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辛亥革命 > 第 3 章 血染黄花岗
第10节 魂归黄花岗

  5月3日,这一天广州城上空乌云密布,细雨霏霏,街道上面行人稀少,整个城市都安静得让人近乎窒息。

  

  谘议局前的气氛显得更加阴冷,潘达微和徐宗汉正在遗骸中忙碌,他们仔细地辨别死者的身份之后,便将遗骸装入车内,准备将他们送往红花岗埋葬。

  

  这时候,忽然有一队清军的巡逻马队在这两辆收尸车前停了下来。

  

  一个清兵将领装扮的人勒住缰绳,却并不下马,犀利的眼神在徐宗汉和潘达微的脸上一扫而过,随即质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潘达微闻言,举起“善堂”的旗帜,不露声色地道:“本人潘达微,乃是《平民报》的记者。”

  

  那清兵将领大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的胆子,竟敢为党匪收尸?”

  

  潘达微面不改色,仰起头,说:“党人也是人,人死以入土为安。若是任由其暴尸街头,岂不是天理不容?再说这天气渐热,万一要是尸体腐烂,引发时疫,岂不是要让全城的百姓都跟着遭殃?我将这些尸体拖去埋葬,应该不算违法吧?”

  

  两个清兵头目听到“时疫”这两个字,顿时变了脸色,因为广州这时的天气确实已经比较炎热了,若是任由这些尸体腐烂,倒真有可能会引发瘟疫。

  

  清兵的队列里开始小声嘀咕起来,片刻之后,那将领指着车上的尸体,问道:“这里面有没有匪首黄兴?”

  

  潘达微故意揶揄地说:“没有。要有了当然好,我还想领赏去呢。赏格可不低呀!”

  

  “嗯嗯嗯……”清兵将领觉得他的话有点怪,但又委实找不到什么毛病,“好,若是找到了匪首黄兴的尸首,要立刻报告!”

  

  “没问题,您就放心吧。”潘达微答应着。

  

  清兵将领一打马屁股,随着马的一声嘶鸣,一行人扬长而去,马蹄声渐渐远了。

  

  徐宗汉这才松了口气。黄兴脱险之后,为了避免敌人的继续搜查,凡是同盟会同志来询问黄兴下落的,她都一律告诉他们黄兴已经战死。

  

  这时,有一具年轻人的尸体被翻了过来,徐宗汉见了,赶紧用手绢轻轻地擦净他脸上的血迹与灰尘。

  

  潘达微也走过去,心焦地问:“是一欧吗?”

  

  徐宗汉摇摇头,悲痛地说:“是美国回来的罗辉。”

  

  潘达微没有说什么,只是脸上的神情更加阴郁了。

  

  “来,把他抬上去吧!”徐宗汉拍拍潘达微的胳膊。

  

  潘达微点点头,然后两个人一起抬着罗辉的遗体,无比轻柔地将其放在车上,最后又看了一眼,似乎在做告别。

  

  随后,两个人又投入了工作之中……

  

  天色如磐,细雨斜筛,在刑场附近的江面上,若隐若现地漂浮着不少就义同志的尸体。潘达微划着蓬船,徐宗汉坐在船帮上四下观看。

  

  喻培伦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徐宗汉的手有些发抖,她抱着喻培伦的遗体,将他安置在船上。接着,又有一具尸体被抬上船……徐宗汉用手绢擦拭着他清秀儒雅的脸,正是林觉民!摸到他头部的铁钉,徐宗汉只觉得手颤心紧,她强咬着牙,双手的指甲已经嵌进了血肉,泪水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江面上,一片死寂,吱吱嘎嘎的摇橹声,枯燥而单调,撕人心肺。

  

  船上堆集起来的尸体,层层相叠,他们似乎是躺在一起睡着了,脸上没有惊恐,没有怨艾,只有平静。

  

  徐宗汉扬起袖子,将眼中的泪水擦拭干净。她为这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同时,她又为他们感到深深的骄傲。

  

