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语言:是警察还是保健医生我们常讲,“质量人”的内心必须充满使命感,但光有使命感显然是不行的,还一定要掌握质量管理的“语言”。现在很多质量管理者走进了
一个死胡同,这是很可悲的。
为什么说质量管理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因为很多质量管理者忽视了企业的前门——企业收入、组织结构,而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企业的后门——销售、售后上了。他们只会天天救火,每天修补,天天为解决问题而烦恼,陷入困境中。质管部变成了“警察局”,而不是企业的“医务室”。大家想,谁会喜欢自己身边总有一位虎视眈眈的警察呢?大部分人更愿意亲近有仁心的医者吧!
因此,质量管理究竟是在不断纠错还是帮助企业寻医问药,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杨钢:接下来,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该如何为企业的“产品”下定义?
学员:我所在企业的产品是手机。
杨钢:手机是一种具体的、可销售的产品。但如果让你从管理层面出发回答这个问题呢?
学员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学员乙:构建好的企业制度。
杨钢:如果答案再抽象一点呢?
学员丙:企业的效益。
杨钢:仅仅是效益吗?
学员甲:提供让客户满意的服务。
学员丁:保证组织的健康运作。
杨钢:能否进一步延伸答案?组织能够健康运作的目的是什么?
学员丙:提高企业的质量和效益水平。
杨钢:我们常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军营。如果把企业比作军营,显然我们都知道,企业的产品在变,设备在变,厂房逐渐折旧,人员在流动,那么,这些都是“流水的兵”。那么,企业里“铁打的营盘”是什么?
学员乙:整个组织。
杨钢:什么样的组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组织,我们也称为“可信赖产品”,它也是百年老店的精髓——产品可变,人员可变,设计可变,只有组织不能变。如何做到这一点,我称之为“质量人的使命”。
“质量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不仅能专注在质量管理上,还能进行
危机预警,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当下的社会需求,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质量人”。
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能和客户进行良性互动,面对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影响、客户意识的转变、市场变化的加速,能做到从容应对。图6-1就清楚地表明了市场变化带给企业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企业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还记得2000年我去上柴做培训,听他们说20世纪60年代根本不愁产品的销路;到了70年代,中国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产量,想方设法地激励员工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到了80年代,很多西方企业在成本、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变革,但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依旧对客户的要求漠不关心。
80年代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大部分企业也是没有“客户概念”的。那时候,我们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的餐厅用餐时,还要看服务员的脸色。但是到了90年代,从西方传入的成本、质量、时间竞争来势汹汹,很多国内企业才睁开了懵懂的双眼。到了21世纪,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关注如何系统而全面地与客户进行沟通,给客户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努力不代表有成效,很多国内企业现在的管理水平仅与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相当。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直接死亡。听上去非常残酷,却是现实。
ZD法则质量管理之所以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主要在于现在很多质量管理者忽视了企业的收入、组织结构,只能天天“救火”,天天为解决问题而烦恼。