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读楚汉历史,品风流人物

项羽的分封其实是一种必需的举动——他必须要顺应潮流,进行权力的洗牌。项羽封侯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先例——通过议会的方式,进行利益的再次分配,以求结束战乱。在项羽之前,诸侯间以会盟的形式来重新分配利益,但这种会盟基本上是强国招呼弱国听从指挥、满足称霸之心的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分配利益的现实效果。而项羽的分封讨论则开创了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模式。

最终,封侯虽然形式已成,却以各诸侯持续战乱结束,这是项羽未曾料到的。“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这是秦始皇老早就看明白的事情。遗憾的是,项羽在当时根本没有办法不封侯,而封侯也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欲壑难填,谁也不会嫌封地大。

无可否认,项羽之分封从个人角度讲,是完全失败的,而这种失败一方面是因为项羽注定要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完结者,另一方面则完全是因为历史的偶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项羽可以分封章邯阻拦刘邦出汉中,却无法做到阻止刘邦他道入关中;项羽能通过谋划获得彭城之战的胜利,却无法做到不让大风吹起,使刘邦逃得一命;项羽可以做到兼并东魏之地,却无法防止彭越这一流游击大师的捣乱;项羽可以做到派人向韩信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却无法改变韩信短视的行为。

在命运面前,西楚霸王也不过是一缕云烟。

从彭城之战看刘邦的运气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上天的确是在眷顾某些人——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兵马大破汉军,但一阵大风竟然救了刘邦。

入关即出——与项羽一决雌雄

汉元年四月,项羽分封完毕后,各诸侯于关中罢兵,刘邦要带兵到自己的蜀地时,项羽发话只让他带走3万军队——刘邦在关中有10万军队,而其他7万军队自此被抛于关中。这对刘邦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增进了刘邦必灭项羽的决心。不过,这3万军队却是拥护刘邦的忠诚之师——他们多为关东人,愿随刘邦背离故土去蜀地,已是最好证明。

封完诸侯后的第二个月,齐地实力派田荣便首先发难起兵。紧接着,对项羽分封不满的彭越、陈馀也先后发兵攻击其他属地的诸侯。关中以东顿时乱作一团。刘邦看准了时机:“此时不出蜀地,更待何时?”

刘邦还有另一层打算。此时,大军刚刚入蜀,道路艰险、人员疲惫,对蜀地各种不熟悉。若待军队安定下来,再想出关就难了。人普遍都有“安土重迁”的心理,一旦在某个地方待得久了、熟悉了,便不再想迁徙。假如士兵们在蜀地定居了几年,很可能就不会再想着回关东了。更重要的是,一旦深入了蜀地,从交通上来说,再出汉中俨然十分不便。如今,士兵们普遍想要东归,此时出关正是好时机。

更何况,章邯等人率了20万秦军投降项羽,却被项羽无情坑杀,秦地百姓正对害死秦士、自己却称王的章邯三人痛恨不已。但假以时日,以章邯的才能,他们在秦中站稳脚跟并不是一件难事,届时,再想击败他们就难了。

于是,汉元年八月,刘邦率军出关中。关中防御汉中进攻的屏障是高峻的秦岭。历来战乱,多以西端散关(陈仓)为要塞。因此,刘邦将陈仓作为进攻的主方向,而章邯也已想到了这一点。他将军队重点部署在了陈仓。此时,刘邦才发现,若强攻陈仓,汉军未必能胜。

此时,刘邦的好运第一次出现。他的军中有一名为“赵衍”之人,平日里毫无杰出表现,却意外地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他向刘邦指出了一条迂回陈仓的小路,因此,汉军得以攻破章邯的部队,顺利出关,并就此拿下以章邯为代表的三秦王的咸阳附近属地。

刘邦定三秦以后,正式出关东,准备与项羽一决雌雄。此时,慑于刘邦军队愈战愈勇的威势,河南王申阳投降、魏王豹皆率军加入了刘邦联军。随后,殷王司马卬战败,又有陈馀遣军加入,刘邦汉军在出关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增至56万人。此时,项羽的西部防线根本无法阻挡如此庞大的军队。汉元年四月,刘邦联军正式攻陷彭城。

包括河南王、魏王在内的多路诸侯之所以敢与刘邦为伍,关键是因为项羽此时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齐国身上。但齐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由于以田横为代表的田氏子弟贤能、国内支持者众多,因此项羽在齐地战争中早已陷入了僵持战中。

以多输少,汉王却死里逃生

刘邦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接走家人。在起兵反秦以后,刘邦并没有携带自己的家属。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仅有200里地,所以,这一次攻入彭城,他打算将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女都接到彭城。

攻入彭城后,刘邦一度陷入茫然。看着日渐壮大的军队,自然有轻敌之意。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50多万联军表面上看似强大,但实际上战斗力却极为有限——各路诸侯都有其各自的目的,不可能与刘邦齐心协力,特别是申阳等人,更是典型的墙头草,看谁强,便倒向哪一边。这些人既想打败项羽,再次分割天下,却又因为畏惧项羽的威势,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既然刘邦敢站出来,他们自然愿意呐喊助威。