  广州起义前夕,黄兴将十路军改为四路军,约定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点30分同时举事,不料,陈炯明、胡毅生、姚雨平所率领的那三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动;新军、巡防营也未能参加战斗,所以,这次广州起义,实际上只是一百二十多名革命志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做的一次殊死搏斗。一些人在战场上牺牲,一些人被俘后英勇就义,幸存者寥寥无几。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的当晚,清朝两广总督张鸣岐便下令关闭各方城门,派兵把守各个重要街口,禁止一切行人往来。他还传令,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只要是能够杀掉革命党的,即以杀人多少来计算,每一颗人头赏一百零二元。尽管如此,广州市民仍有许多人同情和支持革命党人的正义行动,他们冒着全家被株连的危险,将革命党人藏在家中,或为他们引路,或给他们赠送衣食……正是在群众的保护之下,部分革命党人才得以脱离险境,没有丧生于这森严恐怖的广州城。

  

  整个广州城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之中,革命党人的遗骸散落在大街小巷,他们有的是在起义中英勇捐躯的,有的是被俘后从容就义的……天气逐渐炎热,这些遗骸已经面目全非,腐烂发臭,蝇虫萦绕。

  

  直到第四天,清朝官吏才通知慈善堂,准许收殓尸体。

  

  各慈善堂接到通知后,开始陆续派人把各处的烈士遗骸收殓起来,并将其放到东门外省谘议局门前的空地上,依次排列了十几堆。遗骸断头折臂,血肉模糊,行人从这里经过,都不忍目睹。那么,将这几十具遗骸埋葬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南海和番禺两县知县(当时广州分属两县管辖)打算把埋葬的地点定在臭岗——埋葬被杀罪犯的地方。

  

  同盟会会员潘达微虽然在起义的准备阶段也参加了一些工作,但是始终没有暴露身份。他以《平民报》记者的公开身份,在这时毅然冒险挺身而出,四处奔走,甘愿冒死收殓烈士遗骸。几经周折,他终于说服了广仁善堂的董事徐树棠,另外选择埋葬地点。徐树棠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决定用一个叫做“红花岗”的地方来埋葬起义者的遗骸,红花岗位于沙河马路旁,毗邻三望岗,地势虽说不够雄伟,但在危难之时能得到这么一块净土,已实属大不易了。潘达微对烈士们的这个最终归宿很满意。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阵亡和就义的烈士共有八十六名,其中有二十九位华侨。烈士中最小的余东雄年仅十八岁,出生在马来亚;年龄最大的罗联已五十二岁,是越南华侨。

  

  红花岗共埋葬了七十二具烈士的遗骸,这就是史称“七十二烈士”的由来。

  

  潘达微是书画家,觉得红花岗这个名字有些俗气,想改一个名。改什么好呢?他想到,梅、兰、菊被中国文人视为花中君子,而其中的菊,既大气傲然,又具有耐寒风骨,象征贞烈之志,这不正暗喻着革命烈士们的高尚情操吗?菊花又名黄花,因此,他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

  

  “青山有幸埋忠骨”,黄花岗这个本不出名的地方,因为埋了七十二烈士而尽人皆知。

  

  潘达微当初绝不会想到,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竟以“黄花岗起义”名世。

  

  室内烟雾缭绕,弥漫着浓郁呛人的烟味儿,在这朦胧的烟雾之中,隐约看到墙角处摆着一尊圣母像。

  

  此刻,黄兴正默默地坐在圣母像旁边,靠着一张桌子,闷闷地抽着烟,地上的烟蒂已经堆得像一座小山,但他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咳——咳——”黄兴一阵咳嗽,脸色涨得青紫。

  

  他的右手因为伤势严重,现在仍然缠满了纱布,一只手腕又肿又胀,却不时地伸出手去,按住桌上摆着的那把手枪,浑然不顾手上的阵阵剧痛。

  

  随着一阵脚步声,徐宗汉疲惫不堪地走了进来,她面容憔悴,发丝凌乱,一身湛蓝的长布衫上还布满了一块块的泥水痕迹。

  

  一见到徐宗汉,黄兴便猛然站了起来,问道:“牺牲的同志找到多少?都葬了吗?”

