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1936年,小城的中外企业工人从几万人猛增到几十万人,这些工人分布在市内的几家中外纱厂,海港码头,机厂和主要铁路等处工作。1936年11月,以小城纱厂的几万工人为主力军,举行了大罢工,他们声援上海工人的正义行为,半个多月的大罢工,影响了整个国家。尽管,党派之间的斗争针锋相对,但是商界仍然显露出强盛的生机来。
在小城的商界中早就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说法。安盛路上的繁荣让周围的一些狭小的街道受益匪浅。安盛路北段西侧的小街,虽然只有3米宽50米长的路面,却因最早卖柴的小贩聚集于此而得名“劈柴院”。1930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平房,后来,逐渐盖起了一些二层楼房,临街是店铺,后面是出租住宅,人气随之猛升。说书唱戏的艺人来到此地,这里很快成为小城赫赫有名的书场子,杂八地。评词艺人、山东琴书艺人和快书名家、济南梨花大鼓名家、河南坠子艺人、西河大鼓名家等也都在此地出演和居住过。相声大师及京韵大鼓和梅花大鼓,单弦等京津艺人也前来献艺,这些民间文艺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他们对于身穿马褂、口若悬河的艺人颇感兴趣。虽然他们听不懂,却对那鼓声和琴声频频点头,拍手叫好。这里人声鼎沸,艺气缭绕。
小城的迅速发展也让艺人们捞到了不少金银,他们把钱存入小城的银行。小城有很多储蓄的方法与渠道,有钱人存储黄金,首饰,而更多的公司职员、工人、商贩、家庭妇女、低收入者们则把薪水存入银行。小城的发展,也让不少外国银行挤进了小城的金融行列。
西放路是储蓄金街,这里有一家明华私人银行,它于1922年10月成立。以高出其他银行一、二厘的存款利息吸引储户,并向存款单位客户赠送礼品,很多大户愿意把钱存到他们的银行,还有不少老人也把自己的钱存入此银行以备将来养老之用。这家银行用获得的大笔资金做房地产生意,或与外国企业进行买卖,但后来在经营上出现了巨大的亏空。
消息灵通的客户们慌忙跑去那家银行把钱取走,紧接着就有不少人涌进了明华银行。为了稳住储户,银行立刻在慧江路的把角处兴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南海饭店。储户们见到南海饭店的施工现场后,便打消了一切担心,银行亏空的谣言也烟消云散了。人们不但不去取款了,反而又有很多客户把钱存入了他们的银行。
实际上,明华银行是借用了外国洋行的资金而大搞的工程建筑,以蒙蔽众人耳目。但这种借贷,最终让他们亏空巨大而无法弥补,导致最后的倒闭。
在继“天鹰”枪声的新闻以后,西放路明华银行倒闭又成为全国报刊上的重要新闻,各地传媒纷纷报道了这一特大新闻。
明华银行倒闭,上至官宦达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因这突发的厄运而蒙受损失。当人们听到银行倒闭的消息,蜂拥到银行大门外时,银行大门早已上了门板,老板一夜之间便像空气一样蒸发掉了。
那一天,西放路上人群拥挤,哭天嚎地,捶胸顿足,不忍目睹。人们用砖头砸门板,砸玻璃,可怜的老人们把养老钱存入到这家银行,就是为了多生几个利息。没有了钱,他们如何生活下去?有的买卖人把钱全部存进这家银行,资金无法周转,自家小店只能倒闭。艺人们在此地赚来的钱,一夜之间变为零。很多做大生意的人,损失更为惨重。
走进这座小城,穿过街道,从窗户里传出来骂人的声音:“去,带着枪,把银行给扫了!”军官太太气得让丈夫向店里开枪以解心头之恨。
“手段太狠毒了!我们家的钱全给扯进去了!我太太这几天见到我就砸东西,上哪儿把钱给弄回来呀!”政府官宦站在办公室里跳着脚高声地大骂。
“我们一家可怎么活呀!老二的病还等着用钱呐!呀!这不是逼我们嘛!呀!”纱厂的工人,全家人抱在一起痛哭,他们从外国人手里挣到的钱,却让同胞给卷走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