可以说,此时刘邦完全可以倚重的军队只有他从关中带出的3万多核心支持者—— 一支大军可依赖的核心军队如此之少,接下来战斗的胜负必然会被这些不靠谱的盟友所左右。

同时,刘邦也遇到了项羽入关后面对40万大军时的同样难题——哪些是攻击主力,哪些是后勤部队?庞大的军队,再加上主帅不熟悉,使得指挥本身就极有难度,而在历史上,因为不熟悉军队战斗力而无法进行准确部署从而导致军事行动失败的例子,在后世战争史中比比皆是。

项羽得知刘邦攻占彭城以后,心急如焚,立即率3万精兵连夜奔往关东。彭城是一座东、南、北三面水网密集的小城,且城旁有小山横亘,泗水自北向南横贯全境。这3万精兵绕过了刘邦重点设防的东面与北面,直插彭城以西的萧县——萧县距离彭城仅有60里路。在萧县,项羽整顿军队后,于黎明时分突袭汉军。

此时的刘邦正飘飘然。他如今拥有雄兵50万,又率领了多路诸侯,每日饮酒宴会,自然无暇他顾。

相比之下,项羽这一次是本土作战。他在自己西楚的国土上进行战争,因此,旗下3万精兵都怀着收复西楚国都的激情参战,其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黎明前战争打响,到中午时分,3万楚军已大败汉军。刘邦三推其子、夏侯婴救幼主一事便发生于此役。刘邦身为军队总司令,只顾着坐专车逃命,根本谈不上有效地组织反击。此时军队建制完全被打乱——团长找长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军长,军长找不到总司令……一个军队的战斗力是强还是弱,关键就看建制是否完整。项羽的突袭导致刘氏军团的建制全线崩溃,整个军队成了一盘散沙。

这一仗,刘邦败得很惨。项羽军团“杀汉卒十余万人”,另有“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两个“十余万”无疑使刘氏军团遭受重创。

此时,上天再一次眷顾了刘邦。刘邦本人被楚军所围,此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该沙尘暴直冲楚军而来,刘邦就此侥幸逃出重围,身边只剩几十名随从。

可以说,刘邦的好运是《史记》的渲染,但不管是不是司马迁为刘邦粉饰,最终的史实是——刘邦逃出来了。

彭城战败,重用三大异姓王

项羽率领军队,追击逃走的刘邦,一直追到了荥阳、成皋一带,直到这里,刘邦才靠着援军的到来,成功地阻击了项羽的追兵。

彭城之战中,能够证实刘邦运气的还有一件事,此事往往会因太小而被史学家忽略。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彭城大败后,刘邦一路向西,丁公身为楚将,正好率领部队追上了刘邦。

此时,两军已短兵相接,眼见刘邦即将性命不保,此时,刘邦再次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我们都是英雄好汉,为什么要彼此过不去?”丁公闻听此言,顿时下令收兵。此事的发生匪夷所思——丁公放走刘邦,难道不怕项羽责难?眼下,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国而趁机偷袭楚地,摆明了是要与西楚霸王过不去,不管将其活捉还是当场杀死,都是大功一件。权衡利弊,实在难以想象,为何丁公会仅凭一句“都是英雄好汉”便轻易放走了已如丧家之犬的刘邦?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刘邦行仁义之师,为他赢得了如同后世宋江一般的好名声,天下英雄莫不拜服,这才使他屡次虎口脱险。

经过此役,项羽虽收复失地并沉重打击了刘邦,却不得不放弃齐地的战果。

彭城之战对刘邦的霸业终成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入彭城时,将来协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的三大异姓王——韩信、彭越与英布——皆未直接参战。

韩信在彭城之战中,空有大将军之名,却并未赢得汉王信任,所以根本无军可带。直到汉王彭城之战彻底失败以后,韩信收集旧部,在京、索之间击败了楚军,刘邦此时才开始重视韩信。在彭城之战中,英布身为项羽的老部下,态度暧昧,既没有表示支持刘邦,也没有表示支持旧主,因此,刘邦也未派使者前去游说他;彭越一年前曾与刘邦协同作战,进彭城时,刘邦遇上彭越的军队,于是,便拜彭越为魏相,让其进取梁地,因此,彭越也未进彭城。

显而易见的是,刘邦并不曾希望依靠这些自己根本无法全面约束的外系将领来击败项羽。刘邦自认依靠自己在丰邑与沛县的故旧力量,可以击败项羽。假如在此战中运用了这些外系将领的话,此三人的力量必然大增——打败一个“大怪”,却制造了几个“小强”,这是刘邦更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是,项羽以3万精兵击败他的50多万联军,彻底打碎了刘邦依托旧部建立汉家江山的美梦。此后,刘邦痛定思痛,最终做出了重用韩信,联络英布、彭越,全面组织战场击溃项羽的决策。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