  

  徐宗汉一脸沉重:“一共七十二个,都葬了,葬在广州郊外的红花岗。潘达微嫌红花岗这个名字有些俗气,所以打算把那里改叫黄花岗。”

  

  “有一欧吗?”黄兴小心翼翼地问。

  

  徐宗汉摇了摇头:“没有……”

  

  “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黄兴燃起了一线希望。

  

  “克强兄,别担心,一欧那孩子机灵,我估计他没事儿。再说,潘达微还在寻找……”

  

  黄兴点点头。

  

  说着,徐宗汉拿出一张纸递给黄兴:“潘达微怕你惦记牺牲的同志,画了一幅黄花岗的草图,让我带给你。”

  

  黄兴的心里又是一阵悲痛,他将那张纸接了过来,摊开一看,虽说是草图,但到底是画家的手笔。只见那寥寥几笔勾勒的荒山蔓草间,竖立着烈士的墓碑,前景是参天松柏,虽则寥寥,却也伟岸挺拔;后景是一轮明月,清白无暇,十分悲壮。在这张草图上,还有潘达微的题句:

  

  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陈恭尹的《邺中怀古》,但是其中却饱含着潘达微对革命同志的一片深情。

  

  黄兴看后,心里仿佛刀割一般,越发难受。他将草图放在桌边上,默然坐下,一脸颓然。

  

  徐宗汉见状,也不知该如何劝解,遂岔开话题,道:“你先歇一会儿,我去洗洗手,再来给你换药。”

  

  黄兴却突然问:“看到喻培伦了吗?”

  

  徐宗汉掩饰着内心的极度痛苦,边答边走进洗漱间:“他没有在战斗中阵亡,是被捕之后在江边被铁钉钉死的。”

  

  房间里又陷入一阵死寂……

  

  随后,黄兴沙哑着声音,又问:“罗辉呢,找到他的尸体了吗?”

  

  徐宗汉点点头,道:“已经埋了。”

  

  “还有林觉民,他逃出来了没有?”黄兴带着一丝希望,接着问道。

  

  “没有。”徐宗汉答道,然后她脱掉被泥水和血水沾染的外衣,放水冲洗,以这哗哗的流水声来掩饰自己心中的悲痛。

  

  得知这一连串的消息,黄兴不禁怒不可遏,他左手狠狠地在桌子上一捶,然后操起枪就要冲出屋去。

  

  徐宗汉吃了一惊,赶紧不顾一切地跑出来,一把抱住黄兴,喊道:“克强兄,你不能出去!”

  

  “不要管我!我跟那些满清走狗拼了!”黄兴满脸的怒容,脸上的肌肉一阵抽搐。

  

  徐宗汉闻言,更用力地抱住黄兴,道:“不能去!外面到处张贴着捉拿你的布告。他们都以为你已经死了,正到处搜寻你的尸体想去邀功呢,你这样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放开我!就算是死了,也比现在这样苟延残喘来得强!”黄兴用劲挣扎,想要推开徐宗汉,却没有奏效,于是,他大声嘶吼道,“为什么他们都死了,而我却活着?日后我到了黄泉,又怎么有脸面去见他们呢?”

  

  徐宗汉不禁流下泪来,但仍然紧抱住黄兴,一点也不放松,她哽咽着声音骂道:“黄克强!你混蛋!混……蛋……”

  

  在这一声声的斥骂中,黄兴终于停止挣扎,他手里的枪也随之掉落在地上。

  

  “克强兄……”徐宗汉唤道。

  

  黄兴委顿地瘫坐在地上,脑袋深深地垂在胸前。整间屋子,又一次静了下来,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徐宗汉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然后弯下腰,用依然发抖的手抚摸着黄兴的头发,轻柔地说道:“克强兄,你想哭,就哭吧。”

  

  黄兴却悲痛无声。

  

  徐宗汉见状,再也忍不住心里压抑已久的情绪,她心疼地抱住黄兴,哭道:“我知道,你心里比死了还难受,你不哭我替你哭吧!知道吗,一共埋了七十二个,七十二个同志!他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克强兄,革命大业尚未成功,你怎么能够轻易赴死?再说,远在美国的孙总理还指望和你一起做大事呢!你要是死了,一欧他们怎么办?我……怎么办?”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徐宗汉也不想再掩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遂道:“克强,你真要死的话,咱们一起死!若不然,咱们就要好好活下去,为那些牺牲的同志们活下去!咱俩可以再生一个孩子,革命党是杀不绝的!”

  

  “宗汉!”黄兴也将徐宗汉紧紧抱住,鲜血从纱布中渗透出来,渐渐地,浸红了女人的背……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震撼人心的一次,也是影响最大、最悲壮的一次。

  

  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作了这样的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这次起义的确有如一声春雷,向海内外宣告:辛亥革命的风暴很快就要来临!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