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为了今后的生活,廷光不得不委曲求全,宁愿做溜边的鱼,也不去显露才华。政治的残酷与无情,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领教得铭心刻骨,心灵悲凉于残山剩水。

  

  钟四爷的事情在厂子里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但很多人见到廷光仍然跟从前一样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孩子们也常常问起钟家爷爷什么时候回来讲故事。廷光在工厂里找到了工人们的诚挚与孩子们的纯真,他开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他想用这种脑力和体力上的疲劳来冲淡他内心的伤痛。

  

  他回到厂里以后,领导就找他谈了一次话。领导给他讲了全国的形势和政府的政策,让他放下包袱努力工作,并告诉他,那是一场运动,要正确对待。国家正在建设中,需要有文化的人去挑担子,在工作中改造自己,与工人们打成一片。

  

  上级领导这番教育,让廷光感到组织上并没有歧视自己,他心里多少感到了一点安慰。他在工作中的积极表现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他所教授的学生们也在厂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为人谦和、善气迎人、与工人和手下人亲如弟兄,而且事事处处为下边的人着想。日久见人心,他不仅没有受到自己父亲事件的影响,反而更加受到人们的爱戴。

  

  舜瑶在教学上的突出成绩,使她成为学区的模范。1952年的年初,学区领导找到她,决定调她去市里的一所中学去教书。这个突然而至的好消息令她感到不安。她诚恳地对领导讲:“我还是希望在小学再多教几年,多积累一些经验,过两年再说吧。”

  

  舜瑶在工作中的出色成绩,是她用自己全部的心血换来的。她忘我的工作热情也让她的孩子们吃了很多苦头。每天早晨,他们夫妇就像打仗一样,紧张忙碌。一个人起来生火,另一个人给孩子们穿衣服、梳洗。侨侨的头发又黑又硬还又长,整理起来很费时间,加上孩子小,身体不停地乱动,舜瑶心急火燎,她大发脾气,并用梳子敲侨侨的头。每当这个时候,侨侨都会委屈地哭几声。在一边忙活的廷光看不下去,就会放下手里的活,亲自给女儿梳理头发。

  

  静静是一个慢性子的孩子,早晨起床以后,她的动作特别慢,急性子的舜瑶看了后眼睛都急红了,每当这个时候,静静免不了要挨一通说。这个时候,廷光又去帮助女儿收拾床铺。

  

  妞妞是一个只顾自己,但又很能干的孩子,她也很有心计,她从来不管妹妹的事情,早晨一起来,就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就坐在桌子旁边等着吃早饭。她从来没有被父母说过,而当她看到妹妹们挨敲挨说的时候,她的心里就会高兴起来,庆幸自己的动作快,没有遭到批评。

  

  两个儿子已经学会了如何帮助大人干一些家务了。平进会帮助妈妈照顾妹妹们穿衣服,重庆会帮助妹妹们把床整理好,然后,他们把饭碗摆好,笨手笨脚地把米粥盛到碗里。

  

  早饭后,两个儿子一起去学校,廷光带着两个女儿去幼儿园,舜瑶则骑自行车把侨侨送到托儿所,然后再去学校。

  

  中午,他们夫妻回到家里,从食堂里买回饭菜,与两个儿子一起吃午饭,然后,再匆忙赶回工厂和学校。每顿饭,他们只能是囫囵吞枣硬咽下去,至于饭菜的味道,他们全然不知。上班迟到,对于他们夫妇来说,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家里的事情多、孩子多而影响上班的时间。

  

  舜瑶是一个高尚而谦和的人,少时优裕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高质量的生活水准,但是,她始终记住母亲对她说过的话:我们不能因为有了钱就嫌贫爱富,也不能因为有了文化就目中无人,只要我们有能力,就应该去帮助他人,这是仁德。母亲是她的心灵老师,虽然母亲没有文化,但是母亲对孔子的哲理却懂得不少。“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德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对于仁德的精辟论述。母亲一贯倡导做人要正直,为人要宽宏,行为要矜持,言谈要有尺度。

