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11.圣人管理VS制度约束
尽管“性善论”和“民善论”能够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但这与事实并不相符。
人性是复杂的,绝非善恶那么简单,贪财好色、追逐名利、趋利避害、好为人师、喜好面子、好逸恶劳、好占便宜、争强好胜、经不起别人对自己好,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这是基于常识的一个描述,理论上自然也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轻易否定。
如果以性善论为基础,通过修炼成为圣人,以明君来达到天下大治,靠道德教化来实现秩序,以人治人的人治本位,注重人品而非制度建设,自然都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顺着这个逻辑,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办事以人品来识人用人,绞尽脑汁琢磨鉴人之术,也就会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维模式。建构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管理,最终掌权者要么会十分懈怠,要么会不堪重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另外,即使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传说中的那种圣人,但出现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使得我们无法借助这个逻辑来应对日常管理之需要。
科学的管理,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模式安排,将人性驯服,为我所用,在限制别人弱点的同时,也在限制自己。相对而言,此种方式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也更为高效易行。
12.警惕“天命所归”式的自我膨胀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倾向,就是在一系列成功面前,自信心会过分膨胀,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得了,在整个团队中自己的贡献最大,劳苦功高,过于相信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直觉,甚至还会在一系列成功面前产生“天命所归”的想法。
不但专业人士、职业经理人会产生这种感觉,就连那些以睿智著称、被神化的成功企业家,往往也会深陷其中。对于手中掌握着大量资源但缺乏真正制约的企业家来说,这种倾向更为可怕。
太多的人出于种种目的,投其所好,基本无一例外地对你进行“拔高式”评价。在这样的氛围中,老板们的这种倾向会在无意识中被进一步强,而且越来越难听进不同意见;或者表面虚心倾听,实际上仍然非常自傲。
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只有再经理一些挫折和失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方能回归理性。但此处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尽管大多数人在遭受挫折之后,都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但如果不能“对反思过程进行管理”,则可能会继续陷入误区,错上加错,最终走火入魔。
在一些人的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人能够正确引导,修成正果的概率就会非常高;倘若无人引导,自己误打误撞,可能会悟得正道,也可能会再入歧途,宛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悟道的结果反而成了穴道逆转的邪功。
经营管理方面的悟道,与此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别人反思的时候,需要自己来把关;自己反思的时候,同样需要别人来把关。在反思的过程中,分享、交流、切磋、打擂,同样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很好的悟道纠偏手段,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实用技术。
13.自救者天救
权利、责任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一个价值。这种对等不光体现在群体层面,在个体层面同样需要得到彰显。
只有这样,才能利国、利民、利己。我们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逻辑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群体性割裂。社会精英总是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救黎民于水火,为民做主;普罗大众总是盼望出现青天大老爷、大救星,遇到贵人,等待别人帮助和拯救。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错位式”对应关系。
将本来属于整个民族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精英们往往不堪重负,将自己压垮;而普罗大众由于不去自救,基本上也丧失了得救的机会,最终只能沦入“愤青”的队伍之中。
自己的责任归自己,他人的责任归他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统统推到别人身上,或者将别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揽过来,最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本身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一种体现。如果不能打破这个僵局,再过几千年,我们还是只能进行宿命式的轮回。
14.使用组合拳,有效扫除思维盲区
尽管任何知识和经验,从根源上来讲,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来源于实践,但我们还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实践至上主义”。而目前企业界非常不好的一个倾向,就是过分强调个人的实践和经验。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陷阱,害了太多的人,也使很多曾经辉煌过的企业家如流星一样陨落,给后人留下“遗恨失吞吴”般的遗憾。
无论你如何聪明,实践如何充分,都难以突破一个宿命,就是你的实践和经验,不可避免地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上天赋予你的实践机非常有限。
如果过分强调实践和经验,那些标榜为“实战派”、对自己的实践和经验过分看重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很容易遇到严重的问题。虽然曾经“过五关,斩六将”,但“败走麦城”的概率也会非常大。
要拆掉思维前面那堵墙,有效扫除盲区,破除认识方面的似是而非,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与别人交流、并向专业人士请教。其中多与自己背景差异较大、有着丰富历练、并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的人士去探讨和切磋,甚至是“打揺”,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和途径。
信息最关键的就是“双向互动”,如果单向流动,注定是会存在很多问题的。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更大范围、更为便捷、更有深度地交流,提供了可能。
阅读得越多,交流得越多,切磋得越多,“打揺”得越多,我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就越贴近实际,思维盲区破除得也就越多,越能形成良性循环,在公司治理方面,才能充分把握脉搏。最终企业发展如鱼得水,大大降低失误概率,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倾注了太多心血的项目,才有可能做到基业长青。
交流与切磋,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个非常实用并有穿透力的方法,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智慧,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格局。
15.如何搞定复杂模式的难复制性
在不少企业和投资者眼中,一些模式越简单越好。因为这样的模式容易快速复制,容易招聘人员,容易上规模,通过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一个财富传奇。而模式复杂了,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潜质。在这样的理念下,也确实成就了一批企业,造就了一帮富翁。
任何事情有利即有弊,如果一个模式特别简单,非常容易复制,就意味着在可以实现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进人门檻也非常低,会涌现出大批跟风者。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放大麻炮”,迅速升空,流星坠落。发大财的也就算发了,没发大财的,日后转型异常困难。
复杂模式,复制起来难度相对要大得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规模上难以像简单模式那样快速拓展,不太可能在短短数年内就创造一个财富神话。但进入门槛也高,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壁垒,其发展的持久性要好很多。
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似乎模式复杂之后就不容易复制,难以上速度和上规模。其实不然,如果将模式按照流程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分解了,使其变成简单模式的集合体,简单模式所具有的几大优点,在这里就会得到很好重现。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会非常缓慢,可是一旦渡过某个临界点,高速成长之潜力就会很好释放出来。到了这个时候,你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垄断性,别人想挤都难以挤进来。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