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2节 买鸭

  麦东明收起手机,见补胎铺子里的年轻人正拿着锉刀工具在轮胎上来回磨擦,便上前问:“师傅,这车怎么样啦?”
  
  “备胎我已给上换上了,你开走吧,待会你有空过来拿也行,明天再过来也可以。”年轻人指了指手里的轮胎又说:“你这轮胎该换了,你看,这里面有几个疤。”
  
  “换胎?”麦东明笑着摇了摇头,“公车就是这样,用完了就往车库一停,谁还管这些。”
  
  年轻人听了噗一声笑起来:“那也是!你们海关钱多,有这么多好车,哪还在乎这辆低档车?像你们单位那辆白色的车,轮胎还很能用就这样扔了,可惜,可惜啊!”年轻人啧啧嘴,说完抬手向里间一指:“你看,胎纹还很深,跑个一两万公里没有问题。”
  
  麦东明顺着年轻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屋里地上全是堆积如山的废旧大小轮胎,麦东明没有听明白年轻人的意思。
  
  他拉开车门坐进驾驶室里,刚把车启动正想调头。
  
  “哎!等等,有件事想问你一下,不知你能不能帮一下?”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本收款收据说:“你们海关的那个老司机上次在我这里补过两次轮胎,还没有付钱,你看是不是现在付一下?”
  
  “怎么?没付钱?不可能吧?”麦东明惊讶地从年轻人手上接过收款收据,随手翻了几页,其中有一页上面写着应收到卡布特海关交来补胎款……
  
  “我没骗你吧?上次我这里发票用完了,你们那个老司机说没发票不付款,我就写好了一张收款收据,他说收款收据单位财务入不了帐。这钱一直拖着呢。”
  
  “那你还是找那个老司机去吧,我帮不了你!”麦东明直截了当地拒绝。
  
  “那不行,发票我一定会补上的,只是这钱欠了太久了,怕是……”年轻人一脸哭诉的表情看着麦东明。
  
  这时,坐在屋里烤火的那个红衣女人终于走到门外,她说:“你们单位怎么说是国家机关吧,开这么好的车,连个二十元的补胎费都不愿意付?”
  
  麦东明这时才看清这红衣女人的面容,这女人竟跟卢玉玺有几分相像,特别是脸颊和嘴唇,一口地道的河南腔调,一听这说话的语调肯定不是卡布特人。
  
  “这样吧,我回头再一起付好吗?反正我还要回来取这个轮胎的。是吧?”麦东明看着红衣的女人说。


  
  “那好吧,既然你们愿意认这帐,我就放心了。刚才你的车胎要收十五元,加上次的,一共是二十五元。”年轻人把手里的收据本递给身边的红衣女人。
  
  “怎么?十五元?没搞错吧?你们这里补一个胎不是十元吗?”麦东明眼张得大大的。
  
  “你送来的这轮胎,上面有两个小洞,按理说,我应收二十元的,都是熟客,就收十五元得了。”年轻人一本正经地说道。
  
  麦东明也不跟他继续理论,便把车门重重一关开车离开补胎铺子。
  
  伍日堂一上车就劈头盖脑地问:“怎么这么久?换个轮胎,用不着你自已动手!”
  
  “补胎的老板说,关里的那辆白车还欠二十块,老板想这次一起结,我跟他说了,那二十块又不是我欠的……”
  
  没等麦东明说完,伍日堂急着把话插进来:“关里白车?”
  
  “就是华关的那辆白车,老荀开到补胎铺的。”
  
  “理那么多干啥!开个票,回来拿报就行了。”伍日堂说。
  
  “是收款收据,也能报吗?”麦东明问。
  
  “收款收据?应该正式发票的。小麦啊,你以后学精点,做人不要太老实了!”
  
  麦东明是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伍日堂又说:“有些事,不可明示,要多动脑子想想。”
  
  麦东明不知伍日堂这话的意思,他端正方向一声不响地朝卡布特农贸市场开去。
  
  农贸市场离卡布特海关约有三四公里的车程。麦东明刚入关的时候,曾与关里的一些年轻人去过农贸市场。后来每年到女友姗姗那里,他都要去市场买些卡布特当地的土特产。行车路线,不用伍日堂多说,麦东明是轻车熟路,几花了几分钟的时间,便到了农贸市场。
  
  或许是碰上冬至节日,市场里人山人海。不要说汽车,就是自车行都难找地方停放。一些固定保管车辆的摊主都让来买菜的人把车停在市场外的马路上,市场外五十米的空地都被手扶拖拉机和小农用车举足先登了。
  
  “小麦,你找个地方把车停好。”伍日堂拧着眉头说。
  
  “我把车停在县文化馆里吧。那里面树木多,太阳晒不到,阴凉些。”
  
  “文化馆?行吗?”