  

  对于自己的学生,舜瑶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班里有不少学生来自于农民家庭,但是,她要求班里的孩子们学会相互尊敬。她告诉学生们,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评比穿戴的地方,谁的学习成绩好谁就是榜样。因此在她的班里,学生之间没有嘲讽、没有讥笑、没有欺负与打架的事情发生,这也成为她教学的一个典范。

  

  家访是舜瑶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要想让学生能够注意听讲和认真完成作业,她需要家长的配合。每个周末,她一定要去学生家进行家访,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放学以后,她就会把他们留下来,为几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补课。而对于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她没有歧视他们,而是用双倍的时间辅导这几个孩子,她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她的班里毕业。

  

  她对学生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学风,并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她班上新来了一个女孩子,第一天上课就吃东西,影响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舜瑶几次提醒她不要吃东西。可是,这个女孩子不但不听反而大声哭闹,影响很坏。对于女孩子在教室里耍性子的做法,舜瑶并没有教训她。晚上,她骑车去了女孩子的家。第二天,这个女孩子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上课时不仅没有吃东西,反而还双手背在身后,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孩子的变化,令舜瑶感到十分欣悦,她也给了孩子一个赞美,从而让这个女孩子有了自信心。

  

  1952年2月,舜瑶又接了一个新班,在这个班里,有一个从农村来的男孩子,经常尿裤子,他的裤子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孩子受罪,还经常受到周围同学的耻笑,这个孩子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尽管其他同学没有爆发出大声的嘲笑,但是,这在这个孩子的心理上却投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一度想离开学校。舜瑶清楚,这个孩子的智力相当好,放弃学习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要想医好他的心理病,就要知道他尿裤子的原因。于是,在一天的傍晚,她又一次踏上了乡间小道。

  

  这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家住在离学校两里外的农村里。时值2月,天气寒冷,尤其是走在没有人烟的硬邦邦的土路上,越走越黑,舜瑶感到浑身发毛,她咬着牙壮着胆找到了那户学生家。

  

  那是用土坯筑起来的三间房子,一盏十五瓦的灯泡吊在堂屋中央,堂屋的一边是灶台,另一边堆积着柴和草,一个农妇正在生火烧饭,那个男孩子在一边帮助农妇向炉膛里添着柴和草。当舜瑶站在外面向里喊话的时候,那个男孩子立即放下手里的活,一下子就窜了出来,跑过去叫了一声“霍先生!”那个农妇随着孩子的声音向外望去,她愣住了。

  

  孩子拉了一下舜瑶的手,说:“霍先生,俺妈正在做饭呐。”

  

  那个农妇一听是儿子的老师来了,立即走出来,她憨厚地笑了笑,说:“嗨呀!是霍先生!这么晚了还来这里,天黑又冷,赶快进屋吧!”

  

  舜瑶随着他们进了土坯房子,农妇把她让进另一间屋子。这是一间卧室,土炕占了半间屋子,灯光暗得只能看清对方的脸,坐在热炕上,舜瑶才有了一丝暖意。那个男孩子仍然在堂屋添柴烧火。

  

  舜瑶坐下来后,才注意到这间屋子是那样的破旧,她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是穷,这与她在逃难时住在伯伯家的大瓦房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来家访,会使很多家长感到不安,这个农妇紧张地看着舜瑶,她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做错了什么事。

  

  舜瑶诚恳地说:“你们正在做饭吗?我来得不是时候,可是,这件事情很重要,必须要对你讲的。”

  

  那个农妇马上睁大了眼睛,神态不安地问:“怎么?俺的孩子在学校惹祸了吗?”

