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释疑:“网络问政”常态化
-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曾对民主作了如是解释:“必须积极而非消极地征询每个人的意见,使每个人本身成为权威过程和社会支配过程的一部分;必须使每个人的需要与欲望都有被记录下来的机会,使其在社会政策的决定上起着作用”。这样的民主确实是人们所向往的。
但在那个尚无网络的年代,如此大范围地征询意见与记录需求,使其在公共空间里发出声音,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今,网络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自由互动极大地改变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和方式。网络的直接参与性、即时互动性和公开透明性,极大地弥补了现实社会中代议制民主内生的不足和缺陷,在扩大民主参与、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监督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各级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能够借助网络手段,构建许多新的多向度、点对点甚至即时互动的沟通反馈渠道,迅速、直接、真实地掌握政治、经济、社会真实情况,将庞大而繁重的意见征询与需求记录工作纳入社会决策的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管理过程的透明性、互动性,为保障民主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时效里更好地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网络作为民意汇集的海洋,正在影响并逐步改变着传统政治体系生态。“网络问政”打破了时空限制,在任何一个时间、空间内,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什么问题、什么要求、什么愿望都可以谈。“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这是群众的要求与期待,更是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施政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公众对于“网络问政”的高涨热情,借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影响,使网络民主之东风不断吹向现实政治生活,在优化民主政治环境,开创引领民主风气,缓解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矛盾冲突,以及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君不见,从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陕西“微笑局长”杨达才事件、广州“房叔”蔡彬事件、广西来宾烟草局长香艳日记门等,一个个官员的落马,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延安城管“跳脚踩头”事件、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等等,一起起舆情的出现,再到辽宁西丰进京拘传记者事件、湖南永州唐慧劳教事件、辽宁盘锦征地冲突村民死亡事件等等,一次次维权的选择,无不见到网络问政的身影。如今,“动不动就我就到网上曝光”的维权思路已经成为了基层群众“公开的秘密”。网络时代下的领导干部相当于在“玻璃房”中工作与生活,时刻都在公众的可视范围之内。
事实上,党和政府也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通过拓宽渠道、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建设,不断加强对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保障力度。
2006年年初,广东省成立了奥一网,并在该网开辟了国内网络媒体第一家系统化网络问政平台。该平台已然成为广东省各级党政社群部门推动网络问政、与网民群众和民间智库进行全方位互动交流的权威平台,被公认为广东省推动网络问政的核心力量,并荣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2008年,更是被誉为“网络问政元年”。在这年3月“两会”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通过互联网倾听网友的意见和建议。6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众多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视频直播,轰动海内外。自2009年起至2012年卸任前,温家宝总理都坚持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在线交流,就社会财富分配、医疗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热点话题回答网友提问,同样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一时间,网络问政的闸门开启,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如潮水般向社会公众涌来,“网络问政”如今已成为社会公众用好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常态化选择。
2012年2月21日,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以“地方领导留言板”为平台,推出“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邀请广大网友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截至3月7日,累计收到网友留言近万条。这些留言来源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比如,贵州省纳雍县某村民发帖向省长反映村路破烂致学生上学难,贵州省交通厅、纳雍县政府很快留言,作出回应。
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主页突出了“信访举报”,设置了“举报指南”、“我要举报”、“举报查询”、“其他举报网站”、“举报方式”五个“菜单”,同时主动接受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咨询等,搭建纪检监察机关与网民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开通网上民意直通车。每位通过网站进行举报的举报人,都能得到一个仅举报人知晓的唯一查询码,用以及时查询举报的受理情况,避免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网络问政”的监督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崛起,“网络问政”也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由网站到用户的One-to-N(一对多)互动传播方式逐步被由用户到用户的One-to-N-to-N(一对多对多)关系传播模式所替代,“网络问政”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力也都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公众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将某一事件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信息,随时随地分享、转发给“粉丝”,接收到了的“粉丝”又一次分享、转发给自己的粉丝,形成裂变式传播,迅速掀起网络舆情的惊涛骇浪,取得更好的问政效果。借助这些更加注重平等对话、即时交互、便捷移动的自媒体工具,网络问政愈发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甚至让“官不聊生”。许多地方出现了“防火防盗防微博”的现象。
当然,也有许多的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迎头赶上,陆续加入使用政务微博的队伍。在5亿多网友的围观、期望和“拍砖”中,政务微博不断发展壮大。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截至2013年6月26日,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达到7.9万,比去年同期净增3.4万。该报告所列举的各种互动数据具体展现了政务微博在政民互动上所做的努力,也充分说明了政务微博已成为政民互动的有效平台。
借用2011年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新版上线词里的一句话:“平台得分几何,‘大虾’是最好的评委,历史将给出终极答案。作为践行者,唯以更勤勉的姿态躬耕不息。”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接纳网络问政,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和更加娴熟的网络技巧回应网络问政,引导越来越多的公众更加顺畅、更加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推动民主化进程不断前行。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