  
  “那里我去过,里面有一个大空地,停个车没问题。”
  
  “好,那你去吧,回头再到农贸市场来吧。”伍日堂下车便朝农贸市场走去。
  
  麦东明顾不上多想,他把车头一摆个方向,再转了个大弯,七拐八弯地把车开进县文化馆大院。
  
  “停车!”文化馆值班室里的门卫跳出来,伸手拦住车。
  
  麦东明说想把车停在里面,门卫听直摇头:“不行,我们单位有规定,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内。”
  
  麦东明跟门卫说只停几分钟时间,待一会就离开了。门卫是个五十多岁的胖老头子,他把手在车前一横:“不行就不行!你赶快把车开走!”
  
  “小麦,你在哪儿?”伍日堂的电话打进来,让麦东明不知所措。麦东明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人姓张,是县文化馆的副馆长。有一次在县里办的青年文化艺术长廊座谈会上,麦东明作为单位的代表去参加会议,他偶然认识了张副馆长。
  
  麦东明灵机一动,说:“张副馆长刚才约我在馆里等他,他说一会儿就过来。”
  
  “你说的是哪一个张副馆长?”门卫显得很惊讶,他缓了下口气问。
  
  “你们馆不就是一个姓张的副馆长嘛?难道还有两个张副馆长?张宇飞,你总该认识吧?高高瘦瘦的,戴着眼镜的。”
  
  “认识,认识,你说的是张宇飞啊?来!来!把车停在树下,树下凉快些,到值班室坐一下吧,里面有风扇。”门卫的态度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目光变得十分客气起来,麦东明见了心里暗暗好笑。
  
  麦东明不跟他多说,把车门一关,不冷不热地扔下一句:“要是张副馆长回来后,就说我上市场去了。”
  
  门卫满脸堆笑地朝麦东明招了招手:“买青菜到市场东头,那边的蔬菜新鲜,买肉去市场的中部,那里靠近工商所,肉好。”
  
  麦东明迈开大步向市场走去。
  
  远远地看见伍日堂站在卖鸭的摊贩前,他左看右看,颇有经验地用手捏捏鸭肚子,又提起鸭来看看屁股。
  
  “是饲料喂大的,这么贵?”伍日堂说着把鸭往竹笼子里一塞,拍拍手便要走。
  
  那鸭商贩子眼一瞪:“现在你还想买土鸭,再过一个小时,饲料的都没有了!”
  
  “伍主任,买鸭?”麦东明走到鸭摊前,他好奇地蹲下来,学着伍日堂刚才的动作要伸手往笼子里去摸鸭。
  
  “哎!哎!不买不要乱动!”鸭商贩上下打量着麦东明,他大概看麦东明一身穿着,不像是做过家务的男人。
  
  麦东明跟着伍日堂转了几个卖鸭的摊点,最后在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鸭摊子边停下。
  
  “老人家,你这鸭怎么卖?”伍日堂老道地伸手在鸭的脖子下一膜,伍日堂肯定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不会说普通话,一口地道的卡布特当地方言让伍日堂和麦东明俩人听了一头雾水。
  
  “五块,是吗?”伍日堂伸出五个手指在老太太面前晃了晃。
  
  老太太把头摇得像个波浪鼓一样,嘴里叽叽嘀沽个没停。
  
  伍日堂又伸出两个手掌在老太太面前说:“十块一斤?没搞错吧?”
  
  伍日堂扭头朝麦东明笑笑:“这里人过冬至,鸭肉是上等名菜,鸭子要十块,要赶上鸡肉价了?”
  
  旁边站着一个卖冬瓜的商贩笑笑,用普通话说:“这里鸭是不论斤买的,她说一对鸭是六十块钱。”
  
  “一对六十块?那我要一只吧。”伍日堂说着伸手要往笼里抓鸭。
  
  那卖冬瓜商贩子又说:“过节的鸭都是成对卖,不单卖一只,好事成双。”
  
  “还有这样卖法?”麦东明忍不住问道。
  
  “没骗你们,不信,你们可以问问其它摊,如果你非要买一只,价钱比买一对还贵。”
  
  伍日堂半信半疑地看看卖冬瓜的商贩,他迟疑地掏出钱包又扭头朝其它卖鸭摊点望了望。
  
  “多少钱?六十,是吗?”麦东明从钱包里抽出一张五十元票子和一张十元小票递到卖鸭的老太太面前。
  
  “小麦,我来,我来!把钱收好。”伍日堂出手挡住麦东明说。
  
  “伍主任,我来吧,过节,大家快乐,我一个单身汉,留着钱发霉啊?”麦东明干脆把钱往老太太手里一塞。伍日堂见状也不再客气。他二话不说,提着笼里的鸭就走出市场。麦东明跟在伍日堂的后面,他无意中回头朝卖鸭的老太太看了一眼,只见老太太喜笑颜开地和卖冬瓜的商贩聊起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