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流亡公子重耳成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他的命运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晋文公掌握了权力后,就开始封赏手下。但他最初封赏的,都是一些没有什么功劳,前来沾便宜的小人,这使一个叫介子推的功臣愤然出走,最终,这演绎出了火烧绵山的故事,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寒食节来历的传说,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可他这样奖励、赏赐人,那些真有功的人,心里边一定是大不痛快的,其中就包括介子推。介子推,他跟重耳流亡过,有一个传说,当年挨饿的时候,重耳饿得不得了,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熬汤给君主吃。我想这太离谱,仅仅是传说而已,正史也没有记载。不过,古代人吃人肉的事情也不罕见,但老百姓传说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种修辞,强调像晋文公这样的人,他的不赏介子推,是因为他的性格根本就是个喂不活加白眼儿狼。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有它的修辞效果。

  

  晋文公赏这个,赏那个,赏了一大批像寺人披那样的人。介子推就大不以为然。他说:有些人,贪天之功为己功,君主回国是老天爷帮忙,可寺人披以下的那些个獐头鼠脑的人,把这样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了。古代有一部文章选集,叫《古文观止》,《古文观止》在选《左传》记介子推这一段的文字,开头一句:“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那些文章选家就说,好!好在哪儿呢?是介子推“不言禄”,不向晋文公请禄,于是,俸禄也不给他。反过来,如果说介子推言了禄,晋文公再不给,这事多栽面!所以文章好。总而言之,介子推对当时一些打秋风的看不惯。介子推的母亲就对他说:那你怎么办?介子推说:我们干脆走了吧。他们母子就一起离开了国都。传说临走前介子推还写了一首诗。

  

  晋文公回国后,实在是没有想到介子推他们该赏,赏了一些人,像赵衰,他喜欢,就赏了。虽说赏了不少人,但总有落下的,想不起来的。介子推一走,晋文公才觉得不对劲儿。他们跟着自己在外流亡19年,真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现在自己得志了,把这些人忘得干干净净,心里有愧。直觉上、理性上文公很明白,就是本性上薄气点,容易把别人的好处忘掉。

  

  于是晋文公就去找介子推。这个时候的介子推,据《左传》记载是躲到了绵上。那个地方有座高山叫介山,靠近灵石这一边,介子推很有可能就躲在了那里。介子推跑到绵上的山里,深山老林,重耳来找,找不着,于是就就把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算是赏赐。这是那个正版介子推的故事。

  

  还有很多像山寨版的。有一个传说讲,说介子推跑到了绵山上,重耳四处派人去找,介子推就是不肯出山,于是重耳就想了个办法,放火烧山。一烧不就出来了吗?他没有想到,介子推这个人就是烧死了,也不再见他。于是晋文公觉得这事做得不好,烧出来是我的好心好意,如果把人烧死了,岂不是存心害人?为了表示自己对介子推无恶意,也表示怀念,晋文公决定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让大家动烟火,所以有一种传说,寒食节就是这样来的。其实寒食节的来历,跟这个关系不大,它是另有来历。但是中国人就这样传说,爱把一些节日往一些大家知道的或一些美好动人的事情上靠。比如说五月端午,屈原不是那天死的,端午这个节在屈原之前就有了,但我们的传说把它跟屈原拉在一起。一个节日跟一个伟大诗人连在一起,这个节日当然意思就多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好了,现在晋文公君主也当了,火也放了,天下太平了,就开始了一番整理晋国内政的工作。重耳治国,颇有法度:

  

  第一,举贤才。古代的政治,凡是兴旺的时候,都是君主能选贤任贤,这是一个铁定了的规则。接着,就是赈济小民,免除债务。这一点今天似乎觉得没什么,但在古代就关系非常大。可以回顾一下历史,周家创业的时候,十几万人口,分封出五十多个国家,一个国家没有多少人。一个族长带着自己的族人出去闯天下、建国家,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族长和他身边这些族人们,没有这些族人们,那个族长就是光杆司令、光杆牡丹,活不了几天,这就是周家的命脉,一个精神命脉。你要想强大,把你的小民,把他们的心笼住。周家创业,靠的就是这上下一体的精神。这么多年了,周贵族老了,做官做久了,觉得天下是老天爷就铁定给他们的,对民众就逐渐淡忘,小百姓越来越苦。这个时候,有为君主要重新捡起旧关系,开始施舍,开始把百姓的心思凝聚起来,这是纲,这是线,重耳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另外还公布了一些法度,法律得明确。还有就是惠农、通商,发展经济等等。

  

  总之,托尔斯泰讲得好,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君明臣贤,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好,就是古代的好政治,能治理一个好的国家,一个有为的强大国家。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