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苏联的援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
在1957年6月19日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的革新政策受到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的攻击。那些人声言他不再适合担任苏共 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在紧张的讨论和辩论后,同意解除赫鲁晓夫的声音占了上风。但赫鲁晓夫坚持不下台,并要求召开中央全会讨论这一问题,理由是他是由全体中 央委员选举出来的。赫鲁晓夫的支持者们,到6月22日,在莫斯科已经召集了一百多位中央委员,呼吁召开中央全会。从6月22日下午2时开始,苏共中央全会 接连举行了7天会议。结果,反对赫鲁晓夫的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等人被开除出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布尔加宁和伏罗希洛夫留了下来,但两年之后, 还是被打成"反党集团"的成员,遭到清算。
度过惊险一幕的赫鲁晓夫,虽然打掉了党内的部分"元老派",但非常需要得到各国共产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和支持。7月5日,赫鲁晓夫派出 自己的坚定支持者米高扬专程前往杭州,向在那里的毛泽东介绍苏共6月中央全会的情况。毛泽东告知米高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决定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这无 疑使赫鲁晓夫心存感激。结果,早就知道中国需求的赫鲁晓夫投桃报李,决定积极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和火箭武器。
7月18日,聂荣臻写报告给周恩来,希望对1956年8月的中苏之间达成的原子能协定进行修改,以便能达成一份新的援助协议。20日,苏联驻中 国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便答复愿意就国防新技术援助事宜约定时间面谈。可以说,与以前的推托相比,此时苏方反应相当迅速。22日,聂荣臻与阿尔希波夫面谈。阿 尔希波夫高兴地表示:"苏联政府同意在适当的时候,由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去苏联谈判(国防新技术协定)。"
9月7日,以聂荣臻、宋任穷、陈赓为首的代表团,偕同21名火箭、原子能、飞机、电子等方面的专家、教授,飞抵莫斯科,开始谈判。谈判相当顺 利。苏方代表团团长、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别尔乌辛甚至主动指出,中方提出的有些产品型号已经落后了,建议提出更新的产品型号。9月14日,苏方提 交了准备签字的协定草案,别尔乌辛对聂荣臻说,这种协定在苏联外交史上还是第一次,因为中国是最可靠、最可信赖的朋友。
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协定规 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原子能工业;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的研究和生产,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作为原子弹制造的关键环节,向中国出售用 于铀浓缩处理的工业设备,并提供气体扩散厂初期开工所用的足够的六氟化铀;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 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底前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仿制导弹;帮助中国设计试验原子弹的靶 场和培养有关专家等等。
对有些工业援助项目的建设规模,交付设计和设备的期限等,在该协定中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于是,在1958年9月29日,中苏之间又签订了《关于 苏联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方面提供技术援助的补充协定》(简称《核协定》),对于没有明确的地方尽量明确起来,而且一些重要项目的完成期限有所提前,基本限定 在1959年和1960年。
此前,中苏之间还签署了《中苏合营在中国境内进行铀矿普查勘探的协定》(1955年1月20日)、《给予中国在铀矿普查勘探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 定》(1955年12月19日)、《援助中国发展原子核物理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协议》(1955年4月27日)、《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 定》(1956年8月17日)。这些都属于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的协定。
而中苏之间《国防新技术协定》和其后的《核协定》的签署,标志着苏联在尖端技术方面的对华援助出现了质的变化,即由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与研究,转向了原子弹和导弹武器的研制。不可否认,这也成为中国以后开展独立自主核武器研制的基础之一。
另外,苏联对待中国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政策,之所以发生根本的转变,是因为自1954年10月,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原子弹问题开始,中国在发展 核武器的问题上决心已定,即使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也要搞自己的核武器。到了1957年这种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那么,苏联领导层,尤其是赫鲁晓夫所面临 的局面,不再是中国自己拥有核武器,与中国接受苏联核保护之间的选择,而只能在中国独立发展核武器与在苏联援助下发展核武器之间做出选择。
当时,美国与西方盟国之间已经签署了几十个在核领域进行相关合作的双边协定,为苏联与友好国家进行核能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实际上,这种合作既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又可以捞取政治上的好处。
很明显,如果任由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苏联则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言。相比较而言,如果采取援助政策,则可以掌控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进程,也就是说, 援助本身可以产生限制作用。援助与限制是一对相伴相生的共同体,程度如何就看如何运用。记得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之后,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苏联不撤 走专家,恐怕到现在中国仍不会搞出原子弹。诚哉斯言!
由此看来,援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赫鲁晓夫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在苏共中央内部,特别是在苏联军方内部,始终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话题。军方想通过援助获取更大的利益,于是 在1957年,苏联向中国提议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毛泽东为此发了脾气,赫鲁晓夫于是说,是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传错了话,把责任推了个一干二 净。但不和谐的种子还是埋下了。
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上再次重复了他关于"原子弹是纸老虎,既不要怕,又要认真对付"的话,但他说不怕第三次世界大 战,"极而言之"无非是多死些人,中国即使牺牲掉一半人也不怕,这种表示坚定决心的话,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东欧国家领导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你中国有6 亿人不怕,牺牲掉一半还有3亿,我们只有千万人口怎么办?这番话虽然遭到强烈的非议,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方面的援助还是正常 的。
在原子弹研制方面,苏联不仅提供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而且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从工厂的选址、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特别是在帮助中国技 术专家理解文献和资料,培训中国技术工人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苏联专家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原二机部副部长袁成隆回忆说:"当年,在我国决心发展核工业生 产,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时,苏联对我们是支持的,先后派来二机部工作的苏联专家有上千名之多。"
开采矿石的铀矿场,粉碎矿石、"沙里淘金"的水冶厂,提取二氧化铀和制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厂,制造浓缩铀的核扩散厂,制造原子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0基地),以及核试验场(21基地)等基础工程和附属工程,均于1958年5月以后陆续开工建设。
1958年6月,苏联援助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造成功。此外,苏联还根据协定向中国提供了几种导弹、飞机和其他军事装备的实物样品及配套的绝密技术资料,并派遣了有关技术专家。
(未完待续)
《中国蘑菇云》
作者:孟昭瑞 文/摄影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第一版
定价:35.00元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