师时,这样写道:
115师陈旅控制于上寨镇附近,小部经常袭击扰乱灵丘、涞源之敌。徐旅最好位于阜平东北,随时协助陈旅,相机袭击由灵丘向平型关西进,或由涞源向平汉路南进之敌,在可能条件下组织有力挺进游击队,深入紫荆关、蔚县、涿鹿之间活动,收编散兵,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总直属队开到五台附近,发动五台以南、盂县及五台以东地区群众。
对这个训令的主要内容,林彪大体上是同意的。但在第115师的具体使用上,他有不同的看法。
两天后,一大早,他问随从参谋:“聂副师长率师部直属队和344旅今天能来这里吗?”
9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部长,号称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来到太原。
黄绍竑这年已经52岁。“七七”事变发生时,他任湖北省主席。8月,蒋介石决定在军事委员会下面设6个部,最先成立的是第一部,主管作战。黄绍竑被任命为第一部部长。他认为军队的实权都握在陈诚手里,而他对军队的情况又不熟悉,只不过把蒋的面谕或手谕拟成命令发布下去,或汇集各方面的情况向蒋报告,他感到自己至多算个傀儡。尽管如此,陈诚仍不放过他,在给蒋的电报中,称他“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因此,他对作战部部长这一别人十分垂涎的职务并无兴趣。
蒋介石找到黄绍竑,说:“季宽,如今我们在华北和淞沪两地与日本人决战,华北作战的重点在山西。我们与日本人打仗,不怕从南方打,也不怕从北方打,我最担心的是日本人由卢沟桥进入山西,再经汉中进入四川。你去一趟山西,同阎锡山商量大同失守后的作战计划,怎样?”
黄绍竑这才有了山西之行。来到太原后,梁化之安排他住山西大饭店。此时八路军大部已进入山西,他在饭店里碰见不少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他很想和这些过去曾经是对手的年轻人交谈一下,无奈他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他。
几天以后,黄绍竑来太和岭口和阎锡山见面,在座的还有赵戴文、朱绶光、张培梅。阎锡山说:“欢迎黄部长来山西。委座有何谕示?”
黄绍竑:“蒋委员长认为山西是多山地区,易于防守,而且晋绥军对防守也有很好的经验,务要将山西守住,控制平汉铁路的西侧面,不让敌军沿平汉路南下渡过黄河,进而威胁武汉。”
阎锡山:“中央的指示,我很清楚,也很同意。我在抗战前,在山西境内各要隘及太原城北郊,都做了一些国防工事,也就是为了要保卫山西。”
停了停,阎锡山又说:“大同的撤守,是战略上的自动放弃。我同委员长的指示一样,要死守住东起平型关、雁门关,西至阳方口之线。我的判断,敌人必先取山西,然后沿平汉路南下。如果平汉路方面,能在保定以北挡住敌人,敌人光从大同方面进攻雁门关,尚易抵御。如果保定、石家庄不守,敌人必然进攻娘子关,从东、北两个方向包围山西。我感到敌人对晋北方面是主力的进攻,平汉路方面是助攻。晋北方面现在只有晋绥军和少量的八路军,兵力尚嫌不足,不能兼顾娘子关方面。为确保山西,尚须加调中央军协同作战。”
黄绍竑认为阎锡山的分析极有道理,答应回南京后向蒋建议,调有力部队支援山西。
临离开太和岭口时,阎锡山似乎有些激动地说:“我坐镇雁门关,决不后退。请你报告蒋委员长,放心好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