  

  舜瑶看着对方被风雨吹得粗糙的脸,心里有点难过,她平静地说:“没有,你的孩子学习很好,只是有点小毛病。”

  

  这个时候,在外面烧火的男孩子停下手里的活,走了进来,坐在一只小板凳上,扬着脸看着大人们。

  

  舜瑶把孩子尿裤子的事情讲给农妇听,她听了以后十分不好意思,低着头说:“霍先生,这个孩子从小就有这个毛病,憋不住尿,霍先生,您看,俺给他做了三条棉裤,这条湿了晾一晾,换上另一条,冬天裤子干不了,孩子只能穿湿裤子上学。这不,今天回来裤子又是湿的。咳!霍先生,是不是孩子不能上学了?”

  

  舜瑶用一双慈祥的眼睛望着农妇和蔼地说:“不是,这个孩子应该上学,只是我们应该帮助他不再穿湿裤子了,你看这样好不好?”

  

  于是,舜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农妇,她听了后,高兴得直拍手。

  

  第二天,当这个学生来到教室的时候,舜瑶对大家说:“我们要从小培养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的好习惯,对于有病的同学,大家要体谅和帮助。”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她讲话并不住地点头。随后,舜瑶把这个男孩子从最后的座位上换到了离门口最近的一个位子,并告诉大家,他可以随时出去上厕所,请大家不要笑话他。

  

  这个男孩子得到了特殊的照顾,只要他想去上厕所,不用举手,开门就可以出去。回家之前,舜瑶提醒他先去了厕所后再回家。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再也没有穿过湿裤子。

  

  孩子的变化,让大人感到踏实了。一天下午,男孩子的母亲来到学校,把一包花生米放在舜瑶的桌子上,感激地直给她鞠躬,农妇动情地对舜瑶说:“俺的儿子现在已经不穿湿裤子了,看到他回家时干干的裤子,俺这当妈的心里高兴啊!霍先生,多亏了您的指教啊!”

  

  看到自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舜瑶的心里也感到无比的欣慰。但是,她没有接受那包花生米。

  

  看到老师不接受自己的东西,农妇很伤心,她以为城里人瞧不起自己,用满是老茧子的双手捧着花生米,伤心地说:“霍先生,您下班不回家,先上俺家来,让俺怎么感谢您呐!这包花生米是俺家地里种的,新鲜呐,尝尝鲜吧!”她淳朴的话打动了舜瑶的心,最后,舜瑶收下了那包沾满乡土气息的花生米。

  

  舜瑶的班里还有一个从农村来的女娃,她总是穿着又脏又臭的鞋子来上学,搞得坐在她周围的孩子们一上课就捂着鼻子听课,鞋臭味阵阵传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一个周末的下午,舜瑶骑着自行车去了女娃家。

  

  当她把情况讲给家长的时候,女娃的妈妈哭了起来。舜瑶环顾四周,家里除了炕,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炕上,地下只有几只歪歪斜斜的小凳子,灶台上有几只碗和一只铁锅。墙壁四处透风,家里只有一盏灯。望着女娃的家里,舜瑶感到很难过。

  

  女娃的父母都是老实的庄稼人,见老师说孩子的事情,非常难为情,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样子。舜瑶告诉他们,孩子上学不用穿新鞋子,只要把鞋洗干净就可以了。女娃的妈妈听了后,马上答应下来,并告诉舜瑶,以后一定让孩子穿上干净的鞋子去上学。临走时舜瑶从身上掏出仅有的两块钱,让女娃去买一双新鞋穿。

  

  第二天,那个女娃果真穿着干净的鞋子走进了教室,孩子的变化给了舜瑶更多的信心,孩子们是可爱的,只要正确引导他们,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学生的。

  

  又过了几天,那个女娃的妈妈跑到学校找到舜瑶,用一双还带着泥土的手拉着她的手说:“霍先生呐,太谢谢您了!你那天去俺家,孩子特高兴,现在,不用俺说,回到家就把鞋子上的土掸干净,到时候还自己刷一刷鞋子。俺抽空给她又做了一双,倒换着穿。这个钱,俺不能收啊!听说,您也有五个孩子,都是用钱的时候,放心吧!霍先生,俺会督促孩子保持干净的。”她把钱退给了舜瑶。

