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序言

流浪

阿格尼丝·赛壬

流浪的冲动与济世的渴望,让塞尔吉奥·拉莱(Sergio Larrain)成为了摄影师。然而在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拉莱选择了避世隐居,冥想沉思,瑜伽、写作和绘画。拉莱给世人留下精彩的摄影作品,自己却如一颗流星,当轨迹不再呈现他期许的模样,便明智地选择终止了这道划过天际的美丽弧线。长期的内省之后,拉莱终于在放逐中找到了自我。

缘起,顺利转折的人生

塞尔吉奥·拉莱(1931~2012)出生在智利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很快便逃离了家中纷繁的社交活动。拉莱的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和收藏家,尽管父子间关系紧张,但正是家父丰富的藏书让他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摄影。

牛刀小试的摄影师第一次拍摄的重要作品是圣地亚哥(Santiago)的流浪儿童。这组照片,既是拉莱本人个性的写照,也是他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在街上,在桥下,在马波乔(Mapocho River)河畔,他将自己视为流浪儿童的一员。同一时期,拉莱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hen)寄去了几幅作品,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史泰钦评价这些照片“这简直就是圣母玛利亚显灵”。拉莱后来回忆到,正是这种肯定,坚定了他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抱负。

拉莱热衷于圣地亚哥的文化圈,结识了其中不少的重要人物。1 9 5 7年,拉莱与北美著名的艺术家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进行了一次穿越智利南部的长途旅行。归来后,两人在圣地亚哥的智利国家美术馆艺术宫(Palacio de Bel las Artes),而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展出了旅行中创造的艺术作品,这对拉莱具有重要意义。迫于生计,拉莱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为巴西著名杂志《O克鲁塞罗》(O Cruzerio)周刊供稿。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也为摆脱压抑的家庭环境,拉莱申请了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提供的奖学金前往伦敦,并得以追随他崇拜的摄影师—— 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

旅欧期间,拉莱的梦想得以实现:偶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看到他的作品后十分赏识,盛情邀其加入玛格南图片社(Magnum)。然而,拉莱很快就产生了疑惑:为了满足杂志的用稿需求,不得不拍摄大量的图片。他向两位好朋友——画家卡门·席尔瓦(Carmen Silva)和布列松—— 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他想做好拍摄工作,但是却感到记者(其商业性的一面)恐怕并不契合自己的本性。

事实上,拉莱在玛格南的工作的确不长,从1959 年持续到1963年。那段时间,被“超验”的感觉所吸引,拉莱尝试过服用迷幻剂,体验了各种超验主义的冥想方法,还沉迷于神秘的东方哲学。最后,拉莱决定回到智利,成为玛格南的“通讯员”——这可令他逃离繁复的日常工作。1969年,拉莱加入阿里卡学院(Arica community),跟随玻利维亚哲学家奥斯卡·伊察索(Óscar Ichazo)学习,并在两年后离开。

20世纪70年代,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的下台和军事独裁者的当权迫使拉莱选择了“自我放逐”,这种状态从19 7 8年直到他逝世。拉莱在距离奥瓦耶(Ovalle)不远的小镇图拉约恩(Tulahuén)定居下来。从那起,拉莱开始在他的写作中搭配照片,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关切:试图从不计后果的鲁莽举动和肆意挥霍的伤害中,拯救地球和人类。拉莱喜欢把自己那些摄影小品称作俳句(haiku)或禅悟(satori),它们(有时还附上画作)会夹入写给友人的信中。拉莱始终坚持定期将自己的负片和小样寄给玛格南,还不忘注明,不要公开这些照片。

拉莱结束了流浪,他选择归根故土,坚持僧侣般的隐世和苦修。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