  

  这几件事情,让舜瑶感到了农民的朴实与善良,孩子们在她的指导下,都成了尖子生。在她的班里,没有人远离农民的孩子,没有人欺负农民的孩子,人人平等,以成绩看人而不是以穿戴取人。她所教的班级再次成为学校的模范班级。

  

  工作上的顺利带给舜瑶极大的精神愉快,她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往往让她忘记了自己的孩子们。她经常给学生补课到晚上,而当她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们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地捧着书发呆,女儿们则坐在榻榻米上玩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这样的委屈,舜瑶心里五味杂陈。但是,在学生和孩子们之间,她仍然是先学生后自己的孩子。廷光也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很多时候顾不上接女儿,孩子们只能自己做伴回家。

  

  1952年9月,舜瑶决定让只有五岁的妞妞提前进入小学插班念书,妞妞成了班上最小的一名学生。静静和侨侨也不再去幼儿园了,当全家人去上班和去学校的时候,家里就只有她们俩。舜瑶嘱咐她们,在家把门锁好,不要随便开门。虽然,孩子们满口答应着,但在很多的时候,她们还是会忍不住跑出去玩儿。

  

  宿舍区的孩子们当中,不免也有几个坏孩子,他们专门欺负家里没有大人的孩子。有一次,静静带着侨侨出去跟外面的孩子一起玩儿,不知从哪里飞来的石头打在了侨侨的头上,顿时,鲜红的血就顺着侨侨的头上流了下来。中午,舜瑶赶回家的时候,看到两个女儿坐在自己家门口哭,侨侨的衣服上星星点点的血迹,额头上的血已经凝固。她抱起侨侨看她的头时,一道口子向上翻起,鲜血还在往外流。舜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问才知道,她们出去玩儿,几个男孩子拿起石头从她们背后砸过来,正好砸在了侨侨的头上,侨侨大声哭喊起来,四岁的静静扔下妹妹,喊着男孩子的名字追赶他们,吓得他们像兔子一样跑散了。静静只好领着妹妹回家,等着妈妈回来。

  

  舜瑶立刻抱起侨侨就去了卫生室,还没等医生包扎完,午休的时间就到了,她让女儿们自己回家,她匆忙地赶回到了学校。这件事情对舜瑶的触动很大,为此,廷光抱怨她,希望她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们,他们夫妻经常吵架,万般无奈之下,舜瑶回到了城里,请求母亲的帮助。

  

  母亲有一个二哥在乡下,妻子去世以后,二哥就跟着儿子一起过,儿媳对她的二哥非常不好,二哥时常跑到城里跟妹妹诉苦。母亲一气之下,把二哥接到了城里,让他在自己家里干一些杂事。后来,母亲的侄子也想到店里干点事情,母亲拒绝了这个没有良心的侄子。舜瑶称呼母亲的二哥为二舅舅。

  

  当母亲听说女儿需要帮助的时候,便决定让哥哥去帮助他们一家度过暂时的困难。

  

  秋天,这个舅舅来到了藏口。他的到来,缓解了舜瑶夫妇的窘况,孩子们也十分喜欢这个舅姥爷。

  

  平进和重庆也因舅姥爷的到来逐渐地淡漠了对爷爷的思念。不过,儿子们依然会提起他们的爷爷,看到儿子们念念不忘自己的父亲,廷光的心里会舒服一些。起码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人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他想在合适的时候对儿子们讲爷爷的故事。

  

  舜瑶舅舅的到来,真是雪中送炭,他把全家大小事情都承担起来。早晨,他起来把炉子打开,等舜瑶起来后,火已经烧旺了,这样,就节省了舜瑶很多的时间,等大家吃过早饭以后,舅舅收拾饭桌,并给侨侨梳头发,侨侨听他的话,一动不动地直到把头发梳完。舜瑶去上班,舅舅就在家里照看静静和侨侨。有的时候,他带着她们出去散步,有的时候,他到菜园子里摘菜、浇地。舜瑶夫妇只要把需要的菜和粮食买回家来一切就不用操心了。舅舅会把一切都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家里有了这个老人,他们夫妇就不用再为孩子的事情争吵了,舜瑶从心底里感激舅舅对他们的帮助。为了报答舅舅,她经常给老人买来酒和烟,又给他做新衣新裤,老人在舜瑶的家里得到了尊敬,他很开心。他不止一次地对舜瑶说:“三丫头,还是你对我好啊!我白养了那几个孩子。我呀,哪里也不去了,只要你不嫌弃我,我就在这里照顾你的家和孩子们。”

  

  廷光在工作中的努力与勤奋,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赏识,他从财务科转到劳动工资科任科长。这是一个有权的职位,干部的工资和职务晋升都要由他盖章才能执行,这种信任让廷光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这也是他在自己父亲去世以后,第一次感觉到人们并没有歧视自己。

  

  平进一直没有见到爷爷,爸爸也一直不提爷爷的事情,他几次问爸爸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在平进的眼里,舅姥爷虽好,但他无法与爷爷相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爷爷的思念更加强烈起来了。很快,一件意外的事情打乱了他的心。

  

  平进与重庆在学校里都是优秀学生,平进喜欢静,重庆则喜欢动。平进在班里是学习尖子,除了学习,他对其他的都没有兴趣,是一个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和事佬。

  

  重庆与平进正好相反。他在班里不仅学习好,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他的周围有一群学生,他是班长兼年级的干部。重庆还好打抱不平,只要他看到弱学生被人欺负,就一定会去管一管闲事。这样一来,他就有了敌对的同学。

  

  一天下午,重庆下课以后,找到哥哥,打算一起回家。当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欺负一个低年级的孩子。重庆一看就想去管,却被平进拦住了。他告诉弟弟:“这又不是你班里的同学,还是少管点闲事为好。”

  

  重庆一听哥哥这样说,马上瞪起眼睛,说:“大哥,我非要管管不可,欺负人不行!”

  

  平进劝他说:“你找老师吧,我看你呀,打不过那么多人的。”重庆不听他的,而是走到了那几个孩子面前,对他们说:“不要欺负人,手下留情。”

  

  那几个孩子一见有人拦他们,便气鼓鼓地瞪着重庆。一个孩子突然指着他的鼻子说:“嘿!他爷爷不就是那个被枪毙的汉奸吗?”

  

  这一句话像晴天霹雳般劈向了他们,重庆一下子愣住了,平进更像只木鸡呆呆地站在那里。

  

  那几个孩子一看他们像傻子一样站在那里,都害怕起来了。一个孩子说:“咳,我们走吧,快走吧,他要告到老师那里就坏事了。”他们一边说着,一边开始跑了起来。那个被欺负的孩子看到那几个人跑了,才把头抬了起来,说了一声:“谢谢你们!”然后也离开了他们。

  

  当他们清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那几个学生都已经跑远了。他们两个人相互对望着,没有说话,低着头地肩并肩朝着回家的路上走去。那几个学生的话,让平进耿耿于怀,重庆则认定那帮孩子是在胡言乱语。

  

  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后,舜瑶坐下来为孩子们缝补衣服,舅舅把孩子们哄到楼上,廷光开始准备写一篇工作报告。儿子们坐在他的旁边,翻开书复习功课,平进的眼睛只是盯着书,而没有看上面的东西。

  

  突然,平进放下手里的书,问正在写东西的廷光:“爸爸,爷爷到底出了什么事?你为什么不跟我们说实话?”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